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海外华裔女性作家研究
当代海外华裔女性作家研究[20200101173931]
文学不同于政治,它在其生存发展中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复杂。一些海外学者在新文学历史叙述中试图保持其纯文学观,如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等。新时期以来,他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被传渡到中国大陆,他们新颖的理论观点,独特的学术思路开阔了大陆学界的视域,吸引了大陆研究人员的眼球,也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在重视他们成就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他们的偏见和缺点。本文重在从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论方面探讨现当代文学文艺批评中海外华裔批评家的得与失。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现当代文学评论,海外学者,成就,盲视
目 录
1 引言 2
2 海外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2
2.1 第一代 3
2.2 第二代 4
2.3 第三代 4
2.4 当下发展趋势 5
3 海外华裔女性文学特征 6
3.1 女性书写 7
3.2 文化身份与性属意识 8
3.3 他者话语与文化叙事 9
4 华裔女性作家的影响 10
4.1 对华裔女性作家的解读误区 11
4.2 华裔文学的发展意义 11
结束语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在近20年间的时间里,华裔文学引起并得到了世界文学的普遍关注。在其他地区,美国的《哥伦比亚文学史》为分水岭。国内研究和关注升温于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港澳和台湾地区研究比较深入且成果丰富。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进入主流层面,华裔文学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兼程。华裔文学今天取得的成就主要功劳与历代的华裔作家所做出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其中女性作家是其发展的生力军。代表人物如於梨华、谭恩美、汤婷婷、严歌苓等。这些作家以自身经历为依据,诉说了华裔女性处于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下,探寻自我的过程。
笼统概括,华裔文学发展有三个时间阶段:19世纪80、9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以后的新近的作家,如任璧莲等则将有关华裔身份朦胧化处理,“目标是要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不是作为华裔美国人的作品,而是作为作家的作品’”。 [1]其他新生代华裔女性作家写作的个人色彩也趋于鲜明,其强调自我的意识也更加明显,风格也逐渐自成一派。纵观她们的写作内容,不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就是关于美国的华裔故事,且关注点不再是世人关心的宏大叙事,而是注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根本性的主题是精神家园。总的来说,华裔文学作品内容无论采用哪一种叙事方式,共同发展趋势是对自身群体的反观,由此她们也成功跨越了身份限制的固定思维,并超越了简单的两性对立的政治思维模式。我们在看见她们独特思维和观点的时候,不能忽略她们的偏见和缺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同于政治,在其生存发展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与政治的纠缠在文学史长河中司空见惯,这也存在于新文学历史叙述中。因此,本文拟议通过对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品读,并结合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路,展示华裔女性作家“自我”书写的发脉络。
2 海外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华裔文学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间里,从不被重视到被边缘化再到逐步进入“主流”层面可谓是命运多舛。初始阶段,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构成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华裔文学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机会。直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以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为契机华裔作家的创作才得以在文学界抛头露面,同时也促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华裔作家在美一贯保持沉默的现状。随之而来的是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的繁荣。20世纪70、80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青春期”,至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华裔文学开始进入了一条成熟发展的道路。华裔女作家汤婷婷曾于1976 年迈出了华裔文学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小说《女勇士》面世,它将华裔文学的高度更推进了一个层面。与此同时在美国文坛上相继出现了一批诸如谭恩美、任碧莲、伍慧明等影响深远且活动频繁的作家尤其是其中的女性作家更具代表性。谭恩美在其相关作品中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给读者展示了华裔女性在异质生活环境下如何构建自我身份,并最终克服文化、社会的偏见确立自我。而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所提到的多元文化发展则是将华裔文学反映的迫切愿望从幕后搬到台前,华裔文学也开始逐步走出“边缘”,走向成熟和繁荣。总之,对华裔作家的了解首先有一个纵向的把握,然后才能更好的梳理出它的历史谱系与发展。
2.1 第一代
於梨华是最早开始留学生题材文学创作的多产作家,且影响大,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领头雁、鼻祖。她“在忙于家庭琐事时憎恨生活的泛味,在伏案工作时愧悚于未尽主妇母亲之责。”她的很多作品便是在类似这样无奈的心境下创作的。於梨华不仅是一位精神食粮的缔造者,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虽然她身居国外,但她主动创造机会了解国内情况,并多次和国内同行以及爱国人士相聚谈论国情,在她的胸膛里跳动永远是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梨华描写留学题材的作品中最成功和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夏志清教授曾说:“这一则不太温馨而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是於梨华小说艺术已臻新阶段的明证。”这部作品塑造了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如牟天磊、佳利等,尤其是牟天磊。出国前,他朝气蓬勃、倔强;而在美国生活十年后却变成了一个心灵苍老的人。主要缘由在于独自在美国闯荡生活漂浮不定的痛苦留学生活。因此,在他意识到这一问题时便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在这里他看到深深扎根的棕榈树便幡然醒悟,“没有根的一代”终究回归“大地”,这其实也是一切寂寞和苦恼的源头。所谓“无根”不仅指国界、种族的区分,更是指精神和文化。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海外学子对调和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心理:即对西方文化心理抗拒和对本土文化的本能防卫。聂华苓在她的作品中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也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在生存境遇和精神现状方面,除却生活方式还蒙蔽着一层浓烈的怀乡之情。聂华苓的作品也主要取材于留美学生的生活。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也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
