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

都市农业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2020051119100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城市扩张和农村发展相互作用下,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的发展形态已经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性因素,认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普遍存在要素资源不足、行政管理体制滞后、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从都市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参及主体及市场机制下的都市农业升级转型出发,提出了解决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所面临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都市农业;都市区;农户;资源要素
1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资金、技术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迅速膨胀,城市群、都市圈不断涌现,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随后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扩展[[[]蔡国英.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5]]。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关于都市农业的探索研究,并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展开实践,在国内外城市的示范、带动下,都市农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快速城镇化地区和内地大城市周边也逐渐开展起来,都市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方志权.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7.]][[[]方志权,吴方卫.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J].上海农村经济,2007(9):15-18.]]。
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实现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方向。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千意见》(中发[2007]1号)文件将现代农业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至2010年,再次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20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胡锦涛主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污染,居民的生活需求开始多样化、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更加迫切,而都市农业的存在为人们休闲度假、舒展身心提供了场所,也迎合了人们吃上新鲜的绿色农产品、感受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的客观需求。
都市农业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紧密相联的经济现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市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了城乡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农业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在提升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缩小城市差距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农业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综述都市农业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当前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2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
都市农业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早在1919年,德国政府为解决食品供给和食品安全问题,颁布了市民农园的相关法律,创造了“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并迅速普及到其他欧洲国家,这时的市民农园设施简陋,只具有生产功能。日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这一概念,是实践现代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1959年,美国学者欧文·霍克在《预测芝加哥区的经济活动》一文中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一词[[[]]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29-34.]];1969 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布鲁斯提出了“都市农业生产方式”一词[[[]]张雅光.天津沿海都市项现代农业相关问题研究[J].大沌行政学院报,2009(2):13-15]];1977 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其发表的《日本农业模式》一文里正式提出“都市农业”的概念[[[]李娜,徐梦洁,王丽娟.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69-72]]。20世纪末,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下,都市农业被广泛介绍到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就业和食品保障等社会功能备受重视。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崛起,都市农业的研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各个国家结合自身实际,都市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至今,新加坡、日本、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都市农业己经具有很高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且各个国家在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2)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在我国开始兴起,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率先开展了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二十多年来,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1994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建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构想,成为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规划并进行都市农业发展实践的城市[[[]方志权.都市农业: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J].学术研究.2000(12) : 16-19.]];1995年,上海市和日本开阵了都市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并于1996年召开了“上海市——大阪府都市农业国际研讨会”[[[]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2002:21-24.]];1998年,第一届“都市农业研讨会”在北京首次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活动[[[]刁永祚.论都市农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5):115-119]];2010年,第九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于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十一五”期间我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对“十二五”期间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近年来,都市农业在我国尤其是沿海大城市中迅速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继续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突出都市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
目前是我国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内有关都市农业的论述广泛见著于各种书籍、报刊和文献之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功能与作用、发展问题以及区域实证分析等方面。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国三大城市群的都市农业发展将会初具规模,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韩士元.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2002(2):84-86]]。
2都市农业理论基础
2.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涵盖内容错综复杂,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观点。1935年,日本经济地理学家青鹿四郎在其学术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中,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内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影响,其面积一般都是都市面积的2-3倍[[[]青鹿四郎.农业经济地理[J].东京:农文协,1935:185]][[[]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美国经济学家休马哈认为,都市农业是位于大都市周边地区,既能满足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能将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和生态效益的农业发展形式[[[]Joyce Altobelli and Max J.Pfeffer, <Metopolitan Agriculture-A chart book of trends and statistics for the United State,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New York State>, Cornel University Agriculture Experiment Station, September 200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发展计划署的定义,都市农业就是指在都市圈周围及大都市内,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将分散于城市间的间隙,包括耕地、水体、山地等,用来从事种养业等经济活动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等产品的现代农业,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以上海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2006.5]][[[]Amdrew M. Isserma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Rural America In The Next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Vol.24,No.1,2001)]]。
在我国,都市农业的概念源自于国外,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周德翼等(1997)认为,城市农业一般指在城市市区间隙地带或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生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其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以及科技、资本集约化程度高,体制上隶属于城市管辖,产业结构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同城市园林绿化业相比,最大差别在于其生产经营性;同城市农业相比,其投入要素、产出功能、技术特性、经营方式都有明显的不同[[[]周德翼,杨海娟.城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1997(4):58-65]]。党国印(1998)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其他提法,都在某一方面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或特点。从目前的实践看,都市农业有三种基本类型:就区位而言,消费型都市农业是在市内或郊区,服务型和产品型则都处于城市的远近郊区;就功能而言,消费型和服务型偏重于休闲观光功能,产品型则主要是生产功能;从生产模式分析,消费型现代科技含量低,服务型和产品型则引进农业高新科技、新品种,进行集约化生产;就景观效果而言,消费型和产品型都只考虑产业规划的合理性,服务型则经过景观规划,融入景观要素,优化农田景观[[[]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8(3):62-67]]。方志权等(2008)认为,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髙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形成的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发展、功能多样,产业融合、业态丰富的可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
综上所述,都市农业内涵十分丰富,且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将其准确定义,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对“都市农业”有以下几点认识:1.都市农业在范围上包括城市及其延伸地带和间隙地带;2.依托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并服务于城市,满足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功能需求;3.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4.都市农业的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