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咏淮诗解读淮安的历史形象
从咏淮诗解读淮安的历史形象[20200101174011]
淮安这座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城市,自古就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漕运要津”之称,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对历代咏淮诗进行整理分析,解读出淮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文化名人心目中的形象:它是诗人心目中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它是游子心目中不可亲近的异乡;它是贫困荒凉、危险多灾之地;它是令人心生感慨的英雄故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咏淮诗,历史形象,繁华,异乡,危险,英雄故里
目 录
1 前言 1
2 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 1
3 游子不可亲近的异乡 4
4 贫困荒凉、危险多灾之地 7
5 令人心生感慨的英雄故里 9
结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前言
淮安市位于江苏北部,地处苏北大平原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从秦始皇置县开始计算,淮安这座淮河沿岸的城市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使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末,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南来北往迁客骚人在淮安留下了大量的诗篇。1987年,市政协编印了由孙爱琴先生选注的《历代咏淮诗选》上下册,共收录603位诗人的1303首诗歌。张景良先生将历代咏淮诗根据咏水、咏山、咏名人故里、陵墓、寺庙等遗迹和反映经济富庶与倒退、反映水患、战乱、人民贫困生活等内容进行了分类。从这些搜集的诗中我们可以分析诗人写作时的背景与心情,从而解读出淮安在历代诗人心中的历史形象。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形象,比如南京,随着南朝陈的灭亡,它就成了繁华凋落的典型,频频触发后代诗人思古之幽情。本课题旨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历代咏淮诗进行分析,由此探寻淮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文化名人心中的形象。
2 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
淮安是运河沿岸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喜欢将淮安与运河沿岸的另一座城市——扬州进行对比,因为淮安和扬州曾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并称“淮扬”,而且扬州在人们心目中是江南的富庶之地,是繁华城市的典型代表。从搜集到的咏淮诗中,发现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诗歌:明朝邱浚在《过山阳县》诗曰:“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在运河东岸,即指河下镇,河下的繁华豪奢于此可见一斑。清范冕在《吟清江》一诗中写道:“袁浦名邦记胜游,依稀风景似扬州。洋桥东接西流水,越闸南通北草楼 。斗姥宫前都府巷 ,奎星阁下状元沟 。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衡石码头。”清黄雨亭在《山阳竹枝词》中诗云:“关楼百尺倚淮流,小吏凭阑气象遒。过午贾船齐放渡,笙歌如沸占扬州。”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河下的盐运、清江浦的漕运、榷关等推动了淮安的发展与繁荣,使得淮安的繁华程度在一些时期已经不逊色于甚至超过扬州,在一些诗人们的心中淮安已经成为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
纵观历史,促使淮安成为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的因素有三个:漕运、盐运、榷关,这三个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淮安的发展。第一因素是漕运。隋炀帝即位之后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长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运河。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南北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首先兴起,漕运之粮大多数来自于江淮以南地区,经运河而到达京师。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朝廷在淮安设立了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总督漕运部院,其主要职能除了督促涉漕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外,还有巡抚地方并兼管河道维护治理。总督漕运部院衙门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都由勋爵大臣担任,部院机构庞大,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20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对商业的需求量。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的漕粮必须经此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检查成色之后才可以继续北上。永乐年间又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厂址在清江浦河沿岸,处于山阳、清河二县之间,其中心位置东离山阳县城、西离清河县城各30里。清江船厂后来发展到拥有4个大厂、80个分厂,工匠牙商人役近万,厂房延绵20余里。[1]造船厂的兴建也使得一些行业兴盛起来,如:打铜、钉铁、造绳等。
漕运的昌盛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如拉纤、卸货等,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人口九十多万,居于全国名邑大都前列。特别是在清代前期和中期,淮安城市迅速发展扩张以至鼎盛起来,从末口到清口的25公里之间,接连铺展着淮城、河下、河北、板闸、钵池、清江浦、王家营、西坝、韩城、杨庄、码头、清口等十几个城镇,形成了一条以运河为依托和纽带的城镇链。当时的淮安高官相拥,商贾云集,云帆衔尾,车马相接,酒肆栉比,夜半弦歌,热闹繁华,俨若省会,与苏、杭、扬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明姚广孝在《淮安觅古》中赞扬淮安时咏道:“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后期为了清理河道也衍生出一种新的职业——河工,即治河的工人,其主要工作是治理河道、防止水患,以保证漕运的正常运作。清朝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了总督河道衙门,派遣河道总督来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在公元1194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661年间,特别是15世纪初叶以后,淮安作为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一直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关键之地,也是治河大臣驻节之地,曾维系着淮安昔日之繁华。
