十二生肖成语文化透视
目录
1 引言1
2 十二生肖成语概述1-2
3 从十二生肖成语管窥中国文化2-10
3.1 十二生肖成语中各个动物所体现出的内涵2-5
3.2 十二生肖成语内涵形成的原因5-8
4 从生肖成语语言表达特色透视中国文化8-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151.引言
以往研究成语多从成语本身的语言属性来研究,也就是从字形音韵等角度对其来源进行探讨,大多都是用论证的方式。而作为千年中国文化沉淀和历史结晶的灿烂成语文化,其所能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才是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的主要原因。而十二生肖,被华夏民族代代口耳相传,经历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蕴含五行四季阴阳养生,生命之根本,又和天干地支纪年,易经玄理相结合,贴近生活普及民众,却又变幻无穷深不可测。十二生肖各个属相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动物,其内涵如何,其形成原因又是怎样。本文笔者将从古代中国的大环境、情感取向、价值观、民族性格等方面,对十二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研究做初步探讨,从而透视传统中国文化。
十二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传说时代,《史记》中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其中的甲子就是关于十二生肖。在中国古代先人们长期的农业生活中和与自然与各种生灵朝夕相处中,经过观察、学习、模仿、归类总结,将多种动物的许多属性特征、生活方式和习性等与自己类比,并通过语言加工将它们记录下来,流传于世。除了这种对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进行语言加工,还有像龙这样的富有色彩和名族特性的想象中的生物。这是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但因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内心的渴望,使这种完美的图腾类动物由此而生,并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念想和寄托。由此可见,在中华语言形成的漫漫长河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先人们通过语言的加工,赋予了身边存在或想象中的事物,很多能代表自身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
2.十二生肖成语概述
十二生肖动物四字成语根据《汉语成语词典》中收录的共有600条左右。笔者看来,先人在用成语表述某一动物时,无非根据该动物的两种属性。其一,根据其外表特征直接表述。其二,根据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再结合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看法,从这些动物身上的特征,类比生活中人们的某些行为或神态等,然后对这些动物做出诠释和艺术加工。后者是一种将动物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投射到自己身上。所以这些成语大多数,并不是仅仅表现了某种动物的生活特性,而是间接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动物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
《汉语成语词典》收录的600条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的成语中,其中关于“鼠”的成语33各种有32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 关于“牛”的成语51各种有19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关于“虎”的成语81各种有41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关于“兔”的成语16各种有5个;关于“龙”的成语69各种有8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含有“蛇”的成语25个,贬义16个;含有“马”的成语143个,贬义36个;含有“羊”的成语29个,贬义19个;含有“猴”的成语11个,贬义6个;含有“鸡”的成语68个,贬义的33个;含有“狗”的成语60个,贬义43个;含有“猪”的成语17个,贬义11个。
3.从十二生肖成语管窥中国文化
3.1十二生肖成语中各个动物所体现出的内涵
鼠的眼睛小而有神聚光,昼伏夜出视力极差。经过人们的观察就学会了用老鼠的外形描述人的特点,创造了诸如“鼠目寸光”等成语。也根据老鼠偷东西被发现落跑时的模样,在影射到人的身上,于是有了“抱头鼠窜”。也有“獐头鼠目”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奸邪,像獐的头、鼠的眼睛,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牛是古时候耕作时人们的好伙伴,常被认作吃苦耐劳的象征。古时候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人们的生产力有限,有了牛来解放人们的劳动力,古代中国人对于牛的评价还是相当友善的。人们对于牛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感激有加,对于牛的强有力的形象和所代表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赞颂与崇拜。有“汗牛充栋”这样的成语来形容书籍之多,主要还是因为牛给人以大的感觉。有“舐犊情深”来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也有“钻牛角尖”来形容牛的脾气倔,主要还是来自牛的行为习惯,也就是它们平时表现出的憨厚的特点。在音乐上有“对牛弹琴”讲的是公明仪在对牛弹奏一支旋律优美,节奏悠扬的曲子时,牛却始终低头吃草,对于悦耳音乐毫不在意。后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讽刺说话办事不看对象,无的放矢。“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说明掌握事物个性与特质的联系,呈现的是道家文化特征。庖丁解牛数千头,历时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研”,文惠君惊奇赞叹。庄子释其循乎天理,依照自然规律,处于至虚,游于无有,不为外物所伤。
