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治理的现状与完善_以常州市公共自行车为例

城市交通治理的现状与完善_以常州市公共自行车为例[20200103170201]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关系被打破,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治理交通拥堵已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国内外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是汽车使用率增加;道路容量不足或设计不妥;道路交会处过多。提出了治理城市交通拥挤的思路与对策,以公共自行车为例,包括:交通政策和设施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加强公共交通工具调配网点布局的管理;完善公共交通配套服务;增强公共交通的宣传;加强交通监管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市交通,治理,问题,公共自行车,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国内外交通治理现状 1
2.1 国内交通治理现状 1
2.2 国外交通治理现状 3
2.3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经验总结 5
3 常州市自行车出行交通调查分析 6
3.1 研究范围确定 6
3.2 常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及运营概况 7
3.3 常州市现状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10
4 常州市公共自行车道规划的特点 11
4.1 常州市公共自行车道网络规划基本方法及要点 11
4.2 常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总结 12
5改善常州市自行车系统的相关建议 12
5.1交通政策和设施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 12
5.2加强公共自行车调配网点布局的管理 12
5.3完善公共自行车网点的配套服务 13
5.4增强公共自行车网点的宣传作用扩展公共自行车的功能 13
5.5加强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和监督 13
5.6加强相关的标志标线的设置 14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稿中,李克强总理用了很大篇幅讲述环保问题,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务的对象与日剧增,服务需求也趋向多样化;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人口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加剧城市负担的“城市病”。例如城市的血脉地铁,提升了城市的速度,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这一问题,限号出行这一措施也没有阻止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人们出行与通勤难度仍在不断地攀升。
瓦格纳定律[1]显示,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于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带来出行日益困难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反思快速交通的利和弊,并且提出“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这一建议:提倡低碳交通,公交优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开始了以“解决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接驳轨道、公交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诞生了。这一体系的诞生体现了政府在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市民生活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所做的努力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公共自行车项目已经在全国逐渐普及推广,并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赞誉。
2 国内外交通治理现状
2.1 国内交通治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许多大城市先后开始产生交通拥堵问题。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专家、学者们从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其中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的基础上,并且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两个方面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即从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和增加城市交通供给两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与此同时,各个城市政府也在交通管理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实际与探索。
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 的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优势:①不存在大气和噪音污染,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同时骑车还有助于强身健体,减少城市病的发生;②为城市提供1到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③与公共汽车相比,体量小、操作灵活、可达性好以及投资少。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辅助性工具,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以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于是,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体系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如火如荼地建立,在经历北京首次试水失败后,以浙江杭州为代表的几大城市各自探索初见成效。
2008年5月1日,杭州市城市公共自行车计划启动。首批建设61个服务租赁点正式投入运营,其中包括30个移动服务租赁点和31个固定服务租赁点,共计投入2500辆公共自行车。移动服务租赁点分布在吴山广场和湖滨地区,用户必须在借车处还车;而固定服务租赁点主要分布在城北、城西和西湖景区,租赁的市民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租赁点还车。慢慢地,自行车服务点的密度逐渐扩大,开始进入社区、郊区以及新城。另外规模也从最初的61个服务租赁点、2500辆自行车,逐步发展到服务租赁点2000个、公共自行车5万辆。
2009年4月,武汉市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八城区建成并开始运行,到2010年6月,武汉市已完成816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点,共计投入21500辆公共自行车。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市每日平均公共自行车使用到10万车次。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实行有人值守,通借通还,并且可以试用2个小时,不收取费用。另外如果不是武汉户籍的务工人员或学生,必须在缴纳保证金后,才可以租赁公共自行车,借用超过3次后,开始收取租赁费用。
2010年6月,广州市建成并开始运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首批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8个。目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密度比较低,整个租赁系统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如果有条件的,就设置自行车道,车道设置宽度一米到三米不等,只有局部区域试行租赁,结合了休憩公园建设绿道系统。
2010年佛山市禅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第一阶段开始建立,首批建成公共自行车交换站50个,提供可租赁的公共自行车2000辆;第二阶段,2011年公共自行车交换站增加到200个,8000辆可租赁的公共自行车车;第三阶段,3到5年内建成公共自行车交换站300个,形成覆盖全城的网络,实现500米内一个公共自行车交换站,,并且提供可租赁的公共自行车1.2万辆。该市规划部门表示,贯通后的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休息站、游船码头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预计在两公里设置一个自行车租赁服务点。绿道的贯通意味着用户可以沿着绿道骑自行车游览南海的各个景区,同时自行车租赁系统也有望在各镇、各街道得到推广。
首批探索的城市带来的失败教训,为接踵而至的探索者和追随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一个亟需总结经验、借鉴成果和调整完善的发展阶段,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结合公共自行车服务供给的特点和我国国内城市实际发展状况,抓住供给模式这一问题,通过深度的剖析,探寻发展规律,总结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且提出建设性建议。否则,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系统的不当管理,将会成为一个政府形象工程,亦或者是沦为“公地悲剧”[2]。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这一惠民、便民的工程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系统的供给模式进行研究是迫在眉睫的。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系统的典型供给模式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系统发展中涉及的问题,从而尝试探索自行车供给模式的多元化,力求为今后城市管理者在引进公共自行车服务租赁系统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经验,从而降低管理投资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