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书信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刘禹锡书信的分期与分类1
2.1 分期1
2.1.1 在京时期2
2.1.2 朗州时期2
2.1.3 连州时期3
2.2 分类3
2.2.1 按收信对象分3
2.2.2 按内容分4
3 刘禹锡书信中体现的政治理念和人际关系6
3.1 政治理念6
3.2 人际关系7
4 刘禹锡书信中体现的人格特征 8
4.1 对理想的执着,坚贞不屈的崇高气8
4.2 豁达豪迈,乐观向上的品质9
5 刘禹锡书信的审美特征10
5.1 语言特色10
5.2 感情真挚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书信在古代又称书札、书牍、尺牍、书简等,其内容广泛,有官僚之间议论时政的朝堂大事;有友人之间互寄情感的拜谒请托;有亲人之间述说思念的生活琐事。书信形式自由,可骈可散,也可骈散结合。篇幅可长可短,长则洋洋洒洒数千字,短则三言两行。表达形式亦多种多样,可叙事议论,也可写景抒情。刘勰在他所著的《文心雕龙》中总结:“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1]。”可见书信是最自然,最直接,最能表达作者情怀的一种文体,作者可以畅所欲言,不拘绳墨。因此书信真实直接的特性让我们能更近的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在政论文和散文颇有成就,同时对医学、书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音乐和天文都有研究。刘禹锡的一生仕途坎坷,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以后,黄巢起义之前,封建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参与运动的刘禹锡遭遇贬谪,被贬后的刘禹锡写下大量的诗文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他的诗歌和论说文上。而本文将研究视角转为刘禹锡的十一篇私人书信,透过这些书信更近的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政治理念和思想信仰等。
刘禹锡书信存于《刘禹锡全集》第十卷“书”部分,有《上杜司徒书》、《献权舍人书》、《答饶州元使君书》、《答柳子厚书》等,共收录十一篇。纵观当前刘禹锡书信研究,可以发现刘禹锡书信多作为材料在论述论点时加以引用论证,就算有涉及到的,只是在刘禹锡诗文选注中有对其个别书信的注释,而且现如今仍然没有针对刘禹锡书信的研究专著。论文以刘禹锡十一篇私人书信为研究对象,全面地从政治理念、人际关系和书信审美特征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2 刘禹锡书信的分期与分类
2.1 分期
刘禹锡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当时,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唐王朝由盛转衰,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各种社会矛盾,促使了阶级内部分化,一些出生庶族地主的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封建王朝,维护自己的权益,发起了“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永贞革新”(公元八〇五年)。然而在当时,封建社会持续几千年,固有的思想根深蒂固,新事物不易被接受。于是这场革新就在宦官、藩镇的联合反扑下宣告失败。参与其中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遭遇被贬。就是从这里开始,刘禹锡的仕途急转直下,来来回回被贬数次,贬谪之地从朗州(今湖北江陵县)换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又改到连州(今广东连县)。通过分析刘禹锡的贬谪经历并结合书信的具体写作时间,可将书信分为在京时期、朗州时期和连州时期。
2.1.1 在京时期
刘禹锡写的十一篇书信中,仅有一篇是在京时期写的,它是《献权舍人书》。 《献权舍人书》写于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权舍人即权德舆,唐代文学大家,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据旧唐书记载,权德舆四岁能诗,十五岁为文百篇。刘禹锡当时也投其门下,求其品鉴文章。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积极分子,与韩柳提出的“文以明道”不同,他提出的是“文以见志”,在《献权舍人书》中具体提到“乃今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见志之具,匪文谓何?”。此时的刘禹锡还没有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他认为在他所信守的大道还未推及于人之时,表达志向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文章。
2.1.2 朗州时期
刘禹锡有八封书信是写于朗州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这是唐代专门安置被贬官员的没有实权的职务,而且还诏令“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公元八〇五年到公元八一四年,刘禹锡被贬朗州近十年,这对于自称“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2]的刘禹锡,痛苦非常。本想着大展一番拳脚,却在一夕之间远离了政治权力中心,被贬朗州的他内心是愤懑、抑郁、不甘的,这点从他写的几封书信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刘禹锡全集》收录的《上杜司徒书》原文可知此信是写于元和元年,也就是刘禹锡被贬朗州第二年。刘禹锡上书杜司徒一来是阐明自己的冤屈,二来是希望杜司徒能够念在多年在其门下帮助他度过困境。《答饶州元使君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写于公元八一〇年,是针对饶州刺史元藇提出的一些经济政治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答容州窦中丞书》是刘禹锡在公元八一三年到八一四年写给窦群的一封信,希望窦群不要光有儒家之名,没有儒家之实。还有《答柳子厚书》也是在朗州所写,通过与柳宗元书信往来来诉说自己的抑郁不甘。
2.1.2 连州时期
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后奉诏还京又被贬连州五年。在朗州时期刘禹锡是被迫远离政治中心,一直对自己无罪遭贬无法释怀,还对时政和政敌充满了愤恨。而在连州时期,刘禹锡已经从自我压抑中走出,他深知自己执着于苦痛无济于事,开始转移视线,这时期刘禹锡书信中多的是一份岁月积淀下的淡然。
写于连州时期的书信有两封,在《刘禹锡诗文选注》中了解到《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写于公元八一八年,也就是被贬连州第四年,书信主要内容的是与薛郎中讨论药方。而《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写于公元八一九年,主要讨论的是书仪。可以发现这时期的刘禹锡书信已经不是政治经济类的书信了,他不在执着于自己的苦难,开始转移注意力,淡化痛苦。此时的他不需要再向人倾诉,所以类似于朗州的倾诉苦闷的书信也少了。
2.2 分类
书信和一般文体的不同在于书信有很强的针对性。刘禹锡的书信根据收信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类;根据信中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类。
2.2.1 按收信对象分
一、上级与前辈
此类书信有四篇,收信人是杜佑和权德舆。刘禹锡曾在权德舆和杜佑门下做过宾客。写给权德舆《献权舍人书》是在贬谪之前,主要是阐明自己对古文写作的看法。写给杜佑的《上杜司徒书》是刘禹锡在被贬之后向杜佑表明心迹,希望取得帮助。
作为文学家,他的基本立场是文章要见志之具。他在《献权舍人书》一文中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今念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见志之具,匪文谓何?”这里的“道”解释为“大道”,一方面指的是儒学之道,另一方面指的是政治上的治理之道。由于时机尚未成熟,这时的刘禹锡只能将政治志向寄托在文章里。“是用颛颛恳恳于其间,思有所寓。非笃好其章句,泥溺于浮华。时态众尚,病未能也,故拙于用誉,直绳朗鉴,乐所趋也,故锐于求益。”[6]以此来表明自己创作不是单靠浮华的文学辞章,而是不断增强自身修养,追求儒家之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