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美国校园青春电影主题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电影主题之适应环境1
2.1 家庭关系的调整2
2.2 校园环境的转变2
3 电影主题之刻画感情3
3.1 温暖的亲情3
3.2 纯净的爱情4
3.3 纯洁的友情5
4 电影主题之体现的美国文化6
4.1 “美国梦”6
4.2 美国的多元文化8
4.3 内容人性化趋势8
5 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启示9
5.1 青春母题一致10
5.2 贴近普通青年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14
附录15
1 引言
美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已久,已成为一种软实力,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形成了成熟而独特的体系,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和侦探片等等。青春片成为美国电影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并不是美国电影的主流,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受到关注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类型电影,并深受观众喜爱。而校园青春电影在青春片中十分夺目,更加贴近青年的生活,更具青春风采。
20世纪60年代的青春片总是围绕着“颓废”、“反叛”、“黑暗”等字眼,这个时期美国出现了“嬉皮士”,他们与电影里的主人公拥有一样的气质——以反社会作为自己标志性的姿态。他们反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对社会抱有怀疑态度,用反叛的行为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譬如《邦尼与克莱德》(1967)和《毕业生》(1967),再到《扎布里斯基角》(1970)和《草莓宣言》(1970),都描绘了一群孩子天真烂漫,渴望激情,但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气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精神。从反叛、阴郁到无爱、无道德、无社会价值观念,这期间的青春电影在关注青少年问题时显得更加逼真和大胆,引发人们对善恶的思考。时间推移,“问题少年”成长成为“问题青年”,社会、战争、金融等多方面的转变和危机促使他们开始思考,他们反思“反主流”运动带来的危害。因此,自我克制、维持社会秩序、注重家庭、尊重权威等观念又重新得到提倡。那些表面上愤世嫉俗、离经叛道的叛逆少年,其实内心善良、渴望真情、充满爱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青春电影开始进入高产期,虽然还有“黑暗色彩”的青春片产出,但是那已不再是主流,校园青春电影开始迅速发展。故事围绕高中或大学校园生活展开,展现青少年对纯真情感和美好梦想的奋力追求,气氛轻松自然,积极向上,并带上了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因此这类影片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一种潮流。
2000年至2015年,美国校园青春电影产量达到近200部,本文以其中25部为例进行探讨。
2 电影主题之适应环境
好莱坞制造了一个梦幻却虚假的世界,美国人在电影中逃避现实,暂时摆脱痛苦与烦恼。但好莱坞是一剂强心针,他告诉大众,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梦想肯努力,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如果没有梦想,那就去把梦想找出来。
在大多数美国校园青春电影中,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境遇的改变而展开。美国青春电影中普遍存在家庭重组、孩子转学等环境改变的情况,这和美国的多元文化有关。与其说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不如说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文化相互碰撞、相互糅合、共同存在的一个多元化环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要适应文化的冲击和环境的变化。如《野孩子》(2008)中,养尊处优又叛逆的富家女孩,波比,被送往英国传统严肃的寄宿学校进行改造教育,她慢慢学会怎样收起小姐脾气去与同学相处,最后通过努力得到了老师家长以及朋友的认可。境遇的改变使得主人公不得不去接受新的人物和事物,在新的环境下生活,适应新的群体,并能在群体中发现自我,找到归属感,获得认可。
2.1 家庭关系的调整
到2008年,美国的离婚率达到40%,有63%以上的孩子的父母都是离过婚的。美国居民多样性高,每天都在进行飞速的文化沟通和碰撞。美国人注重人身自由与精神需求,当目前的婚姻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和人生信条的时候,他们宁愿放弃不幸福的婚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的分居或离婚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另一方的帮助和关怀,父亲难以像母亲那样细致,母爱也会缺乏父爱那股威严。这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在新环境里去生存,他们只能选择适应,并努力得到肯定。
《美少女啦啦队:战到最后一刻》(2009)的女主角丽娜,因为母亲的再婚从东洛杉矶搬到马里布,她要适应新家庭、新学校、新朋友与新的一切。但当丽娜与继父的女儿一起重组校园啦啦队,与新朋旧友一起为梦想而战的时候,她收获了友谊与爱情,并且开始接受这个新家庭,对家人也有所改观。
他们有勇气承担,也有勇气放弃,丢掉错误的东西,离开以后的生活不一定会更糟。人生还有很长,我们有权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亲人、朋友和爱人在我们身边,但是一个人的优秀不需要靠别人来成全和维系。环境在改变,我们只有不断地适应,奔跑着前进。
