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比较以浙江舟山为例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比较以浙江舟山为例[20200501125029]
摘要:研究观念差异可在一定意义上为政府设计新型儿童福利政策提供建议,并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旨在当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面临转型、儿童福利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儿童福利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和盐仓乡为例,探究城乡儿童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以及城乡观念之间的差异和儿童福利享受情况对观念的影响,并尝试寻找影响城乡家长儿童福利观念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城乡儿童福利观念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且城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福利享受的实际情况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儿童福利;观念比较;城乡差异;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 研究综述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1.儿童福利 2
2.儿童福利观念 3
(二)文献综述 3
三、 研究资料与方法 3
(一)研究资料 3
(二)研究方法 4
1.描述分析 4
2.列联表交叉分析 4
3.logistic回归分析 4
(三)变量描述 4
四、 城乡儿童福利享受和观念差异分析 5
(一)城乡儿童福利享受情况分析 5
(二)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描述分析 7
(三)城乡儿童福利观念差异分析 7
1.儿童福利受益对象观念差异分析 9
2.儿童福利提供主体观念差异分析 9
3.儿童福利内容观念差异分析 10
4.“制定和出台《儿童福利法》有无必要”观念差异分析 10
五、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六、 结论和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调查问卷 17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比较——以浙江舟山为例
引言
比较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是因为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父母的观念是家庭决策的重要基础。比较城乡儿童福利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设计新型儿童福利政策、统筹城乡儿童福利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城乡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是否存在差异,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观念的差异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城乡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是否和儿童福利享受情况有密切联系,都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儿童福利面临重要转型
我国拥有的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数量约为3亿,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广泛而密切的关注。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终于开创了从制度反思到政策进步、从巩固困境儿童福利向普惠型儿童福利迈进的新纪元。民政部从2013年6月起在江苏、浙江、广东和河南四省的四个城市开启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此次试点若成功便将很快在全国推广。
2.儿童福利事业相对滞后
3.城乡儿童福利存在差异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转型使城乡二元结构分层差距呈日益加剧趋势,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积累、生存环境优化、文化水平提高、公共资源获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较大差距。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体制下,城乡儿童在医疗、教育、生活保障、社会服务等福利享受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直接导致甚至加剧了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这显然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
4.制度转型观念先行
儿童福利观念是国家和社会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理念和认识的集合体,会给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一定影响。我国正处于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转型期,转型首先需要转变的是意识形态层面,即儿童福利观念。此次试点本着“适度普惠、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分区域”的理念,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儿童生存与发展需要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全面安排和设计儿童福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儿童的普惠福利制度。可见,政府已在国家层面上开始确立全新的儿童福利观念。
(二)研究意义
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面临重要转型的大背景下,面对城乡儿童在生存、生活、教育、医疗、发展等方面的儿童福利需求满足和儿童权利享受的较大差距,中央政府已开始做出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努力,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加快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但我们是否忽略了城乡儿童福利观念的差异对儿童福利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域的儿童福利观念差异反映的是儿童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儿童政策,并缩小地域差距,此外,正确的观念和较高水平的认知水平往往是社会政策制定和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一层面上,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和现实意义。
选择比较城乡儿童福利观念差异的原因还在于家庭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单位,它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属群体”,为其成员提供沟通、互动、彼此关怀、照顾及学习合作的机会[1],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父母对儿童福利的观念和认知是家庭决策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观念和认知差异可在一定意义上为政府设计新型儿童福利政策、统筹城乡儿童福利制度提供些许建议,从而尽可能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通过对城镇和农村的儿童福利观念情况调查,试图寻找城乡儿童家长福利观念差异所在,并尝试找出和分析可能影响两者间观念差异的因素,以期为研究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扩大相关学科研究的视野,并丰富其理论基础。
二、 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儿童福利
儿童福利是国家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儿童福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儿童福利是由国家和社会为所有儿童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儿童正常生活和尽可能全面健康发展的资金与服务;狭义儿童福利则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种支持、保护和补偿性服务[2]。本文讨论和研究的是广义儿童福利。
2.儿童福利观念
儿童福利观念,从政府角度看,是指国家和政府对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和制定与实施儿童福利政策所依据的指导性理念[3];从社会角度看,是指全社会尤其是公民个体对儿童福利的认知和观念。观念以认知为基础,本文聚焦儿童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本文认为,儿童福利观念主要体现在受益对象观念、提供主体观念、福利内容观念等。
(二)文献综述
从学界专家学者对儿童福利的研究关注点来看,专门针对儿童福利观念而展开的研究较少,多是分散在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政策框架、法律体系、服务体系等的研究中。
学者们对我国儿童福利观念的研究和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福利价值观念落后
杨睿、陆士桢、张舜禹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普及性的儿童权利、儿童保护、儿童福利等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价值观[4],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缺乏响应的价值基础,社会和公众还保留相当一部分传统思维和错误观念[5],而且整体上缺乏儿童福利观念扩展的社会环境支持和政策环境支持[6]。王思斌也指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补缺型儿童福利政策,个人和家庭责任观在福利观念上仍占主导地位,政府的福利责任观依然是传统的,民众的福利观也基本上是传统的[7]。
2.儿童福利事业需强调国家责任
吴连霞提到,在儿童福利理念上,国家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公平亦是生产力[8],树立起为城乡儿童创造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的儿童福利理念。李原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家庭层面指出在儿童福利事业上的国家责任和家庭、父母责任,他认为国家必须坚持对儿童福利事业的责任感,国家责任理论是儿童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各国发展儿童福利的最高目标[9],当父母不能完成自己应尽的为子女正常生活提供物质保证、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义务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进行干预。这种理论自然是当前大多数民众持有的价值观念[10]。
