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其在生产生活等当面的社会适应问题凸显并逐渐引起关注。本研究通过对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发现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在生活层面、心理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较好,该群体面临的主要社会适应问题来自经济层面与人际关系层面;生活成本高、就业渠道单一以及养老保障缺乏等增加了其困难处境,造成此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制度环境下巨大的城乡社会福利保障差异、不均衡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以及城乡差距悬殊的资源分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有关人口流动与社会适应的理论范式2
(二)有关农民工返乡后社会适应状况研究3
(三)研究述评 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路线 4
(三)研究方法 4
三、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现状5
(一)生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5
(二)经济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6
(三)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7
(四)心理生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8
四、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困境及成因 8
(一)经济收入与人际关系的双重适应困境 8
(二)返乡社会适应困境的成因 9
五、小结与讨论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访谈提纲 11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为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为数2.73亿的农民工里,50岁以上者占到了17%,总数超过4600万人。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高龄化,他们逐渐开始了返乡之旅,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城市工作并未提供老一代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其所能享受的关照也极为有限。那么返乡的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面临谋生与生活的哪些困难与压力,他们又是如何适应返乡后的生活状况的?带着这些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笔者试图探讨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在经济生活、人际心理等具体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并发掘其遭遇的社会适应困境。
文献回顾
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城镇流动,这部分由农村到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被学界称为“农民工”;[1][2]现阶段学术界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很多,但对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相对欠缺。为了厘清老一代农民工的返乡适应,本研究从理论范式及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
(一)有关人口流动与社会适应的理论范式
有关人口流动、社会适应的理论视角主要有人口流动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等。在西方解释人口流动现象理论中以列文斯坦的“推力拉力”理论为代表,其认为人口流动并不是盲目的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流动的是原居住地的推力和迁移地的拉力。[3]之后唐纳德博格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流动的推力,一种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农村中大量劳动力的剩余、工作、教育、医疗等机会的匮乏等问题促使本地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推力,而城市的各种优势条件对农村劳动力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刘易斯的人口流动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制的经济结构即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相对先进的工业部门并存。由于工业部门的高利润,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既不会降低农业部门产出还会提高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由于城市中劳动力的日渐饱和,城市工资水平会下降,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直到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相等为止。该理论解释说明造成农民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城乡间的经济水平差异。[4]
不可否认这些人口理论在解释大规模人口流动趋势方面的合理性,反观现阶段大量返乡农民工的人口流动现象,仍需要从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理论视角进行解释探讨。由于城乡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其返乡社会适应造成阻碍。首先从社会化视角来看,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同其所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一个人一生都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几个阶段。个体进入新环境其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会受周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过程也可以说社会化过程,故有必要从社会化理论视角探讨其返乡社会适应问题。[5]
返乡后的农民工由于传统社会关系的变化、自身角色认知偏差以及农村社会的巨大转变等原因造成的适应问题也可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得到解释。经过米德、林顿、戈夫曼等完善后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个人社会地位相适应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个人对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很好的社会适应与角色扮演技巧,故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常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调问题。
此外社会支持理论为解释其社会适应状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其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互相作用的,个人通过对周边各种环境的利用可以改善自身处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
(二)有关农民工返乡后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
在对返乡后生存状况研究方面,学者们关注到了影响其生存状况好坏的就业机会、工作技能以及制度环境等几大因素。学者郭晓鸣、周小娟研究发现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困境表现为抗风险能力较弱与生活水平低两方面;对于该困境的成因,他们指出长期的制度缺陷对该群体基本能力剥夺是造成该群体返乡后短期收入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6]老一代高龄农民工呈现出高龄与身体状况差两大典型特点,同样该群体面临来自收入锐减后的生活与养老双重压力。从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与出路角度看,周小娟认为造成老一代农民工年老后无人在身边照顾困境的原因是子辈外出打工原始动机的转变,从打工挣钱到“融入”城镇。[7][8]王营营、龚基云认为改善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困境需要从提升老人参保意识与户籍制度改革两方面入手。[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有关人口流动与社会适应的理论范式2
(二)有关农民工返乡后社会适应状况研究3
(三)研究述评 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路线 4
(三)研究方法 4
三、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现状5
(一)生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5
(二)经济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6
(三)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7
(四)心理生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8
四、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困境及成因 8
(一)经济收入与人际关系的双重适应困境 8
(二)返乡社会适应困境的成因 9
五、小结与讨论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访谈提纲 11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为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为数2.73亿的农民工里,50岁以上者占到了17%,总数超过4600万人。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高龄化,他们逐渐开始了返乡之旅,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城市工作并未提供老一代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其所能享受的关照也极为有限。那么返乡的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面临谋生与生活的哪些困难与压力,他们又是如何适应返乡后的生活状况的?带着这些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笔者试图探讨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在经济生活、人际心理等具体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并发掘其遭遇的社会适应困境。
文献回顾
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城镇流动,这部分由农村到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被学界称为“农民工”;[1][2]现阶段学术界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很多,但对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相对欠缺。为了厘清老一代农民工的返乡适应,本研究从理论范式及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
(一)有关人口流动与社会适应的理论范式
有关人口流动、社会适应的理论视角主要有人口流动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等。在西方解释人口流动现象理论中以列文斯坦的“推力拉力”理论为代表,其认为人口流动并不是盲目的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流动的是原居住地的推力和迁移地的拉力。[3]之后唐纳德博格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流动的推力,一种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农村中大量劳动力的剩余、工作、教育、医疗等机会的匮乏等问题促使本地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推力,而城市的各种优势条件对农村劳动力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刘易斯的人口流动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制的经济结构即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相对先进的工业部门并存。由于工业部门的高利润,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既不会降低农业部门产出还会提高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由于城市中劳动力的日渐饱和,城市工资水平会下降,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直到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相等为止。该理论解释说明造成农民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城乡间的经济水平差异。[4]
不可否认这些人口理论在解释大规模人口流动趋势方面的合理性,反观现阶段大量返乡农民工的人口流动现象,仍需要从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理论视角进行解释探讨。由于城乡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其返乡社会适应造成阻碍。首先从社会化视角来看,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同其所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一个人一生都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几个阶段。个体进入新环境其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会受周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过程也可以说社会化过程,故有必要从社会化理论视角探讨其返乡社会适应问题。[5]
返乡后的农民工由于传统社会关系的变化、自身角色认知偏差以及农村社会的巨大转变等原因造成的适应问题也可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得到解释。经过米德、林顿、戈夫曼等完善后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个人社会地位相适应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个人对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很好的社会适应与角色扮演技巧,故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常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调问题。
此外社会支持理论为解释其社会适应状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其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互相作用的,个人通过对周边各种环境的利用可以改善自身处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
(二)有关农民工返乡后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
在对返乡后生存状况研究方面,学者们关注到了影响其生存状况好坏的就业机会、工作技能以及制度环境等几大因素。学者郭晓鸣、周小娟研究发现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困境表现为抗风险能力较弱与生活水平低两方面;对于该困境的成因,他们指出长期的制度缺陷对该群体基本能力剥夺是造成该群体返乡后短期收入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6]老一代高龄农民工呈现出高龄与身体状况差两大典型特点,同样该群体面临来自收入锐减后的生活与养老双重压力。从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与出路角度看,周小娟认为造成老一代农民工年老后无人在身边照顾困境的原因是子辈外出打工原始动机的转变,从打工挣钱到“融入”城镇。[7][8]王营营、龚基云认为改善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困境需要从提升老人参保意识与户籍制度改革两方面入手。[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