第二个因素是盐运。明朝邱浚的《过山阳县》中的“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就是描写河下盐运的繁荣。盐运是漕运的一部分,也是促使淮安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需要,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唐王朝开凿了北起海州,中经今灌南、涟水等地的运盐河(时名新漕渠、官河),淮北盐经由运盐河入淮河和大运河,然后转运各地,供给官民食用,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2]
明初,在扬州设两淮盐运使司,下辖通州、泰州、淮北三分司,淮北分司署初设涟水,明中叶迁至河下。淮北“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河下遂为淮北盐必经之地。随着盐务机构的迁移,更多的淮北盐商卜居淮安河下,“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上”,遂使河下达于极盛。《淮安府志》卷曾记载:“淮安城北为淮北纲盐屯集地,任盐商者皆徽州、扬州高资巨户,役使千夫。”[3]淮城与城北河下成为了北盐南销的“中转站”,商贾辐辏,百货山列,真可谓盛况空前。越来越多的盐商在河下聚居,使河下迅速成为闹市名区,时有22条街,91条巷,共达11坊,街衢巷陌十分繁密,河下镇以惊人的速度一跃而成为天下名镇。
道光十一年(1831),两江总督陶澍厉行盐政改革,废纲盐而行票盐。淮北票盐法规定,盐百斤为包,4包为引,40包为票,400包为号。贩盐的商人又有票贩和岸贩之分。票贩验资纳课,赴盐场领盐,至西坝而售给岸贩。岸贩买盐出湖,散售于淮北引地食盐之户。一时间商情踊跃,盐商岸贩纷纷投资于此,赁地租房,设场建站,西坝遂取代河下成为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4]
第三个因素是榷关,也可以称之为淮关。榷关既是促使淮安繁荣的原因,又是淮安繁华的重要表现。我国众多的古代榷关中,明清时期设于淮安板闸的淮安榷关,曾经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清黄雨亭《山阳竹枝词》中的“关楼百尺倚淮流,小吏凭阑气象遒。过午贾船齐放渡,笙歌如沸占扬州。”就是描写板闸榷关的繁华景象,其热闹繁华程度可以与扬州相提并论。位于板闸的淮安榷关之设始于明代,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淮关监督署衙门,二是淮安大关,三是因淮安榷关而形成的板闸古镇。《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淮安板闸,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板闸实为咽喉要地也。”[5]
淮关管辖范围大、卡口多。大体包括今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等省辖市的28个县区,覆盖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淮关还统辖宿迁关、庙湾口(今阜宁县城),三关年收银达364363两之多。[6]卢苞元在《竹枝词》中描绘淮关的重要性时咏道:“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这家家依淮关而过活、婢女都能借出一斗米、仆人都以马代步的景致,生动地描写了淮安榷关所在地板闸古镇当时的繁荣。
淮安这座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城市,自古就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漕运要津”之称,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对历代咏淮诗进行整理分析,解读出淮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文化名人心目中的形象:它是诗人心目中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它是游子心目中不可亲近的异乡;它是贫困荒凉、危险多灾之地;它是令人心生感慨的英雄故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咏淮诗,历史形象,繁华,异乡,危险,英雄故里
目 录
1 前言 1
2 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 1
3 游子不可亲近的异乡 4
4 贫困荒凉、危险多灾之地 7
5 令人心生感慨的英雄故里 9
结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前言
淮安市位于江苏北部,地处苏北大平原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从秦始皇置县开始计算,淮安这座淮河沿岸的城市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使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末,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南来北往迁客骚人在淮安留下了大量的诗篇。1987年,市政协编印了由孙爱琴先生选注的《历代咏淮诗选》上下册,共收录603位诗人的1303首诗歌。张景良先生将历代咏淮诗根据咏水、咏山、咏名人故里、陵墓、寺庙等遗迹和反映经济富庶与倒退、反映水患、战乱、人民贫困生活等内容进行了分类。从这些搜集的诗中我们可以分析诗人写作时的背景与心情,从而解读出淮安在历代诗人心中的历史形象。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形象,比如南京,随着南朝陈的灭亡,它就成了繁华凋落的典型,频频触发后代诗人思古之幽情。本课题旨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历代咏淮诗进行分析,由此探寻淮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文化名人心中的形象。
2 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
淮安是运河沿岸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喜欢将淮安与运河沿岸的另一座城市——扬州进行对比,因为淮安和扬州曾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并称“淮扬”,而且扬州在人们心目中是江南的富庶之地,是繁华城市的典型代表。从搜集到的咏淮诗中,发现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诗歌:明朝邱浚在《过山阳县》诗曰:“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在运河东岸,即指河下镇,河下的繁华豪奢于此可见一斑。清范冕在《吟清江》一诗中写道:“袁浦名邦记胜游,依稀风景似扬州。洋桥东接西流水,越闸南通北草楼 。斗姥宫前都府巷 ,奎星阁下状元沟 。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衡石码头。”清黄雨亭在《山阳竹枝词》中诗云:“关楼百尺倚淮流,小吏凭阑气象遒。过午贾船齐放渡,笙歌如沸占扬州。”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河下的盐运、清江浦的漕运、榷关等推动了淮安的发展与繁荣,使得淮安的繁华程度在一些时期已经不逊色于甚至超过扬州,在一些诗人们的心中淮安已经成为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