虎,山中之王,象征着山林中的绝对统治,它的力量被人们所崇拜、敬畏。它的威风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狐假虎威”正是老虎威风的证明。也有“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量,“生龙活虎”比喻活泼骁勇的姿态。但同时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威胁,人们也将它的危险性用成语表现了出来,“放虎归山”一词就很好的表现了人们对于老虎的能力所能带来的威胁的忌惮。“虎头蛇尾”意为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用虎来表示好的开头,用蛇来表示不好的结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足以见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有“为虎作伥”这样的成语来将恶势力与老虎扯上关系,单单用一个“虎”字,霸气强势由中而生,使人不得不忌惮三分。“龙”和“虎”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情感寓意一般都是赞美和高度欣赏,有“虎啸龙吟”、“龙腾虎跃”这样的成语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
嫦娥这样美丽的女子,入主广寒宫后,也只有十二生肖的“兔”才能与之陪伴,可见“兔”这一形象,进而体现其讨人喜欢洁白无瑕之感,也象征着美好。“玉兔东升”一词中用兔子的洁白来比喻月亮的皎洁,抑或是用典故来指代月亮增加了唯美的感觉。兔又是食物链的最低端,虽然美丽讨人喜欢但是柔弱的外表,并不为人们所歌颂,它代表着美丽却柔弱的东西。“兔死狗烹”比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之后被抛弃,这里用的是兔这种动物而不是虎和龙这样的动物,可见其脆弱的本质,以及无法掌握自己柔弱命运的特点。“兔起鹊落”一词中兔子的动作敏捷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书法雄健。
龙是中国人心中特有的一种神。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感。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龙——这个集百兽之长但结合得非常巧妙的杂合体——的认识和情感,如同龙的形象一样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不用说历朝历代的皇帝将自己比作真龙天子,在各种饰物上纹龙、雕龙、配龙饰、坐龙椅,都表现出我们民族对于龙图腾的崇拜。这不单单是一个艺术形象,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如今在龙年时人们的生育率也会有明显增高,希望在龙年诞下个龙宝宝,从此有了美好寓意。可见龙文化已深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脊髓。在这种崇拜龙敬畏龙的情怀下,关于龙的成语以褒义居多,“望子成龙”、“生龙活虎”、“卧虎藏龙”、“乘龙快婿”、“龙骧虎步”、“龙马精神”都是有气魄、有气势、有本事的美好的内涵。也有些成语虽然是贬义但是龙的内涵价值却是美好的,比如“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贵的人向上钻,而其中龙的寓意也是高贵的。《神异记》中王浮写到“画龙点睛”的故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花了四条龙,却不点眼睛,说点了睛,龙就会飞去。旁人不信坚决要他点睛。张僧繇就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顷刻之间,雷鸣电闪,两条龙龙破壁而去,而未点睛的龙还在原处。”“降龙伏虎”又体现了传统宗教文化特征,讲的是一个佛教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斗争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呈现了佛家的文化特征。
1 引言1
2 十二生肖成语概述1-2
3 从十二生肖成语管窥中国文化2-10
3.1 十二生肖成语中各个动物所体现出的内涵2-5
3.2 十二生肖成语内涵形成的原因5-8
4 从生肖成语语言表达特色透视中国文化8-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151.引言
以往研究成语多从成语本身的语言属性来研究,也就是从字形音韵等角度对其来源进行探讨,大多都是用论证的方式。而作为千年中国文化沉淀和历史结晶的灿烂成语文化,其所能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才是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的主要原因。而十二生肖,被华夏民族代代口耳相传,经历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蕴含五行四季阴阳养生,生命之根本,又和天干地支纪年,易经玄理相结合,贴近生活普及民众,却又变幻无穷深不可测。十二生肖各个属相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动物,其内涵如何,其形成原因又是怎样。本文笔者将从古代中国的大环境、情感取向、价值观、民族性格等方面,对十二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研究做初步探讨,从而透视传统中国文化。
十二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传说时代,《史记》中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其中的甲子就是关于十二生肖。在中国古代先人们长期的农业生活中和与自然与各种生灵朝夕相处中,经过观察、学习、模仿、归类总结,将多种动物的许多属性特征、生活方式和习性等与自己类比,并通过语言加工将它们记录下来,流传于世。除了这种对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进行语言加工,还有像龙这样的富有色彩和名族特性的想象中的生物。这是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但因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内心的渴望,使这种完美的图腾类动物由此而生,并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念想和寄托。由此可见,在中华语言形成的漫漫长河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先人们通过语言的加工,赋予了身边存在或想象中的事物,很多能代表自身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
2.十二生肖成语概述
十二生肖动物四字成语根据《汉语成语词典》中收录的共有600条左右。笔者看来,先人在用成语表述某一动物时,无非根据该动物的两种属性。其一,根据其外表特征直接表述。其二,根据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再结合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看法,从这些动物身上的特征,类比生活中人们的某些行为或神态等,然后对这些动物做出诠释和艺术加工。后者是一种将动物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投射到自己身上。所以这些成语大多数,并不是仅仅表现了某种动物的生活特性,而是间接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动物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