2.2 第二代
汤婷婷在华裔文学方面成绩斐然,其三部力作《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在美国十分畅销深受美国读者及评论界的钟爱。汤婷婷受到广大美国读者的喜爱不是偶然的,但她对战争的态度何日实际行动却受到人们的尊敬,她的作品不仅包含厚重的历史感也体现着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在中国,她的这三部作品中文本已经出版再版好几次。如今在中国各大学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且在有关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方面,很多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基本以汤婷婷及其著作研究为题者几乎占半数。由此可见她在中国的影响。随着她在文学方面的声名鹊起,她的小说已经被选进美国文学教材,更是把处于美国文学边缘地位的亚裔/华裔美国文学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毫不夸张的说,20世纪的华裔文学研究中,将她视为宠儿有过之而不及。张子清在《华裔美国文学(总序)》中说:“华裔文学近年在美国声誉日隆,与汤婷婷取得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她曾说:“我的使命是把美籍华人的故事带到美国文学中去。过去,在美国文学里,中国人的形象是被丑化了的。我要通过自己的笔和作品提醒人们:美国的开发、文明和繁荣是和美籍华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为这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血的代价,现在他们还在继续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应当象美国的欧洲移民一样,受到与美国人同等的重视,而不应该被视为是‘外国人”。
谭恩美也是一位践行者,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及研究中,占据着一席之位。《喜福会》是她最具畅销的小说,也是她的处女作,该书曾跃居美国各大畅销书榜首位置达数月之久,而且先后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多个国家语言,之后又改编成电影并且搬上了银幕。由于谭恩美的文学创作出现较晚,因此,对她的评介最早也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而专门研究谭恩美的作品也是在这一时刻开始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末是华裔文学的高产期,这一时期华裔作品带来的文化冲击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加之投入写作的作家的数量和作品质量层次的提升,华裔文学在这一阶段犹如一夜春风大有鲜花着锦之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其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软实力便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影响的力度也不断扩大,世界对中国以及海外华裔的生存状态也倍加关注。
文学不同于政治,它在其生存发展中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复杂。一些海外学者在新文学历史叙述中试图保持其纯文学观,如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等。新时期以来,他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被传渡到中国大陆,他们新颖的理论观点,独特的学术思路开阔了大陆学界的视域,吸引了大陆研究人员的眼球,也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在重视他们成就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他们的偏见和缺点。本文重在从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论方面探讨现当代文学文艺批评中海外华裔批评家的得与失。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现当代文学评论,海外学者,成就,盲视
目 录
1 引言 2
2 海外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2
2.1 第一代 3
2.2 第二代 4
2.3 第三代 4
2.4 当下发展趋势 5
3 海外华裔女性文学特征 6
3.1 女性书写 7
3.2 文化身份与性属意识 8
3.3 他者话语与文化叙事 9
4 华裔女性作家的影响 10
4.1 对华裔女性作家的解读误区 11
4.2 华裔文学的发展意义 11
结束语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在近20年间的时间里,华裔文学引起并得到了世界文学的普遍关注。在其他地区,美国的《哥伦比亚文学史》为分水岭。国内研究和关注升温于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港澳和台湾地区研究比较深入且成果丰富。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进入主流层面,华裔文学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兼程。华裔文学今天取得的成就主要功劳与历代的华裔作家所做出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其中女性作家是其发展的生力军。代表人物如於梨华、谭恩美、汤婷婷、严歌苓等。这些作家以自身经历为依据,诉说了华裔女性处于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下,探寻自我的过程。
笼统概括,华裔文学发展有三个时间阶段:19世纪80、9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以后的新近的作家,如任璧莲等则将有关华裔身份朦胧化处理,“目标是要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不是作为华裔美国人的作品,而是作为作家的作品’”。 [1]其他新生代华裔女性作家写作的个人色彩也趋于鲜明,其强调自我的意识也更加明显,风格也逐渐自成一派。纵观她们的写作内容,不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就是关于美国的华裔故事,且关注点不再是世人关心的宏大叙事,而是注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根本性的主题是精神家园。总的来说,华裔文学作品内容无论采用哪一种叙事方式,共同发展趋势是对自身群体的反观,由此她们也成功跨越了身份限制的固定思维,并超越了简单的两性对立的政治思维模式。我们在看见她们独特思维和观点的时候,不能忽略她们的偏见和缺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同于政治,在其生存发展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与政治的纠缠在文学史长河中司空见惯,这也存在于新文学历史叙述中。因此,本文拟议通过对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品读,并结合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路,展示华裔女性作家“自我”书写的发脉络。