2.2 校园环境的转变
转学是校园电影中故事发展的开端,在新校园里展开多彩生活几乎成为美国校园青春电影的一个固定模式。主人公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团结身边的人,战胜诸多困难,冲出黎明前的黑暗,最后出其不意又情理之中成为赢家,感情声誉双丰收。
著名电影《歌舞青春》(2006),电影中除了动听优美的旋律和炫目华丽的舞蹈之外,特洛伊和加布里埃拉的人物形象也格外鲜明。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人,在假期的一次聚会中两人合唱一曲,发现了自己对舞台艺术的热爱与天分,继而在校园中展开了全新的歌唱生活。原本两人的生活没有新鲜与突破,按部就班,是父母安排好的,也是周围的人都认定的。然而,校园生活的丰富与优化使得年轻人的青春更加夺目,提供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全面发展,离成功更近一步。特洛伊最终选择了篮球,也选择了唱歌,加州大学提供给他双学位,同时他也选择了最心爱的人,他选择了这个距离加布里埃拉只有32.7英里的学校。
在环境的变迁中,他们也有矛盾出现,特洛伊险些失去篮球队的挚友,也与心爱的人分隔两地。但是新的环境迫切需要他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新问题等待他去解决,在坎坷中他学会了承担,勇敢做出选择。未来还有许多困难,但他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和同样优秀的至亲们共同面对。
3 电影主题之刻画感情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文学作品中,感情是永恒的话题。钢筋森林里我们少了时间与别人交流,少了很多机会去注重自己的心灵,但感情总能触动我们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3.1 温暖的亲情
美国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发展。美国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包括:赏识与激励教育,自主与兴趣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他们注重激发孩子的个性思维。中国认为教育的开始在于孩子被老师问到答不出问题,之后老师会慢慢解答,然而这样问题只是死板的问题,答案也只是被灌输的一个解释而已。在美国则是孩子把老师问得应对不及,才说明孩子是进步了。美国教育认为自由是创造之母,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其灵魂。美国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了大量的多元化学生,在这种理念意识教育环境下的美国孩子获得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5 孙晓雯. 2013年度青春电影的多样化叙事风格透析.现代语文,2014(04)
1 引言1
2 电影主题之适应环境1
2.1 家庭关系的调整2
2.2 校园环境的转变2
3 电影主题之刻画感情3
3.1 温暖的亲情3
3.2 纯净的爱情4
3.3 纯洁的友情5
4 电影主题之体现的美国文化6
4.1 “美国梦”6
4.2 美国的多元文化8
4.3 内容人性化趋势8
5 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启示9
5.1 青春母题一致10
5.2 贴近普通青年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14
附录15
1 引言
美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已久,已成为一种软实力,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形成了成熟而独特的体系,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和侦探片等等。青春片成为美国电影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并不是美国电影的主流,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受到关注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类型电影,并深受观众喜爱。而校园青春电影在青春片中十分夺目,更加贴近青年的生活,更具青春风采。
20世纪60年代的青春片总是围绕着“颓废”、“反叛”、“黑暗”等字眼,这个时期美国出现了“嬉皮士”,他们与电影里的主人公拥有一样的气质——以反社会作为自己标志性的姿态。他们反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对社会抱有怀疑态度,用反叛的行为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譬如《邦尼与克莱德》(1967)和《毕业生》(1967),再到《扎布里斯基角》(1970)和《草莓宣言》(1970),都描绘了一群孩子天真烂漫,渴望激情,但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气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精神。从反叛、阴郁到无爱、无道德、无社会价值观念,这期间的青春电影在关注青少年问题时显得更加逼真和大胆,引发人们对善恶的思考。时间推移,“问题少年”成长成为“问题青年”,社会、战争、金融等多方面的转变和危机促使他们开始思考,他们反思“反主流”运动带来的危害。因此,自我克制、维持社会秩序、注重家庭、尊重权威等观念又重新得到提倡。那些表面上愤世嫉俗、离经叛道的叛逆少年,其实内心善良、渴望真情、充满爱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青春电影开始进入高产期,虽然还有“黑暗色彩”的青春片产出,但是那已不再是主流,校园青春电影开始迅速发展。故事围绕高中或大学校园生活展开,展现青少年对纯真情感和美好梦想的奋力追求,气氛轻松自然,积极向上,并带上了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因此这类影片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一种潮流。