《汉语成语词典》收录的600条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的成语中,其中关于“鼠”的成语33各种有32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 关于“牛”的成语51各种有19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关于“虎”的成语81各种有41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关于“兔”的成语16各种有5个;关于“龙”的成语69各种有8个是极具贬义色彩的词语;含有“蛇”的成语25个,贬义16个;含有“马”的成语143个,贬义36个;含有“羊”的成语29个,贬义19个;含有“猴”的成语11个,贬义6个;含有“鸡”的成语68个,贬义的33个;含有“狗”的成语60个,贬义43个;含有“猪”的成语17个,贬义11个。
3.从十二生肖成语管窥中国文化
3.1十二生肖成语中各个动物所体现出的内涵
鼠的眼睛小而有神聚光,昼伏夜出视力极差。经过人们的观察就学会了用老鼠的外形描述人的特点,创造了诸如“鼠目寸光”等成语。也根据老鼠偷东西被发现落跑时的模样,在影射到人的身上,于是有了“抱头鼠窜”。也有“獐头鼠目”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奸邪,像獐的头、鼠的眼睛,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牛是古时候耕作时人们的好伙伴,常被认作吃苦耐劳的象征。古时候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人们的生产力有限,有了牛来解放人们的劳动力,古代中国人对于牛的评价还是相当友善的。人们对于牛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感激有加,对于牛的强有力的形象和所代表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赞颂与崇拜。有“汗牛充栋”这样的成语来形容书籍之多,主要还是因为牛给人以大的感觉。有“舐犊情深”来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也有“钻牛角尖”来形容牛的脾气倔,主要还是来自牛的行为习惯,也就是它们平时表现出的憨厚的特点。在音乐上有“对牛弹琴”讲的是公明仪在对牛弹奏一支旋律优美,节奏悠扬的曲子时,牛却始终低头吃草,对于悦耳音乐毫不在意。后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讽刺说话办事不看对象,无的放矢。“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说明掌握事物个性与特质的联系,呈现的是道家文化特征。庖丁解牛数千头,历时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研”,文惠君惊奇赞叹。庄子释其循乎天理,依照自然规律,处于至虚,游于无有,不为外物所伤。
虎,山中之王,象征着山林中的绝对统治,它的力量被人们所崇拜、敬畏。它的威风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狐假虎威”正是老虎威风的证明。也有“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量,“生龙活虎”比喻活泼骁勇的姿态。但同时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威胁,人们也将它的危险性用成语表现了出来,“放虎归山”一词就很好的表现了人们对于老虎的能力所能带来的威胁的忌惮。“虎头蛇尾”意为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用虎来表示好的开头,用蛇来表示不好的结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足以见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有“为虎作伥”这样的成语来将恶势力与老虎扯上关系,单单用一个“虎”字,霸气强势由中而生,使人不得不忌惮三分。“龙”和“虎”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情感寓意一般都是赞美和高度欣赏,有“虎啸龙吟”、“龙腾虎跃”这样的成语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
嫦娥这样美丽的女子,入主广寒宫后,也只有十二生肖的“兔”才能与之陪伴,可见“兔”这一形象,进而体现其讨人喜欢洁白无瑕之感,也象征着美好。“玉兔东升”一词中用兔子的洁白来比喻月亮的皎洁,抑或是用典故来指代月亮增加了唯美的感觉。兔又是食物链的最低端,虽然美丽讨人喜欢但是柔弱的外表,并不为人们所歌颂,它代表着美丽却柔弱的东西。“兔死狗烹”比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之后被抛弃,这里用的是兔这种动物而不是虎和龙这样的动物,可见其脆弱的本质,以及无法掌握自己柔弱命运的特点。“兔起鹊落”一词中兔子的动作敏捷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书法雄健。
龙是中国人心中特有的一种神。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感。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龙——这个集百兽之长但结合得非常巧妙的杂合体——的认识和情感,如同龙的形象一样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不用说历朝历代的皇帝将自己比作真龙天子,在各种饰物上纹龙、雕龙、配龙饰、坐龙椅,都表现出我们民族对于龙图腾的崇拜。这不单单是一个艺术形象,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如今在龙年时人们的生育率也会有明显增高,希望在龙年诞下个龙宝宝,从此有了美好寓意。可见龙文化已深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脊髓。在这种崇拜龙敬畏龙的情怀下,关于龙的成语以褒义居多,“望子成龙”、“生龙活虎”、“卧虎藏龙”、“乘龙快婿”、“龙骧虎步”、“龙马精神”都是有气魄、有气势、有本事的美好的内涵。也有些成语虽然是贬义但是龙的内涵价值却是美好的,比如“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贵的人向上钻,而其中龙的寓意也是高贵的。《神异记》中王浮写到“画龙点睛”的故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花了四条龙,却不点眼睛,说点了睛,龙就会飞去。旁人不信坚决要他点睛。张僧繇就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顷刻之间,雷鸣电闪,两条龙龙破壁而去,而未点睛的龙还在原处。”“降龙伏虎”又体现了传统宗教文化特征,讲的是一个佛教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斗争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呈现了佛家的文化特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