摘要:研究观念差异可在一定意义上为政府设计新型儿童福利政策提供建议,并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旨在当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面临转型、儿童福利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儿童福利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和盐仓乡为例,探究城乡儿童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以及城乡观念之间的差异和儿童福利享受情况对观念的影响,并尝试寻找影响城乡家长儿童福利观念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城乡儿童福利观念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且城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福利享受的实际情况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儿童福利;观念比较;城乡差异;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 研究综述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1.儿童福利 2
2.儿童福利观念 3
(二)文献综述 3
三、 研究资料与方法 3
(一)研究资料 3
(二)研究方法 4
1.描述分析 4
2.列联表交叉分析 4
3.logistic回归分析 4
(三)变量描述 4
四、 城乡儿童福利享受和观念差异分析 5
(一)城乡儿童福利享受情况分析 5
(二)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描述分析 7
(三)城乡儿童福利观念差异分析 7
1.儿童福利受益对象观念差异分析 9
2.儿童福利提供主体观念差异分析 9
3.儿童福利内容观念差异分析 10
4.“制定和出台《儿童福利法》有无必要”观念差异分析 10
五、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六、 结论和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调查问卷 17
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比较——以浙江舟山为例
引言
比较城乡儿童福利观念是因为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父母的观念是家庭决策的重要基础。比较城乡儿童福利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设计新型儿童福利政策、统筹城乡儿童福利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城乡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是否存在差异,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观念的差异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城乡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是否和儿童福利享受情况有密切联系,都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儿童福利面临重要转型
我国拥有的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数量约为3亿,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广泛而密切的关注。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终于开创了从制度反思到政策进步、从巩固困境儿童福利向普惠型儿童福利迈进的新纪元。民政部从2013年6月起在江苏、浙江、广东和河南四省的四个城市开启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此次试点若成功便将很快在全国推广。
2.儿童福利事业相对滞后
3.城乡儿童福利存在差异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转型使城乡二元结构分层差距呈日益加剧趋势,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积累、生存环境优化、文化水平提高、公共资源获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较大差距。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体制下,城乡儿童在医疗、教育、生活保障、社会服务等福利享受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直接导致甚至加剧了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这显然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
4.制度转型观念先行
儿童福利观念是国家和社会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理念和认识的集合体,会给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一定影响。我国正处于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转型期,转型首先需要转变的是意识形态层面,即儿童福利观念。此次试点本着“适度普惠、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分区域”的理念,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儿童生存与发展需要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全面安排和设计儿童福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儿童的普惠福利制度。可见,政府已在国家层面上开始确立全新的儿童福利观念。
(二)研究意义
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面临重要转型的大背景下,面对城乡儿童在生存、生活、教育、医疗、发展等方面的儿童福利需求满足和儿童权利享受的较大差距,中央政府已开始做出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努力,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加快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但我们是否忽略了城乡儿童福利观念的差异对儿童福利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域的儿童福利观念差异反映的是儿童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儿童政策,并缩小地域差距,此外,正确的观念和较高水平的认知水平往往是社会政策制定和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一层面上,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和现实意义。
选择比较城乡儿童福利观念差异的原因还在于家庭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单位,它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属群体”,为其成员提供沟通、互动、彼此关怀、照顾及学习合作的机会[1],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父母对儿童福利的观念和认知是家庭决策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观念和认知差异可在一定意义上为政府设计新型儿童福利政策、统筹城乡儿童福利制度提供些许建议,从而尽可能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通过对城镇和农村的儿童福利观念情况调查,试图寻找城乡儿童家长福利观念差异所在,并尝试找出和分析可能影响两者间观念差异的因素,以期为研究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扩大相关学科研究的视野,并丰富其理论基础。
二、 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儿童福利
儿童福利是国家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儿童福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儿童福利是由国家和社会为所有儿童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儿童正常生活和尽可能全面健康发展的资金与服务;狭义儿童福利则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种支持、保护和补偿性服务[2]。本文讨论和研究的是广义儿童福利。
2.儿童福利观念
儿童福利观念,从政府角度看,是指国家和政府对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和制定与实施儿童福利政策所依据的指导性理念[3];从社会角度看,是指全社会尤其是公民个体对儿童福利的认知和观念。观念以认知为基础,本文聚焦儿童家长的儿童福利观念。本文认为,儿童福利观念主要体现在受益对象观念、提供主体观念、福利内容观念等。
(二)文献综述
从学界专家学者对儿童福利的研究关注点来看,专门针对儿童福利观念而展开的研究较少,多是分散在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政策框架、法律体系、服务体系等的研究中。
学者们对我国儿童福利观念的研究和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福利价值观念落后
杨睿、陆士桢、张舜禹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普及性的儿童权利、儿童保护、儿童福利等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价值观[4],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缺乏响应的价值基础,社会和公众还保留相当一部分传统思维和错误观念[5],而且整体上缺乏儿童福利观念扩展的社会环境支持和政策环境支持[6]。王思斌也指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补缺型儿童福利政策,个人和家庭责任观在福利观念上仍占主导地位,政府的福利责任观依然是传统的,民众的福利观也基本上是传统的[7]。
2.儿童福利事业需强调国家责任
吴连霞提到,在儿童福利理念上,国家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公平亦是生产力[8],树立起为城乡儿童创造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的儿童福利理念。李原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家庭层面指出在儿童福利事业上的国家责任和家庭、父母责任,他认为国家必须坚持对儿童福利事业的责任感,国家责任理论是儿童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各国发展儿童福利的最高目标[9],当父母不能完成自己应尽的为子女正常生活提供物质保证、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义务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进行干预。这种理论自然是当前大多数民众持有的价值观念[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