2000年至2015年,美国校园青春电影产量达到近200部,本文以其中25部为例进行探讨。
2 电影主题之适应环境
好莱坞制造了一个梦幻却虚假的世界,美国人在电影中逃避现实,暂时摆脱痛苦与烦恼。但好莱坞是一剂强心针,他告诉大众,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梦想肯努力,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如果没有梦想,那就去把梦想找出来。
在大多数美国校园青春电影中,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境遇的改变而展开。美国青春电影中普遍存在家庭重组、孩子转学等环境改变的情况,这和美国的多元文化有关。与其说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不如说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文化相互碰撞、相互糅合、共同存在的一个多元化环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要适应文化的冲击和环境的变化。如《野孩子》(2008)中,养尊处优又叛逆的富家女孩,波比,被送往英国传统严肃的寄宿学校进行改造教育,她慢慢学会怎样收起小姐脾气去与同学相处,最后通过努力得到了老师家长以及朋友的认可。境遇的改变使得主人公不得不去接受新的人物和事物,在新的环境下生活,适应新的群体,并能在群体中发现自我,找到归属感,获得认可。
2.1 家庭关系的调整
到2008年,美国的离婚率达到40%,有63%以上的孩子的父母都是离过婚的。美国居民多样性高,每天都在进行飞速的文化沟通和碰撞。美国人注重人身自由与精神需求,当目前的婚姻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和人生信条的时候,他们宁愿放弃不幸福的婚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的分居或离婚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另一方的帮助和关怀,父亲难以像母亲那样细致,母爱也会缺乏父爱那股威严。这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在新环境里去生存,他们只能选择适应,并努力得到肯定。
《美少女啦啦队:战到最后一刻》(2009)的女主角丽娜,因为母亲的再婚从东洛杉矶搬到马里布,她要适应新家庭、新学校、新朋友与新的一切。但当丽娜与继父的女儿一起重组校园啦啦队,与新朋旧友一起为梦想而战的时候,她收获了友谊与爱情,并且开始接受这个新家庭,对家人也有所改观。
他们有勇气承担,也有勇气放弃,丢掉错误的东西,离开以后的生活不一定会更糟。人生还有很长,我们有权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亲人、朋友和爱人在我们身边,但是一个人的优秀不需要靠别人来成全和维系。环境在改变,我们只有不断地适应,奔跑着前进。
2.2 校园环境的转变
转学是校园电影中故事发展的开端,在新校园里展开多彩生活几乎成为美国校园青春电影的一个固定模式。主人公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团结身边的人,战胜诸多困难,冲出黎明前的黑暗,最后出其不意又情理之中成为赢家,感情声誉双丰收。
著名电影《歌舞青春》(2006),电影中除了动听优美的旋律和炫目华丽的舞蹈之外,特洛伊和加布里埃拉的人物形象也格外鲜明。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人,在假期的一次聚会中两人合唱一曲,发现了自己对舞台艺术的热爱与天分,继而在校园中展开了全新的歌唱生活。原本两人的生活没有新鲜与突破,按部就班,是父母安排好的,也是周围的人都认定的。然而,校园生活的丰富与优化使得年轻人的青春更加夺目,提供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全面发展,离成功更近一步。特洛伊最终选择了篮球,也选择了唱歌,加州大学提供给他双学位,同时他也选择了最心爱的人,他选择了这个距离加布里埃拉只有32.7英里的学校。
在环境的变迁中,他们也有矛盾出现,特洛伊险些失去篮球队的挚友,也与心爱的人分隔两地。但是新的环境迫切需要他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新问题等待他去解决,在坎坷中他学会了承担,勇敢做出选择。未来还有许多困难,但他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和同样优秀的至亲们共同面对。
3 电影主题之刻画感情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文学作品中,感情是永恒的话题。钢筋森林里我们少了时间与别人交流,少了很多机会去注重自己的心灵,但感情总能触动我们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3.1 温暖的亲情
美国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发展。美国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包括:赏识与激励教育,自主与兴趣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他们注重激发孩子的个性思维。中国认为教育的开始在于孩子被老师问到答不出问题,之后老师会慢慢解答,然而这样问题只是死板的问题,答案也只是被灌输的一个解释而已。在美国则是孩子把老师问得应对不及,才说明孩子是进步了。美国教育认为自由是创造之母,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其灵魂。美国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了大量的多元化学生,在这种理念意识教育环境下的美国孩子获得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5 孙晓雯. 2013年度青春电影的多样化叙事风格透析.现代语文,2014(0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