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逃离北上广?大返乡就业的个案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还是返回家乡就业?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方向,也涉及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分配。本研究对“北上广”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及其原因的个案考察,试图通过访谈等质性资料的收集剖析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成因。研究发现,在“北上广”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返回家乡工作,主要是基于生活成本和就业竞争、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综合考量,其中家乡较低的生活成本及较丰富的家庭社会资本对其选择影响最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 1
(一)理论范式2
(二)实证研究3
二、研究方法5
三、三个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故事6
(一)小A的故事——主动撤离“北上广”6
(二) 小B的故事——且行且别“北上广”7
(三)小C的故事——被动撤离“北上广”8
四、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原因分析8
(一)不同区域就业和生活压力的推拉 9
(二)不同家庭社会资本的作用9
(三)不同个体人力资本的作用9
五、小结与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访谈提纲11
为何逃离“北上广”?
——基于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个案研究
引言
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落户大都市还是返回家乡发展?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将面临的选择难题,也引发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地点选择,不仅关系到青年大学生个体是否能从校园向社会顺利过渡,也影响到人才区域流动、资源合理配置等结构性变迁。
早在2009年,学者廉思就关注到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可能会遭遇的困窘,他将这部分群体概括为“蚁族”,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主要是一些毕业5年左右、年龄在22岁至29岁之间的青年,他们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主要从事保险、电子仪器销售、教育、广告销售、餐饮等暂时性工作,聚集于大城市的城中村或城郊,形成独特的“聚居村”。高知、弱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聚居是“蚁族”的特点,他们被形容成如蚂蚁般弱小的强者。[1]近两年,大学毕业生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也一度引发了“逃离北上广”的潮流。
大学生为何逃离“北上广”?纵观现有文献,尽管研究者关注到了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的困境,但尚未展开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在“北上广”高校就读,毕业后却选择返回家乡就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关于就业地点选择的考察,探究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 文献综述
探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的选择需要全面的考察,因为首先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地点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既有迁出地的推力,也有迁入地的拉力。其次,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存在分化,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流动。另外,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外界的经济、文化环境,更受到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可能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的理论范式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
(一)理论范式
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引导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该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互相隔绝、自成体系或非竞争的两个部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指大公司和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培训机会,而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主要是由小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工资较低、职业保障性差、工作流动性大、环境不好、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较少,社会地位较低。[2]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一种运行不良好的状态,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是被分割的,而非一体化的。[3]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给求职者的社会流动造成了阻碍,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动简单,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难。[4]
2.社会资本理论
布迪厄是首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性表述的研究学者。他认为,社会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关系本身,二是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换言之,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所能动员的关系网络规模和他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5]社会资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规则的执行;第二,关注家庭对子女的支持和内部的互相支持;第三,较多地被用来解释就业、职业选择等。[6]在中国,第三点尤其明显,许多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获得工作机会有帮助作用,通常认为可拓宽信息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提供可靠地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可减少工作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可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7];增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了解,从而提升彼此的信任度[8];用人单位更容易重视同事的推荐,因为同事对被推荐人和工作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推荐的个人与工作岗位也更加匹配。[8]
3.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两种力量引发的,即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拉力”,迁移的形成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地区的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缺乏、自然灾害等都构成其推力,促使人们向其他区域迁移;同时,迁入地的就业机会、高收入、职业发展机遇、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构成了其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的就业地点选择也不仅受到单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是大城市的推力和家乡的拉力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 1
(一)理论范式2
(二)实证研究3
二、研究方法5
三、三个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故事6
(一)小A的故事——主动撤离“北上广”6
(二) 小B的故事——且行且别“北上广”7
(三)小C的故事——被动撤离“北上广”8
四、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原因分析8
(一)不同区域就业和生活压力的推拉 9
(二)不同家庭社会资本的作用9
(三)不同个体人力资本的作用9
五、小结与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访谈提纲11
为何逃离“北上广”?
——基于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个案研究
引言
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落户大都市还是返回家乡发展?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将面临的选择难题,也引发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地点选择,不仅关系到青年大学生个体是否能从校园向社会顺利过渡,也影响到人才区域流动、资源合理配置等结构性变迁。
早在2009年,学者廉思就关注到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可能会遭遇的困窘,他将这部分群体概括为“蚁族”,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主要是一些毕业5年左右、年龄在22岁至29岁之间的青年,他们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主要从事保险、电子仪器销售、教育、广告销售、餐饮等暂时性工作,聚集于大城市的城中村或城郊,形成独特的“聚居村”。高知、弱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聚居是“蚁族”的特点,他们被形容成如蚂蚁般弱小的强者。[1]近两年,大学毕业生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也一度引发了“逃离北上广”的潮流。
大学生为何逃离“北上广”?纵观现有文献,尽管研究者关注到了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的困境,但尚未展开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在“北上广”高校就读,毕业后却选择返回家乡就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关于就业地点选择的考察,探究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 文献综述
探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的选择需要全面的考察,因为首先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地点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既有迁出地的推力,也有迁入地的拉力。其次,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存在分化,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流动。另外,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外界的经济、文化环境,更受到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可能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的理论范式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
(一)理论范式
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引导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该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互相隔绝、自成体系或非竞争的两个部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指大公司和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培训机会,而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主要是由小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工资较低、职业保障性差、工作流动性大、环境不好、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较少,社会地位较低。[2]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一种运行不良好的状态,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是被分割的,而非一体化的。[3]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给求职者的社会流动造成了阻碍,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动简单,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难。[4]
2.社会资本理论
布迪厄是首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性表述的研究学者。他认为,社会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关系本身,二是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换言之,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所能动员的关系网络规模和他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5]社会资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规则的执行;第二,关注家庭对子女的支持和内部的互相支持;第三,较多地被用来解释就业、职业选择等。[6]在中国,第三点尤其明显,许多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获得工作机会有帮助作用,通常认为可拓宽信息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提供可靠地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可减少工作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可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7];增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了解,从而提升彼此的信任度[8];用人单位更容易重视同事的推荐,因为同事对被推荐人和工作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推荐的个人与工作岗位也更加匹配。[8]
3.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两种力量引发的,即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拉力”,迁移的形成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地区的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缺乏、自然灾害等都构成其推力,促使人们向其他区域迁移;同时,迁入地的就业机会、高收入、职业发展机遇、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构成了其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的就业地点选择也不仅受到单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是大城市的推力和家乡的拉力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