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强小说红日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论吴强小说红日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0200101173947]
《红日》将解放战争作为大背景,集中对涟水之战、莱芜战役以及孟良崮战役进行叙述,作者以全景式的宏伟史诗般的叙述方式,宏大场面与细微场景兼备,对人物的刻画不仅局限于作战的勇猛与智慧,用更多的笔墨描写普通战士的情感,非战场的生活场景,向受众展示出对于革命历史新的视角。笔者通过对《红日》、《涟水保卫战》、《粟裕战争回忆录》等小说、史料的研究与分析,旨在探析历史小说中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分野与交融之关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历史小说,文学性,历史性
目 录
1 引言:吴强的生平创作及《红日》的成书经过 1
2 《红日》——在文学和历史之间 2
2.1 《红日》历史真实性—以《涟水保卫战》和《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对照 2
2.1.1 对于涟水保卫战的记述 3
2.1.2 对莱芜战役的记述 4
2.1.3 对孟良崮战役的记述 5
2.2 《红日》的文学艺术性 6
2.2.1 心理描写 6
2.2.2 人物描写 6
2.2.3 环境描写 7
2.3 《红日》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8
2.3.1 文学性的虚构 8
2.3.2 文学性的退步 9
2.3.3 历史的真实 9
2.3.4 历史性的取舍 10
2.3.5 文学性与历史性的交融 10
3 总结 11
3.1 历史小说的特点 11
3.1.1 历史性 11
3.1.2 文学性 11
3.1.3 文学与历史的统一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注 释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吴强的生平创作及《红日》的成书经过
吴强(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县高沟镇人。自幼聪颖的他,七年制小学只读了六年,就以全班第二名毕业。自此开始少时的吴强于清贫家境之中走上了一条坎坷艰难的求学之路。1924年,吴强进了中等学府之门。
入学仅一年多时间,板浦省立八师发生了反对校政腐败、驱逐殴打校长的学潮,吴强也涉入其中,被校方除名。回到高沟,吴强不得不委屈地按着父亲的意愿随祖父在镇上东大街涌泉槽坊开始了学徒生涯。每天起早生炭炉,擦桌抹凳,打扫庭院,为老板倒尿壶。
忍辱过了一年多的学徒生活,大革命的风暴为高沟镇带来了生气,朦朦胧胧的革命意识又一次萌动了他未泯的读书之心,他决心走出高沟。吴强到清江中学补习了一个多月的英语、数学等功课,考入江苏省立淮安中学。
高中未毕业,吴强又因参加反对江苏省教育厅长周佛海的学潮而被迫离开淮安中学,来到灌云响水口中心小学当了一年多的教师,又因反对国民党、参加暴动而被辞退回到高沟小学谋生。时隔不久,吴强只身投到上海沪西私立正风中学读高三,两年后又考取无锡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一二?九”运动爆发,吴强再一次被校方除名。1936年初,吴强走进了国立河南大学的校门。就读于河南大学期间,吴强兼任了一家小学的校长和《河南晚报》副刊编辑,以资生活所需。他以吴蔷、叶如桐等笔名在上海《大公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频频发表了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吴强与王阑西、姚雪垠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从而把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坎坷的求学经历在吴强的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生活的艰难使他对人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这对其以后的创作生涯和人生观的改变都有了很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强投笔从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下了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创作了《叶家集》、《小马投军》等中短篇小说。
1947年5月17日,孟良崮战役胜利的第二天,吴强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回想起从1946年底,张灵甫的四十七师进攻连水城,到四十七师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这些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于是开始萌生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念头。
1949年,战事基本结束,随部队住在厦门岛,开始准备动笔写作,但是由于种种顾虑,迟迟未能动笔,直到三年后,才写好了故事梗概和人物详表。又一个三年过去了,才将之前的构思变成文章。
终于在1957年7月20日,中青社将吴强的文章成书出版,一经发行便震撼了中国文坛。评论界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正面展开我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宏伟画面,激越,壮丽,洋溢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热情,反映了我军由弱到强,最终取得辉煌战绩的历史进程。这部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的作品名为《红日》。
2 《红日》——在文学和历史之间
《红日》是作家吴强所写的关于解放战争的长篇战争小说,作者吴强本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于中国的抗日民族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有着深刻的亲身体会,其所著作的《红日》已经出版就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红日》也成为那个时代歌颂和平与人民军顽强英勇抗争精神、讴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智慧的普遍作品中一支较为独特史诗型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吴强将历史战争的事实用感性的笔调、文学性的叙事风格书写出来,将血腥、刚硬、痛苦、艰辛、战火连天而又充满坚定信念、顽强不屈、与胜利欢歌的战争,既有宏伟磅礴全景式的全国战略形势的书写,也有细致到华东野战军中某一连、某一排的士兵在战争中的行为与态度情感,有血有肉,是一部经过渲染着色的文学乐章,也是一部有真有实的历史素描。本文着重以《红日》为落点,通过研究对比《涟水保卫战》和《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涉及到《红日》中战争及故事情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考察,探析在战争文学作品中历史事实与文学语言的交融与分野。
2.1 《红日》历史真实性—以《涟水保卫战》和《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对照
在《红日》中主要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后期,解放军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向战略反攻阶段中几场著名的战役,以两次涟水战场为开端,战略迂回诱敌的莱芜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最精锐的主力74师张灵甫部的孟良崮战役等主要历史史实作为小说的蓝本与根据撰写,在本节中,笔者通过查阅《涟水保卫战》与《粟裕战争回忆录》等史料记载的相关历史真相,首先梳理一下关于《红日》中涉及的重要历史内容,探析其所书历史的真实性。
2.1.1 对于涟水保卫战的记述
对于涟水之战的叙述,小说《红日》和《涟水保卫战》中关于涟水战场的论述有所出入,二者关于主要战争大致概况的史实基本一致,只是《红日》中,作者吴强将涟水这场战争安排做整部小说的序曲,对涟水之战的刻画偏向以文学创作的视角,因国民党军队,尤其是七十四师张灵甫军队当时被称之为虎狼之师,天下第一师之称号,军队上下整体设备装置都是进口美式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官兵亲一色的墨绿军装,威武非凡,大炮、飞机、坦克无一不是当时最先进,单论装备,国民党军与共产党的解放军实力及其悬殊。在红日中,作者是借涟水之战论证说明所述国民党军军备力量强大,而解放军虽在战争中英勇顽强抵抗,积极对抗,在作战过程中有勇有谋但仍不敌国民党军七十四师张灵甫的狡诈计谋,最终败退,吴强将此战役作为下文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一个铺垫,以暂时的失败而知耻而后勇的一种情感态度,为后面最终经过与敌军的迂回智取策略以及奋勇杀敌的置生死而度外的勇气战胜所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七十四师埋下伏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