2 海外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华裔文学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间里,从不被重视到被边缘化再到逐步进入“主流”层面可谓是命运多舛。初始阶段,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构成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华裔文学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机会。直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以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为契机华裔作家的创作才得以在文学界抛头露面,同时也促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华裔作家在美一贯保持沉默的现状。随之而来的是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的繁荣。20世纪70、80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青春期”,至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华裔文学开始进入了一条成熟发展的道路。华裔女作家汤婷婷曾于1976 年迈出了华裔文学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小说《女勇士》面世,它将华裔文学的高度更推进了一个层面。与此同时在美国文坛上相继出现了一批诸如谭恩美、任碧莲、伍慧明等影响深远且活动频繁的作家尤其是其中的女性作家更具代表性。谭恩美在其相关作品中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给读者展示了华裔女性在异质生活环境下如何构建自我身份,并最终克服文化、社会的偏见确立自我。而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所提到的多元文化发展则是将华裔文学反映的迫切愿望从幕后搬到台前,华裔文学也开始逐步走出“边缘”,走向成熟和繁荣。总之,对华裔作家的了解首先有一个纵向的把握,然后才能更好的梳理出它的历史谱系与发展。
2.1 第一代
於梨华是最早开始留学生题材文学创作的多产作家,且影响大,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领头雁、鼻祖。她“在忙于家庭琐事时憎恨生活的泛味,在伏案工作时愧悚于未尽主妇母亲之责。”她的很多作品便是在类似这样无奈的心境下创作的。於梨华不仅是一位精神食粮的缔造者,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虽然她身居国外,但她主动创造机会了解国内情况,并多次和国内同行以及爱国人士相聚谈论国情,在她的胸膛里跳动永远是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梨华描写留学题材的作品中最成功和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夏志清教授曾说:“这一则不太温馨而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是於梨华小说艺术已臻新阶段的明证。”这部作品塑造了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如牟天磊、佳利等,尤其是牟天磊。出国前,他朝气蓬勃、倔强;而在美国生活十年后却变成了一个心灵苍老的人。主要缘由在于独自在美国闯荡生活漂浮不定的痛苦留学生活。因此,在他意识到这一问题时便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在这里他看到深深扎根的棕榈树便幡然醒悟,“没有根的一代”终究回归“大地”,这其实也是一切寂寞和苦恼的源头。所谓“无根”不仅指国界、种族的区分,更是指精神和文化。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海外学子对调和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心理:即对西方文化心理抗拒和对本土文化的本能防卫。聂华苓在她的作品中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也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在生存境遇和精神现状方面,除却生活方式还蒙蔽着一层浓烈的怀乡之情。聂华苓的作品也主要取材于留美学生的生活。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也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
2.2 第二代
汤婷婷在华裔文学方面成绩斐然,其三部力作《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在美国十分畅销深受美国读者及评论界的钟爱。汤婷婷受到广大美国读者的喜爱不是偶然的,但她对战争的态度何日实际行动却受到人们的尊敬,她的作品不仅包含厚重的历史感也体现着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在中国,她的这三部作品中文本已经出版再版好几次。如今在中国各大学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且在有关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方面,很多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基本以汤婷婷及其著作研究为题者几乎占半数。由此可见她在中国的影响。随着她在文学方面的声名鹊起,她的小说已经被选进美国文学教材,更是把处于美国文学边缘地位的亚裔/华裔美国文学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毫不夸张的说,20世纪的华裔文学研究中,将她视为宠儿有过之而不及。张子清在《华裔美国文学(总序)》中说:“华裔文学近年在美国声誉日隆,与汤婷婷取得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她曾说:“我的使命是把美籍华人的故事带到美国文学中去。过去,在美国文学里,中国人的形象是被丑化了的。我要通过自己的笔和作品提醒人们:美国的开发、文明和繁荣是和美籍华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为这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血的代价,现在他们还在继续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应当象美国的欧洲移民一样,受到与美国人同等的重视,而不应该被视为是‘外国人”。
谭恩美也是一位践行者,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及研究中,占据着一席之位。《喜福会》是她最具畅销的小说,也是她的处女作,该书曾跃居美国各大畅销书榜首位置达数月之久,而且先后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多个国家语言,之后又改编成电影并且搬上了银幕。由于谭恩美的文学创作出现较晚,因此,对她的评介最早也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而专门研究谭恩美的作品也是在这一时刻开始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末是华裔文学的高产期,这一时期华裔作品带来的文化冲击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加之投入写作的作家的数量和作品质量层次的提升,华裔文学在这一阶段犹如一夜春风大有鲜花着锦之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其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软实力便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影响的力度也不断扩大,世界对中国以及海外华裔的生存状态也倍加关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