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性别与家庭养老以市农村家庭为例
在城乡二元化和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受到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家庭养老的压力逐渐增大。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农村家庭成员(所抚养的子女大于等于18岁的父母,或大于等于18岁的子女)为调查对象,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研究子女的不同性别在家庭养老模式中所扮演角色的差异,发现儿子在家庭养老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多扮演为辅助者的角色;儿子多提供养老所需的经济支持及日常的生活照料,女儿多提供精神支持,具体表现为回娘家陪父母聊天、父母生病时提供呵护等。
目录
摘要 1
引言
引言
在城乡发展二元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人口转移到城市,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口则留在农村养老,形成“空巢老人”或是“空巢家庭”。家庭养老的主体(即子女)与对象(有养老需求的父母)分离,导致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地区陷入养老困境;在计划生育的政策背景下,家庭结构缩小,家庭结构核心,导致农村地区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增大;代际之间的养老关系也发生转型。随着人口的快速转型、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的重视,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不再是人们养老的唯一观念。特别是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大背景下,子女的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一直以来,儿子在家庭养老中提供根本性的养老支持,相反,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提供辅助性的养老支持,可见,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女儿与儿子在原生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了他们在家庭养老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养儿防老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家庭,认为儿子应在家庭养老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日益变小,儿子与女儿面临着同样养老压力,并且,儿子娶妻、女儿出嫁等角色的转变,会导致儿子和女儿在养老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即儿子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形式为父母提供养老服务,女儿则以回娘家的形式为父母提供短暂的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大部分家庭只养育一个子女;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基数越来越大,国家和子女们的养老压力日益增大。在传统文化“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下,家庭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与传统文化“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存在的子女性别的差异。子女的性别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效果差异。
本课题拟在通过对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扮演角色的分析,追究其在家庭养老模式中所发挥的作用。本课题细究家庭养老模式的一个因素:子女的性别。分析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养老模式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中所扮演角色的差异。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
“养儿防老”观念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村地区老人最为推崇的养老观念。
韦加庆(2015)[1],陈莹(2012)[2]提到:家庭养老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必然选择。王增文(2015)以样本的平行检验为基础,得出传统“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保障程度每上升1个等级,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福利性的社会认同度的概率分别降低29.68%和25.86%。一个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宗族网络的养老保障职能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发现传统的“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养老保障模式占了主导[3]。家庭养老模式是现在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方式。主要归因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传统文化等。家庭养老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养老模式,在养老模式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有研究结果表明:徐文芳,何晖(2010)在其研究中分析道:家庭观念淡化是家庭养老所面临的挑战之一[4]。从亲代来看,可使用三种方法来获得子代的养老支持,一是远期的利益,如财产继承;二是与子女的交换服务,如帮忙带孙子女;三是强调代际问家庭利益的统一性[5]。
(二)子女性别比较视角下的家庭养老
与代际关系下的家庭养老有紧密联系的还有子女的性别。高华(2012)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的性别差异,女儿越来越多得承担起了养老责任,但与儿子的养老责任相比有独特之处,在赡养方式上,女儿多以“回娘家”的方式赡养父母,而儿子则以“轮养”的方式赡养父母;在赡养时间上,在双方自立时期女儿就已承担起了赡养责任,而儿子则在父母需要赡养时才承担养老责任;在赡养规则上,女儿赡养父母的逻辑以“情感”为主,儿子赡养父母则主要遵循理性逻辑[6]。许琪(2015)在研究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中的出的结论为儿子在经济支持、家务劳动和照顾父母三个方而赡养父母的比例都高于女儿;就显著性水平来看,儿子仅在经济支持维度上显著高于女儿,而在家务劳动和照顾父母两个方而,儿子和女儿的差异比较微弱[7]。于长永(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养女防老”观念正在农村悄然兴起。“养儿防老”观念重点转向“依靠自己”,但“依靠子女”和“依靠社保”也成为农民应对老年生活风险的重要策略,农民养老保障策略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显现,即以“依靠自己”为主,以“依靠子女”为基础,以“依靠社保”为补充的福利三角框架[8]。与该研究结果相似的还有:尹银(201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性别对老年父亲、母亲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和婚姻满意度)、家庭地位(包括经济决策权和自我决策权)的影响发现,儿子的作用大大下降,儿女双全除了增加老年父亲的婚姻满意度以外,并没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养儿未必能防老[9]。
(三)子女支持愿望下的家庭养老
张洪芹(2009)从子女的支持愿望来分析代际间的家庭养老。在农村地区依然是儿子养老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儿子和儿媳,所以,对子女的支持愿望的具体分析实际上是针对儿子和儿媳而言的。作为供养者的绝大多数“子女”(中青年人)客观上基本具备供养能力,而老年人的经济实力较差,绝大多数老年人维持着远远低于子女的生活水平,但是多数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满意度仍然较高。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仅以满足较低的基本生存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对这一状况的基本认同,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紧缩自己的消费,宁愿把钱省下给子女或孙子女的现象不乏其例[10]。
除了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社会政策下的家庭养老;人口流动下的家庭养老以及代际关系下的家庭养老几个角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将以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险”与农村家庭养老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农村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另一种观点是农村家庭养老只是现阶段可行的养老模式,随着农村经济支持能力的提高及农民参与社会保险意识的增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最终会被以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险”代替。
