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高速增长的GDP并不能代表人民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主观生活质量是衡量人们现阶段生活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指个体在自身特定的标准和情况下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利用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分析农民工群体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工作时间、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住房状况、闲暇生活、社会融入六个维度深入研究。最终发现: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为4.64分,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这个水平分别是4.56分和4.77分,老一代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略高于新生代农民工。同时影响老一代和新一代农民工群体的因素也有较大差别。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研究背景 2
二、文献回顾 2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3
四、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总体状况 5
五、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模型回归结果 11
1. 不同代际农民工个体特征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2
2.不同代际农民工经济状况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3. 不同代际农民工工作状况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4.不同代际农民工住房状况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5. 不同代际农民工社会保障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6.不同代际农民工闲暇生活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4
7.不同代际农民工社会融入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14
六、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不断深入、户籍制度逐步放开,劳动力人口的流动成为最壮观的人口迁移潮流。由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社会转型之际,人口流动性增强且流动方式日益复杂,其对区域经济政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变大。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民工逐步市民化的基础上,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薪资收入、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改变,相应的,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生活诉求也会发生变动。[1]在此过程中,全面理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生理需求、思维状态及主观生活质量,探索影响主观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不单能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生活,并且能极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对人的“建设”,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是对人“建设”的根基,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目的之一。
劳动力人口的大量迁移,不只是改革深化、制度消除、社会结构重新分化整合的过程,更是代际人口更替的过程。我国农民工出现代际分化,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进城务工的原因以及城市认同感各不相同,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也均不同,因此,对于新老两代农民工存在的内部差异需要特别关注。[2]中国正快速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显著不同的社会认知度、社会经济特色及工作生活期望值,在农民工群体中逐步占据主体地位。但是传统的发展形式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忽略了个体存在价值和生活质量,招致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之间距离渐行渐远。这就需要我们迫切关注农民工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并充分重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性。[4]基于此背景,本文将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群体放在同一框架中进行比较研究,将其主观生活质量存在的差异加以分析,并判断工作时间、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住房状况、闲暇生活、社会融入等六方面对两个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不同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正经历着从“经济导向”到“幸福导向”理念的变化[5]。因而,是否能完成农民工的幸福愿景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能否实现国民的幸福福祉。所以,本文通过了解农民工主观质量生活及其代际差异现状,探寻其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并比较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这将为国家对农民工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政策参考。
二、文献回顾
综合中国当前现实情况,国内学者形成了一些关于生活质量的定义。本文采用周长城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主观生活质量,也称之为可感的生活质量,即为实际生活中的人们所感觉到的或所承当的生活质量。[6] “满意度’,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是衡量生活质量的综合内心指标,在对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也选择用“满意度”来测定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
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区分,可依照流动区域区分,如本地农民工和外来农民工;或依照年龄区分,如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现实存在的农民工代际更替和发展的现象出现的,由王春光(2001)最早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而且在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他们是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一代,是人称“80后”、"90后”的一部分,正逐步成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体。[7]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具备不同的主观个体属性和客观社会特征,并且其主观生活质量又将影响其将来的市民化决策,故研究农民工代际差异非常必要。与其他区分方法相比,按年龄来划分农民工群体,能够更有效体现不同代际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差异性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改善不同代际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将农民工群体按照年龄划分,以1980年为界,出生于1980年及以后的农民工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1980年以前的农民工定义为“老一代农民工”。 [8]
生活质量问题成为当代世界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综合各个领域对该问题的探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9]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的《富裕社会》中。[10]同时,对生活质量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斯托(1971)认为,“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阶段是相联系的,为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 [11]费舍和苏斯耐 (1987)认为:“生活质量含所有需要满足的各种感觉,不管弱的或是强的,正的或是负的”。 [12]林南(1987)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人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状况的全面评价。”[13]风笑天,易松国(1995)认为生活质量是“社会成员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方面特征的全面反映,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个人对自身及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14]王培刚,衣华亮(2007) 认为生活质量是“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总结和评价”。 [15]综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生活质量问题进行了探究,但是鲜有对于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从代际角度出发的更是少之又少。故本文基于代际视角,使用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新老两代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不同代际之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