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激励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研究

政府激励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研究[20200511190913]
摘要:基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和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识别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农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探讨政府激励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提出完善政府激励政策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激励对农户意愿有显著正影响,显著的影响因素为产权补偿激励因子和保障激励因子,前者包括宅基地产权稳定性、安置补偿标准、安置区居住环境、户籍政策、行政执行效率;后者包括再就业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为有效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施进程,应从明晰产权、确定合理补偿标准、完善社会保障、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完善政府激励政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政府激励;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法;Probit模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
(一)户主个人特征 2
(二)农户家庭特征 2
(三)政府激励因素 3
1.产权激励 3
2.补偿激励 3
3.管理激励 3
三、调查方案及样本情况 3
(一)调查方案说明 3
(二)样本情况 4
1.户主个人特征与农户整理意愿情况 4
2.农户家庭特征与农户整理意愿情况 2
3.政府激励因素与农户整理意愿情况 2
四、研究方法 7
(一)模型设定 7
(二)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7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8
五、结论与建议 9
(一)研究结论 9
(二)政策建议 9
1.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有序开展集体土地确权发证 9
2.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合理的整理补偿标准 9
3.加快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再就业服务功能 9
4.加强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提高政府行政执行效率 9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0
(一)创新之处 10
(二)研究不足 10
七、研究展望 10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政府激励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断逼近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发展所需土地资源应更多的依赖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1]。农户是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决策单元,农户意愿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决策行为[2]。政府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推动者,政府激励政策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参与意愿。因此,研究政府激励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对完善相关政策支撑、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进程意义重大。
国内关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主要围绕潜力估算、整理模式、区域选择及推进机制等方面展开[3-8]。近年来,学者开始重视农户的整理意愿、宅基地流转意愿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通常以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方式获知农户意愿,通过定性的理论分析,或构建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定量测度,研究农户个体及特征、福利因素等对农户意愿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农户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户主职业及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补偿政策、社会保障等[9-12]。现有研究意识到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政府补偿等政策激励对农户整理意愿的影响,而实证研究较多关注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对农户整理意愿的影响,定量研究政府激励对农户整理意愿影响的较少,且现有研究鲜有涉及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处理。
因此,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农户整理意愿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然后运用Probit模型研究政府激励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识别农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并提出了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府激励政策的相关建议,以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施进程。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是“有限理性”选择机制的结果,即农民如何在外部约束条件下,结合自身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前后“收益-成本”的预期,需求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13-14]。农户是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可以改善住房条件,享有更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获得一定的土地增值收益,但会受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变更等因素影响[15]。据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分为3大类型。
(一)户主个人特征
户主作为农户家庭的最重要决策者,其个人特征与农户整理参与意愿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是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户主的从业类型等。一般来说,户主为男性,则其非农就业机会更多,土地依赖性相对较弱[16],搬迁意愿会更强。户主年龄越大,其恋土情结越重,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弱,在同等条件下,其参与意愿越弱。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其对国家政策的认知能力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越强[11],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具有非农技能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参与整理。
(二)农户家庭特征
家庭经济条件与现有资产状况,会显著影响农户集中居住的成本及承担能力。农户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人均年收入、宅基地面积和承包地面积。一般来说,家庭人口数越多,家庭经济负担越重,且对新住宅面积的需求较大,相应农户的整理意愿较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选择与支付能力较强,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较低,更愿意选择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以获得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宅基地对农户有社会保障功能[12],一方面,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户宅基地面积越大,农户利用宅基地获得生产收入的机会越多, [17],其放弃原有宅基地愿意选择搬迁的意愿就会降低;另一方面,农户宅基地面积越大,对新住宅的住房需求就越大,农户意愿相应会降低。承包地面积的多少与农户的收入直接相关[10],会影响到农户的参与意愿。
(三)政府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指能够导致激励客体一起实现激励目标的手段或方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中,政府激励的客体为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群体和个人[18]。西方行为学派指出激励的特点:第一,被激励行为的产生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延续的;第二,被激励行为是指向可预订目标的;第三,被激励行为产生于一种感觉到的需求,激励客体能从心理上感受[19]。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政府的激励主要从产权激励、补偿激励、管理激励三方面对农户产生激励作用[20,21],本文选取的激励因素指标如下:
1.产权激励
选取宅基地产权稳定性指标。产权明晰是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同时能使土地使用者产生稳定的预期,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的产权关系变化,涉及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在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以及用地方等多方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与调整[21],都影响着农户权益的实现程度,显然对农户意愿产生直接影响。
2.补偿激励
选取安置补偿标准与安置区居住环境两个指标。政府的安置补偿标准直接其新房购买和再就业能力,进而影响农户意愿。政府对于安置区位置选择、基础设施配套、安置区生态建设与整治等居住环境的规划与服务,能否符合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将对农户意愿产生影响。
3.管理激励
指政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采取的配套政策与管理手段,选取户籍政策、再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整理过程民主程度、行政执行效率等五个指标。户籍与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户被整理后在医疗与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产生直接影响[22],而为非农就业技能不足的农民设置的再就业培训与服务,是确保其就业延续性及家庭收入的重要措施,对以务农为主的农户意愿有直接影响。整理过程民主因素,主要指在整理过程中是否尊重、征询农民意见,因整理程序不透明、整理文件不公开等导致农民没有参与权和知情权,也将对农户心理与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行政执行效率指整理过程中政府处理收益分配与产权纠纷等的时效性,高效率能最大程度上消除农户抵触心理,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激励农户选择参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