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研究

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研究[20200101173921]
“农村题材小说”用浓厚的政治色彩来反映农村的生活愿景、乐观和自信,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乡土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政治性。农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大致可以分为十七年文学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个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可分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三个小的分水岭。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以浓厚的政治性为特征,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政治性开始减弱,越来越关注底层人民的发展问题,底层叙事和苦难叙事开始兴起。总之,每个阶段的农村题材小说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主题侧重点。文章重在通过对每个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来对农村题材小说做一个全面的探析,突出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特色和不同,以期对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题材小说,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成就,困境
目 录
1 引言 1
2 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简述 1
2.1 农村题材小说含义 2
2.2 农村题材小说与乡土小说之比较 3
3 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 3
3.1 十七年文学时期 4
3.2 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 6
4 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影响 10
4.1 积极性影响 10
4.2 消极性影响 12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意义上的以农村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开始出现,数量繁多、姿态各异,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以农村和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中,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农村题材小说”、“乡土小说”、“乡村题材小说”等几种不同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与当时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文学不同于政治,其生存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可文学与政治的纠缠在文学史长河中司空见惯,这当然也存在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叙述中。从时间上看,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时期,以周立波,赵树理,柳青,曲波等为领军人物,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描写了农民和农村从个体私有制向集体公有制转变的过程,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大批作家对新中国农村和农民历史道路的探索所做的努力,如《暴风骤雨》《红旗谱》《创业史》等。二是粉碎“四人帮”后至今,这一时期的作品则主要反映了拨乱反正后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理性化的农村变革图景。而这一时期又有两个小的分水岭,一是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之前,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大致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何士光的《乡场上》,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他们的作品开始反应城乡差别,但相对委婉,批判性不足,主要是激发读者对崇敬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而到了九十年代之后的农村题材小说集中写农村在改革转型发展中的艰难,写农民的不公正待遇,更加突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刘醒龙的作品。“农村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它是随着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题材小说”用浓厚的政治色彩来反映农村的生活、愿景和乐观与自信,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乡土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政治性。本文重在对农村题材小说做一个全面的探析,突出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特色和不同,以期对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 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简述
2.1 农村题材小说含义
“农村题材小说”主要侧重题材范畴,如工业的、城市的、军事的、知识分子的等等,是一个社会政治 学的术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文学被划分为不同的题材领域,由此“农村题材小说”代替“乡土小说”,成为宣传政治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阵地。就连主张用宽泛的“乡土小说”概念来涵盖中国现当代乡村生活小说的丁帆也认为:“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大量反映农村社区生活的作品,是不能称其为乡土小说的,充其量亦只能是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失去了作为‘乡土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风土人情和异域情调给人的审美餍足。”[1]可以说农村小说是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描写具有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民的生活、劳作和心理以及农村的民间习俗,栩栩如生的刻画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以此来在反映不同发展时期农民的命运、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形势、阶级动向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凸显农村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的某些不变的特征、歌颂农民的纯朴而优秀品质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却也暴露农村和农民在特定生产方式下认识范围的局限性。
2.2农村题材小说与乡土小说之比较
在以农村和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中,“乡土小说”用得最多。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是直接的。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乡土文学”给以正式命名和对其一系列特点进行的理论概括是乡土小说的定型化和普遍化的重要依据。他在称许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裴中文、黎锦明、李健吾等人的小说创作时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中文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2]除了鲁迅之外,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大力倡导对于乡土小说的成长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1923年3月份的《地方与文艺》曾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因为无论如何说法,人总是‘地之子’不能离地而生活,所以忠于地可以说是人生的正当的道路。现在的人太喜欢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丽而空虚地理论里,正如以前在道学古文里一般,这是极可惜的,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学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这不限于描写地方生活的‘乡土艺术’,一切的文艺都是如此。”[3]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以周氏兄弟的研究为基石,从不同的角度对“乡土小说”的概念进行新的界定:“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4]严家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解释了乡土文学,该条写到:“乡土文学,通常指的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进入到新时期以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乡土小说”已不能囊括现实创作中全部的以农村和农民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了。历史的演变,让乡土小说逐渐演变为农村题材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政治性浓厚,而农村题材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同”在于:一是两者内容都取材于农村,描述的主体对象都是农村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二是两都没有脱离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围绕土地问题展开故事情节。 三是两者创作时都基本遵循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塑造了一批反映当时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农村题材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异”在于:一是两者的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对小说主体认识的差异。亦即乡土小说属于是“知识分子写农民”,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则是“农民作家写农民”;所以前者虽然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对农民存在的问题有片面放大的趋势,而且语言文学性比较强,有着独特的书卷气,不能让当时最广大的百姓理解并认同,而只是“留给精英去阅读”;而后者的语言描写相对比较通俗易懂,但在处理问题偏向简单化和理想化,对农民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不够辨证。二是作品内涵反映的矛盾和冲突的区别。乡土小说主要揭露的是农民的悲惨生活,揭示的是当时底层农民与地主、土豪、兵匪等的矛盾;农村题材小说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和农民的新生活、新风尚,矛盾主要集中于农民群体中新旧思想的冲突(属于农民自身认识问题),即“敌人”是隐藏的而非不是公开化的,不像乡土小说反映的矛盾那样尖锐和赤裸裸。三是作品创作时的指导思想不同。 乡土小说,主要是在文学研究会“写实化”、“血与泪的文学”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在新中国“体制化”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创作的。因各个社团内部可以存在不同认识的缘故,所以五四乡土小说显得更富有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出现了不少表现作家个性特色的作品,但农村题材小说由于“体制化”的桎梏所致(尤其以十七年文学为突出表现),单看一部作品会觉得不错,但总体看起来有千人一面的感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