纵观历史,促使淮安成为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的因素有三个:漕运、盐运、榷关,这三个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淮安的发展。第一因素是漕运。隋炀帝即位之后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长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运河。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南北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首先兴起,漕运之粮大多数来自于江淮以南地区,经运河而到达京师。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朝廷在淮安设立了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总督漕运部院,其主要职能除了督促涉漕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外,还有巡抚地方并兼管河道维护治理。总督漕运部院衙门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都由勋爵大臣担任,部院机构庞大,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20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对商业的需求量。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的漕粮必须经此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检查成色之后才可以继续北上。永乐年间又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厂址在清江浦河沿岸,处于山阳、清河二县之间,其中心位置东离山阳县城、西离清河县城各30里。清江船厂后来发展到拥有4个大厂、80个分厂,工匠牙商人役近万,厂房延绵20余里。[1]造船厂的兴建也使得一些行业兴盛起来,如:打铜、钉铁、造绳等。
漕运的昌盛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如拉纤、卸货等,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人口九十多万,居于全国名邑大都前列。特别是在清代前期和中期,淮安城市迅速发展扩张以至鼎盛起来,从末口到清口的25公里之间,接连铺展着淮城、河下、河北、板闸、钵池、清江浦、王家营、西坝、韩城、杨庄、码头、清口等十几个城镇,形成了一条以运河为依托和纽带的城镇链。当时的淮安高官相拥,商贾云集,云帆衔尾,车马相接,酒肆栉比,夜半弦歌,热闹繁华,俨若省会,与苏、杭、扬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明姚广孝在《淮安觅古》中赞扬淮安时咏道:“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后期为了清理河道也衍生出一种新的职业——河工,即治河的工人,其主要工作是治理河道、防止水患,以保证漕运的正常运作。清朝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了总督河道衙门,派遣河道总督来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在公元1194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661年间,特别是15世纪初叶以后,淮安作为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一直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关键之地,也是治河大臣驻节之地,曾维系着淮安昔日之繁华。
第二个因素是盐运。明朝邱浚的《过山阳县》中的“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就是描写河下盐运的繁荣。盐运是漕运的一部分,也是促使淮安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需要,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唐王朝开凿了北起海州,中经今灌南、涟水等地的运盐河(时名新漕渠、官河),淮北盐经由运盐河入淮河和大运河,然后转运各地,供给官民食用,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2]
明初,在扬州设两淮盐运使司,下辖通州、泰州、淮北三分司,淮北分司署初设涟水,明中叶迁至河下。淮北“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河下遂为淮北盐必经之地。随着盐务机构的迁移,更多的淮北盐商卜居淮安河下,“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上”,遂使河下达于极盛。《淮安府志》卷曾记载:“淮安城北为淮北纲盐屯集地,任盐商者皆徽州、扬州高资巨户,役使千夫。”[3]淮城与城北河下成为了北盐南销的“中转站”,商贾辐辏,百货山列,真可谓盛况空前。越来越多的盐商在河下聚居,使河下迅速成为闹市名区,时有22条街,91条巷,共达11坊,街衢巷陌十分繁密,河下镇以惊人的速度一跃而成为天下名镇。
道光十一年(1831),两江总督陶澍厉行盐政改革,废纲盐而行票盐。淮北票盐法规定,盐百斤为包,4包为引,40包为票,400包为号。贩盐的商人又有票贩和岸贩之分。票贩验资纳课,赴盐场领盐,至西坝而售给岸贩。岸贩买盐出湖,散售于淮北引地食盐之户。一时间商情踊跃,盐商岸贩纷纷投资于此,赁地租房,设场建站,西坝遂取代河下成为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4]
第三个因素是榷关,也可以称之为淮关。榷关既是促使淮安繁荣的原因,又是淮安繁华的重要表现。我国众多的古代榷关中,明清时期设于淮安板闸的淮安榷关,曾经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清黄雨亭《山阳竹枝词》中的“关楼百尺倚淮流,小吏凭阑气象遒。过午贾船齐放渡,笙歌如沸占扬州。”就是描写板闸榷关的繁华景象,其热闹繁华程度可以与扬州相提并论。位于板闸的淮安榷关之设始于明代,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淮关监督署衙门,二是淮安大关,三是因淮安榷关而形成的板闸古镇。《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淮安板闸,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板闸实为咽喉要地也。”[5]
淮关管辖范围大、卡口多。大体包括今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等省辖市的28个县区,覆盖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淮关还统辖宿迁关、庙湾口(今阜宁县城),三关年收银达364363两之多。[6]卢苞元在《竹枝词》中描绘淮关的重要性时咏道:“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这家家依淮关而过活、婢女都能借出一斗米、仆人都以马代步的景致,生动地描写了淮安榷关所在地板闸古镇当时的繁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