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健的身体神话中年女性保姆身体疼痛的话语分析
中年女性保姆在充满矛盾性的身体话语中打造出了一个“超强健”的身体神话她们具有疼痛的经历,但倾向于将这种疼痛正常化和缩小化;对疾痛的判定不是由现代科学医疗、而是以其自身的忍耐力和意志力为标准;她们在话语中呈现了大量关于身体之“苦”与“累”的表述,但为了维持“强健”的形象,否认这些经历对其身体状态有负面影响。中年女性保姆打造出“超强健”身体的神话,是为了应对性别和社会上的双重劣势地位,既是展现给别人的竞争资本,同时也是说服自己承担家庭压力、支撑过艰苦时期、遭遇社会歧视与不平等时的安慰剂。中年女性保姆的身体实则是沉默而坚忍的身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身体疼痛2
(二)性别意识2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 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4
三、身体疼痛话语表述的矛盾性:强健身体神话下的隐痛4
(一)对身体疼痛的表述:“强健”的身体神话4
(二)对“苦”与“累”的表述:破除“强健身体”的神话5
(三)对医疗和健康的表述:朴素的健康观,缺乏现代医疗资源7
四、身体疼痛话语表述矛盾性的成因:性别与社会的双重劣势7
(一)性别意识:传统的性别观7
(二)饱受“时代之苦”的生命历程与阶层不平等的影响9
结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超强健”的身体神话:中年女性保姆身体疼痛的话语分析
引言
在转型中国的家庭变革背景下,有大量的中年女性保姆进入原来属于私人领域的家庭,从事雇佣工作。然而,中年女性保姆在性别和社会上处于双重弱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处于社会底层,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磨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不平等的结构谋求生存,在家庭中还负担着抚养子女的责任,承担着双重压力。身体作为女性保姆最主要的劳动工具和女性最私人的领域,是其种种生命遭遇的直接承载者。本研究通过对中年女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保姆的身体疼痛的研究,关注研究对象对痛苦的原因及意义的解释,充分理解她们所处的社会情境,折射出该群体性别意识和身体的社会符号象征和隐喻。
一、文献回顾
本研究主要以中年女性保姆为研究对象,以其身体疼痛现象为研究内容,采用女性主义性别意识的理论视角,力图理出中年女性保姆身体疼痛背后的性别意义和象征逻辑。由于在社会实践上,被宏观话语排斥的女性话语往往聚焦于身体等私人领域,使得身体和女性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所以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集中于身体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两个领域,并选取身体疼痛和性别意识两点问题作出文献综述。
(一)身体疼痛
哈佛大学的医学教授阿瑟?克莱曼在疼痛(illness)和疾病(Disease)中作出了区分,疾病是一种现代医疗建构的产物,疼痛却是一种充满个性的经验体验,并且总是受到文化和情境的影响。在三层意义上描绘了身体疼痛的社会文化意义。第一层含义隐含着社会公认的关于身体和自我、两者彼此间的关系的知识。疼痛的第二种意义,是某些症状和异常在一定社会文化中被赋予强烈的文化和道德涵义。疼痛的第三层意义则象征着疼痛体验者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影响个人的疼痛体验。[1]
同为哈佛大学精神科学院教授的凯博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的神经神经衰弱进行了病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剖析。他发现,每一个患者的身体疼痛都有具体的个体与社会原因可寻,这些原因包括生命历程中错误的人生决定、青春期的不幸遭遇、工作和家庭问题造成的压力、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神创伤。[2]
在国内的有关身体疼痛的社会学研究中,揭示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如何在微观的个人身体上留下痕迹。孙佳雯以参与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为研究对象,发现这场政治运动留给知情们的身体疼痛和他们精神创伤、价值剥夺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的损失、所遭受的不公正、经历的失败、冲突都被转化为关于疼痛和身体障碍的话语,这事实上是一套关于自我以及社会世界的话语以及行动的隐喻。”[3]郑丹丹通过对一位来自农村背景的最终在城市发家致富的中年男性的个案研究,发现他“刚强自尊的男性身体”和久治不愈的突发性腹泻,都是来自于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等级的形塑。[4] 周璇发现一对夫妻对同一家庭危机事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反应,妻子比丈夫经历了更多的身体疼痛。通过夫妻的整体叙事和对生活史中富有意义的生活事件诠释,研究者发现是文化的性别建构使得个案在压力认识上产生区别。[5]这为我们从性别框架视角透视身体疼痛现象提供了启发。
黄盈盈通过对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经历乳腺癌的女性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身体,并且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带来不同程度的挫折体验。[6]王华研究发现,在农民工市场的竞争中,女性农民工一方面因为身体上受到限制和困扰,另一方面也利用身体寻求非正式的社会支持,[7]体现出女性对于其身体的复杂的两面性态度与处境。
(二)性别意识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学者通过划分维度来测量性别意识。石红梅等认为性别意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性别敏感,是否能从性别视角审视问题。二是对性别能力的认知,是否有先验性认定女性能力不如男性的观点。三是性别分工状况。[8]在许烨对大学生性别意识的研究中,对社会性别意识的界定采用了李国华的文化视角,但是进一步划分了三层含义:一是平等意识,男女两性在社会权利与尊严上的平等关系;二是差异意识,在承认男女大学生生理差异基础上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定位;三是协调意识,强调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9]而左志香界定的性别意识包含两性社会地位、两性社会关系、两性社会权利与责任三个维度。[10] 李桂锦将性别意识界定为调查者在政治参与、就业、婚育观、事业和家庭的权衡方面四个方面的认识和评价。[11] 总结来说,性别意识的界定尽管在取向上有所不同,但是具有两点相同的内涵:一是对性别关系和性别差异的总体认知;二是是否具有性别视角和性别敏感度,以及涉及到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意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身体疼痛2
