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管理问题研究
在我国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公众文化意识不断增加的今天,博物馆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实力的综合展现,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我国推出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并开始逐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第一时间开始实施免费开放政策。时至今日,这项政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整理概括相关的概念,梳理此项政策出台的过程,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原因,并总结相关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理论内容概述2
(一)博物馆简述2
(二)陕西历史博物馆概况2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2
1.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2
2.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推行的重要意义3
二、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现状分析3
(一)实行“免费不免票”的制度3
(二)提供多样人性化服务3
(三)推出“历博讲坛”的公众活动,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4
(四)积极拓展文创产品的开发4
三、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分析4
(一)参观人员数量激增,管理难度增加4
(二)馆陈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5
1.展陈手段单一落后6
2.参观路线设计未结合观众量6
(三)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6
(四)文创产品落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7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7
(一)加快场馆的升级改造7
1.场馆建筑及通风设施等公共设施7
2.陈列方式和展示手段7
(二)加强引导,多渠道疏散拥挤人流7
(三)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8
(四)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探索新时代的背景下的新型博物馆发展之路8
1.积极开展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项公众活动,形成具有陕历博特色的独特吸引力9
2.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研制,形成品牌效应9
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管理问题研究
引言
一、相关理论内容概述
(一)博物馆简述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名片,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居民文化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当地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我国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2]虽然上述两种表述不尽相同,但是由此可见,博物馆兼具收藏、展出和文化教育等功能,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场所,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文化服务方式。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它的基本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非营利性”是博物馆组织的重要特征,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全社会服务是实现其社会效应的根本途径。
(二)陕西历史博物馆概况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5万m2,建筑面积5.6 m2,文物库区面积0.8万 m2,展厅面积1.1万m2,馆藏文物1717950件(组)。其收藏文物自人类原始时期,至近代1840年间的生活用品等各类物件,序列完整 ,时间跨度长。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其自建成之日,便树立起“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在文物藏品方面的优势,集中收藏、展示、科研和文化教育功能为一体,进行了形式各样的展出,以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有机结合的体系,力图从更多方面全方位挖掘和展示文物的历史内涵,彰显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1.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
博物馆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期间,博物馆是由政府统包统管,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各博物馆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博物馆、纪念馆这些具有公益性文化传播功能的文化机构的经营远离了公益性,公益性价值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建国初期的这一阶段,民众还在大力投身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较小,因此,它的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可以基本满足民众的需要。
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更多关注。“十一五”的文件清楚地指出,“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部门在各个时期的工作计划中,都明确将扩大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是工作的第一位。
早在2004年,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发布文件《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博物馆(院)、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文化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具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公益性文化场所需要向未成年人降低票价、减免门票。”
2005年5月1日,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现了免费开放,并对特殊群体采取减免门票的措施。
2007年底,中宣部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相关工作就已经有序开展,财政部《关于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推进免费开放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也在起草完成,并且,相关部门邀请部分博物馆馆长参加相关座谈会,、对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等相关问题征求意见。 [3]
2008年1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4]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不同部门管理的博物馆及纪念馆实行不同程度的免费开放。
2009年,除特殊类别博物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文物部门归口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理论内容概述2
(一)博物馆简述2
(二)陕西历史博物馆概况2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2
1.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2
2.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推行的重要意义3
二、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现状分析3
(一)实行“免费不免票”的制度3
(二)提供多样人性化服务3
(三)推出“历博讲坛”的公众活动,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4
(四)积极拓展文创产品的开发4
三、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分析4
(一)参观人员数量激增,管理难度增加4
(二)馆陈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5
1.展陈手段单一落后6
2.参观路线设计未结合观众量6
(三)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6
(四)文创产品落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7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7
(一)加快场馆的升级改造7
1.场馆建筑及通风设施等公共设施7
2.陈列方式和展示手段7
(二)加强引导,多渠道疏散拥挤人流7
(三)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8
(四)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探索新时代的背景下的新型博物馆发展之路8
1.积极开展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项公众活动,形成具有陕历博特色的独特吸引力9
2.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研制,形成品牌效应9
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管理问题研究
引言
一、相关理论内容概述
(一)博物馆简述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名片,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居民文化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当地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我国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2]虽然上述两种表述不尽相同,但是由此可见,博物馆兼具收藏、展出和文化教育等功能,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场所,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文化服务方式。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它的基本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非营利性”是博物馆组织的重要特征,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全社会服务是实现其社会效应的根本途径。
(二)陕西历史博物馆概况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5万m2,建筑面积5.6 m2,文物库区面积0.8万 m2,展厅面积1.1万m2,馆藏文物1717950件(组)。其收藏文物自人类原始时期,至近代1840年间的生活用品等各类物件,序列完整 ,时间跨度长。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其自建成之日,便树立起“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在文物藏品方面的优势,集中收藏、展示、科研和文化教育功能为一体,进行了形式各样的展出,以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有机结合的体系,力图从更多方面全方位挖掘和展示文物的历史内涵,彰显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1.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
博物馆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期间,博物馆是由政府统包统管,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各博物馆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博物馆、纪念馆这些具有公益性文化传播功能的文化机构的经营远离了公益性,公益性价值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建国初期的这一阶段,民众还在大力投身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较小,因此,它的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可以基本满足民众的需要。
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更多关注。“十一五”的文件清楚地指出,“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部门在各个时期的工作计划中,都明确将扩大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是工作的第一位。
早在2004年,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发布文件《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博物馆(院)、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文化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具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公益性文化场所需要向未成年人降低票价、减免门票。”
2005年5月1日,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现了免费开放,并对特殊群体采取减免门票的措施。
2007年底,中宣部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相关工作就已经有序开展,财政部《关于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推进免费开放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也在起草完成,并且,相关部门邀请部分博物馆馆长参加相关座谈会,、对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等相关问题征求意见。 [3]
2008年1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4]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不同部门管理的博物馆及纪念馆实行不同程度的免费开放。
2009年,除特殊类别博物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文物部门归口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