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大省,现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遍布全省。其中侗族在他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大量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文化观念,是当今社会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贵州的文化瑰宝.而且也是祖国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课题根据贵州省侗族生态文化的现状,从保护和传承侗族生态文化的意义出发,以贵州清水江流域的侗族生态文化研究为例,对近年国内对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呈现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现状并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侗族生态文化概述1
(一)侗族生态文化概念界定1
(二)清水江流域侗族生态文化的构成和演变2
二、保护和传承侗族生态文化的意义3
三、清水江流域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概况3
(一)原始生态信仰为传承生态文化奠定认识根源4
(二)严于律己的乡规民约为传承生态文化提供制度保障5
(三)固土保水的耕作制度为生态文化世代绵延提供动力6
(四)依山傍水的传统民居是生态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6
(五)天人合一的文化艺术是生态文化精神的和谐追求7
四、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8
(一)原始生态环境屡遭破坏8
(二)法治建设更新相对滞后9
(三)耕作制度和民居传统彻底改变9
(四)文化氛围和民族独特性淡化丧失9
(五)民众主人公意识淡薄冷漠9
(六)与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矛盾冲突9
五、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10
(一)实施绿色发展为主的生态资源保护10
(二)建立健全侗族原生态法律保护体系10
(三)加强政策引导维护传统民居和耕作制度10
(四)重视人民在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主体作用10
(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保护宣传教育10
(六)加强引导和鼓励发展新型产业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语11
致谢11参考文献12 清水江流域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引言
在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背景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寻找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解决人与自然出发的关系问题,人类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推进时期,建设契合当代生态文化发展理念的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文明观十分迫切。本文就以侗族生态文化为例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加强侗族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
一、侗族生态文化概述
(一)侗族生态文化概念界定
当代社会,人们在挖掘开发、探索利用与全民共享原生态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与矛盾,这导致了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于是,人们在寻求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现状的过程中,生态文化这个新兴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反映人和自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1]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各民族的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贵州省众多少数民族在他们历久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贵州民族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它不仅是贵州的文化瑰宝.而且也是祖国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贵州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侗族所特有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独有的历史进程以及所聚居区域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得侗族生态文化既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共同特征和文化特点,又留存了其独特的侗民族生态文化精华,蕴藏在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与侗族特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一种文化。
随着侗族人民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化,侗族生态文化逐渐产生。这种文化是众多侗族人民在依托原始自然生活环境来获取衣、食、住、行等民族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是侗族人民在摸索、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化,应该说侗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以现代生态价值观念为导向的、人类摸索出的一种新兴的生存进步方式,是探讨大自然与人间的相互关系、追求人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发展的文化,对当今时代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宝贵的探索价值和借鉴启发意义。[2]
(二)清水江流域侗族生态文化的构成和演变
从古至今所有民族的血脉延续和生存繁衍都离不开特有的生存环境。地理环境是构成生态文化的客观条件和基础。所处地区的生态结构总是能清晰反映出该民族的生态特性,贵州省清水江流域的侗族也不例外。
他们所聚居的清水江流域是长江水系的紧要支流,它是沅水流域干流的上游, 经过的河段约有77公里,正因为其水清得名清水江,该流域经过贵州省黔东南整个境内。该流域源于贵州省锦屏县茅坪镇下的杨渡角汇入天柱县城境内,经天柱的竹林、坌处、远口等六个乡镇,50个村寨依建与该流域沿岸。流域内生态系统多元并存、自然环境多样繁杂,群山绵延,溪流交错,山地气候类型复杂,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温暖润湿,冬暖夏凉,适宜各种动植物和农林作物生长,是一个有特色的独特生态地理单元。隶属于该流域内的民族分属于苗瑶、百越两大系统,如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由于两大族系的各族居民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互有差异,致使各民族在族际制衡格局中所侧重利用和维护的生态系统也互有区别,正是这种格局分布,使得流域内的各少数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民族既能因地制宜发展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经济的,同时各名族共同承担起维护生态环境的重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