(二)性别意识2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 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4
三、身体疼痛话语表述的矛盾性:强健身体神话下的隐痛4
(一)对身体疼痛的表述:“强健”的身体神话4
(二)对“苦”与“累”的表述:破除“强健身体”的神话5
(三)对医疗和健康的表述:朴素的健康观,缺乏现代医疗资源7
四、身体疼痛话语表述矛盾性的成因:性别与社会的双重劣势7
(一)性别意识:传统的性别观7
(二)饱受“时代之苦”的生命历程与阶层不平等的影响9
结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超强健”的身体神话:中年女性保姆身体疼痛的话语分析
引言
在转型中国的家庭变革背景下,有大量的中年女性保姆进入原来属于私人领域的家庭,从事雇佣工作。然而,中年女性保姆在性别和社会上处于双重弱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处于社会底层,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磨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不平等的结构谋求生存,在家庭中还负担着抚养子女的责任,承担着双重压力。身体作为女性保姆最主要的劳动工具和女性最私人的领域,是其种种生命遭遇的直接承载者。本研究通过对中年女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保姆的身体疼痛的研究,关注研究对象对痛苦的原因及意义的解释,充分理解她们所处的社会情境,折射出该群体性别意识和身体的社会符号象征和隐喻。
一、文献回顾
本研究主要以中年女性保姆为研究对象,以其身体疼痛现象为研究内容,采用女性主义性别意识的理论视角,力图理出中年女性保姆身体疼痛背后的性别意义和象征逻辑。由于在社会实践上,被宏观话语排斥的女性话语往往聚焦于身体等私人领域,使得身体和女性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所以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集中于身体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两个领域,并选取身体疼痛和性别意识两点问题作出文献综述。
(一)身体疼痛
哈佛大学的医学教授阿瑟?克莱曼在疼痛(illness)和疾病(Disease)中作出了区分,疾病是一种现代医疗建构的产物,疼痛却是一种充满个性的经验体验,并且总是受到文化和情境的影响。在三层意义上描绘了身体疼痛的社会文化意义。第一层含义隐含着社会公认的关于身体和自我、两者彼此间的关系的知识。疼痛的第二种意义,是某些症状和异常在一定社会文化中被赋予强烈的文化和道德涵义。疼痛的第三层意义则象征着疼痛体验者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影响个人的疼痛体验。[1]
同为哈佛大学精神科学院教授的凯博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的神经神经衰弱进行了病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剖析。他发现,每一个患者的身体疼痛都有具体的个体与社会原因可寻,这些原因包括生命历程中错误的人生决定、青春期的不幸遭遇、工作和家庭问题造成的压力、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神创伤。[2]
在国内的有关身体疼痛的社会学研究中,揭示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如何在微观的个人身体上留下痕迹。孙佳雯以参与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为研究对象,发现这场政治运动留给知情们的身体疼痛和他们精神创伤、价值剥夺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的损失、所遭受的不公正、经历的失败、冲突都被转化为关于疼痛和身体障碍的话语,这事实上是一套关于自我以及社会世界的话语以及行动的隐喻。”[3]郑丹丹通过对一位来自农村背景的最终在城市发家致富的中年男性的个案研究,发现他“刚强自尊的男性身体”和久治不愈的突发性腹泻,都是来自于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等级的形塑。[4] 周璇发现一对夫妻对同一家庭危机事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反应,妻子比丈夫经历了更多的身体疼痛。通过夫妻的整体叙事和对生活史中富有意义的生活事件诠释,研究者发现是文化的性别建构使得个案在压力认识上产生区别。[5]这为我们从性别框架视角透视身体疼痛现象提供了启发。
黄盈盈通过对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经历乳腺癌的女性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身体,并且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带来不同程度的挫折体验。[6]王华研究发现,在农民工市场的竞争中,女性农民工一方面因为身体上受到限制和困扰,另一方面也利用身体寻求非正式的社会支持,[7]体现出女性对于其身体的复杂的两面性态度与处境。
(二)性别意识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学者通过划分维度来测量性别意识。石红梅等认为性别意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性别敏感,是否能从性别视角审视问题。二是对性别能力的认知,是否有先验性认定女性能力不如男性的观点。三是性别分工状况。[8]在许烨对大学生性别意识的研究中,对社会性别意识的界定采用了李国华的文化视角,但是进一步划分了三层含义:一是平等意识,男女两性在社会权利与尊严上的平等关系;二是差异意识,在承认男女大学生生理差异基础上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定位;三是协调意识,强调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9]而左志香界定的性别意识包含两性社会地位、两性社会关系、两性社会权利与责任三个维度。[10] 李桂锦将性别意识界定为调查者在政治参与、就业、婚育观、事业和家庭的权衡方面四个方面的认识和评价。[11] 总结来说,性别意识的界定尽管在取向上有所不同,但是具有两点相同的内涵:一是对性别关系和性别差异的总体认知;二是是否具有性别视角和性别敏感度,以及涉及到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意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