目录
摘要 1
引言
引言
在城乡发展二元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人口转移到城市,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口则留在农村养老,形成“空巢老人”或是“空巢家庭”。家庭养老的主体(即子女)与对象(有养老需求的父母)分离,导致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地区陷入养老困境;在计划生育的政策背景下,家庭结构缩小,家庭结构核心,导致农村地区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增大;代际之间的养老关系也发生转型。随着人口的快速转型、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的重视,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不再是人们养老的唯一观念。特别是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大背景下,子女的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一直以来,儿子在家庭养老中提供根本性的养老支持,相反,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提供辅助性的养老支持,可见,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女儿与儿子在原生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了他们在家庭养老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养儿防老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家庭,认为儿子应在家庭养老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日益变小,儿子与女儿面临着同样养老压力,并且,儿子娶妻、女儿出嫁等角色的转变,会导致儿子和女儿在养老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即儿子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形式为父母提供养老服务,女儿则以回娘家的形式为父母提供短暂的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大部分家庭只养育一个子女;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基数越来越大,国家和子女们的养老压力日益增大。在传统文化“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下,家庭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与传统文化“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存在的子女性别的差异。子女的性别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效果差异。
本课题拟在通过对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扮演角色的分析,追究其在家庭养老模式中所发挥的作用。本课题细究家庭养老模式的一个因素:子女的性别。分析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养老模式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中所扮演角色的差异。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
“养儿防老”观念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村地区老人最为推崇的养老观念。
韦加庆(2015)[1],陈莹(2012)[2]提到:家庭养老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必然选择。王增文(2015)以样本的平行检验为基础,得出传统“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保障程度每上升1个等级,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福利性的社会认同度的概率分别降低29.68%和25.86%。一个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宗族网络的养老保障职能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发现传统的“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养老保障模式占了主导[3]。家庭养老模式是现在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方式。主要归因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传统文化等。家庭养老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养老模式,在养老模式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有研究结果表明:徐文芳,何晖(2010)在其研究中分析道:家庭观念淡化是家庭养老所面临的挑战之一[4]。从亲代来看,可使用三种方法来获得子代的养老支持,一是远期的利益,如财产继承;二是与子女的交换服务,如帮忙带孙子女;三是强调代际问家庭利益的统一性[5]。
(二)子女性别比较视角下的家庭养老
与代际关系下的家庭养老有紧密联系的还有子女的性别。高华(2012)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的性别差异,女儿越来越多得承担起了养老责任,但与儿子的养老责任相比有独特之处,在赡养方式上,女儿多以“回娘家”的方式赡养父母,而儿子则以“轮养”的方式赡养父母;在赡养时间上,在双方自立时期女儿就已承担起了赡养责任,而儿子则在父母需要赡养时才承担养老责任;在赡养规则上,女儿赡养父母的逻辑以“情感”为主,儿子赡养父母则主要遵循理性逻辑[6]。许琪(2015)在研究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中的出的结论为儿子在经济支持、家务劳动和照顾父母三个方而赡养父母的比例都高于女儿;就显著性水平来看,儿子仅在经济支持维度上显著高于女儿,而在家务劳动和照顾父母两个方而,儿子和女儿的差异比较微弱[7]。于长永(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养女防老”观念正在农村悄然兴起。“养儿防老”观念重点转向“依靠自己”,但“依靠子女”和“依靠社保”也成为农民应对老年生活风险的重要策略,农民养老保障策略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显现,即以“依靠自己”为主,以“依靠子女”为基础,以“依靠社保”为补充的福利三角框架[8]。与该研究结果相似的还有:尹银(201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性别对老年父亲、母亲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和婚姻满意度)、家庭地位(包括经济决策权和自我决策权)的影响发现,儿子的作用大大下降,儿女双全除了增加老年父亲的婚姻满意度以外,并没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养儿未必能防老[9]。
(三)子女支持愿望下的家庭养老
张洪芹(2009)从子女的支持愿望来分析代际间的家庭养老。在农村地区依然是儿子养老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儿子和儿媳,所以,对子女的支持愿望的具体分析实际上是针对儿子和儿媳而言的。作为供养者的绝大多数“子女”(中青年人)客观上基本具备供养能力,而老年人的经济实力较差,绝大多数老年人维持着远远低于子女的生活水平,但是多数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满意度仍然较高。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仅以满足较低的基本生存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对这一状况的基本认同,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紧缩自己的消费,宁愿把钱省下给子女或孙子女的现象不乏其例[10]。
除了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社会政策下的家庭养老;人口流动下的家庭养老以及代际关系下的家庭养老几个角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将以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险”与农村家庭养老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农村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另一种观点是农村家庭养老只是现阶段可行的养老模式,随着农村经济支持能力的提高及农民参与社会保险意识的增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最终会被以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险”代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