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及其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
茶花女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及其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20200101174404]
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力作,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茶花女》描写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悲剧,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笔者将结合文本从男女主人公的出身以及在爱情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分析人物形象并从性格、家庭、社会层面探讨爱情悲剧的成因。小说展示的爱情悲剧的启示在现代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研究意义,笔者将进一步从多个方面论述作品的现代爱情启示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茶花女,形象分析,悲剧成因,现代启示
目 录
1 引言 1
1.1 关于作者 1
1.2 关于《茶花女》 1
2 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2
2.1 阿尔芒形象分析 2
2.2 玛格丽特形象分析 4
3 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6
3.1 性格方面的原因 6
3.2 家庭方面的原因 7
3.3 社会方面的原因 8
4 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 8
4.1 互敬互爱,平等共处 9
4.2 彼此信任,真诚沟通 9
4.3 面对阻碍,理性分析 11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引言
世界名著《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玛格丽特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卖肉体,在真爱降临前自我迷失与放纵,遇到真爱时感情专一与放弃奢华,最后为了真爱敢于牺牲与甘于受辱;描写了阿尔芒初遇玛格丽特一见钟情,热烈追求愿意为爱舍弃一切,后因误解玛格丽特而报复侮辱,最后知道真相懊悔自责。作品展现的爱情悲剧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其感伤。经过查找,笔者发现,研究《茶花女》的文章的出发点大都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宗教层面来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进行阐述。本文将在分析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探讨爱情悲剧的成因,以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
1.1 关于作者
《茶花女》的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一八二四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小说家大仲马,他是大仲马与女裁缝卡特琳·拉贝的私生子。大仲马成名后,混迹于上流社会,将他们母子抛弃,直到小仲马七岁时,大仲马才从法律上承认了这个儿子。小仲马幼年饱尝家庭不幸带来的种种辛酸和痛苦,亲眼看到大仲马一生受累于种种桃色事件,并因此落得晚景贫困凄凉。所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1842年小仲马遇见玛丽·杜普莱西,即后来《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原型,对她一见钟情,但是他对玛丽不肯退出上流声妓事业表示愤怒,写了绝交书。1847年玛丽病逝于巴黎,小仲马悲痛万分,将这段故事写成小说《茶花女》,他便一举成名。之后,小仲马还撰写了其它有名的戏剧作品如《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克洛德的妻子》(1873)、《福朗西雍》(1887)等。
1.2 关于《茶花女》
《茶花女》主要讲述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在这个炫目的名利场里,她被男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正当热恋中的情人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时,阿尔芒的父亲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请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以为玛格丽特为了过上流社会的生活有意抛弃了他,便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在疾病和阿尔芒的双重折磨下,玛格丽特最终孤独死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茶花女》一经出版便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1]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无比动容。
2、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小说通过阿尔芒的回忆以及玛格丽特的书信展现了一场爱情悲剧,简单直白的叙述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内心感情的自我剖析以及身边伙伴给与他们的爱情忠告都是值得研读的,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深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笔者将对男女主人公形象进行粗略的探究。
2.1 阿尔芒形象分析
阿尔芒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唤起了玛格丽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爱,但却因为自身的猜忌虚荣断送了他俩的爱情,他的疯狂报复更造成了玛格丽特的香消玉殒。笔者将通过阿尔芒的家庭背景以及在爱情中的心理变化来剖析阿尔芒的形象。
2.1.1 初入社会,年轻有为
阿尔芒是二十出头身材高大的金发青年,C城总税务长的儿子,拥有八千法郎一年的年金收入,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得到了律师资格。在小说第十六章中阿尔芒回忆到:“我的父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C城的总税务长”。[2]“父亲又在我那笔小小的收入上增加了一笔每年五千法郎的津贴费,我就有了八千法郎一年”。[3]虽然这些财富和地位来自于他的家庭,但是阿尔芒凭借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律师的资格,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如果在这笔年金收入之外,我还愿意在司法界或者医务界里找一个工作的话,那么我在巴黎的日子就可以过的很舒服”。[4]
在巴黎社会中阿尔芒的物质财富虽然比不上伯爵公爵,但是如果阿尔芒愿意按照他父亲规划的生活,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非常闲适从容。
2.1.2 热烈执着,为爱偏执
在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恋爱的前期,他的爱情的总基调是热烈执着的。在他第一眼看到玛格丽特时便产生了这样的真切感受:“不知为什么,我会变得脸色发白,心砰砰地剧烈跳动起来。”[5]阿尔芒自己简单地认为:“我只是命里注定要爱上玛格丽特,我预感到了这点”。[6]在得知玛格丽特的身份之后,他又进行了自我剖析:“我就愿意为这女子吃些苦头。我担心她过快地接受我,过于匆忙地爱上我。我宁愿为此忍受长期的等待,或者准备付出巨大牺牲才能得到的爱情”。[7]
在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追求阶段,阿尔芒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热烈关怀,他心疼玛格丽特对自身的放纵。在他看到玛格丽特在夜宵桌上咳嗽咯血离席便情不自禁地跟去询问,他情绪激动地质问玛格丽特:“你这是在摧残自己啊”。他表示:“我愿意做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以便阻止你这样糟蹋自己”。[8]也就是这次他向玛格丽特表露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在阿尔芒眼中,玛格丽特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女子,美的让人神魂颠倒,甚至连她的瘦削也成了一种风韵”。[9]在小说第九章中有这样一段阿尔芒的内心独白:“我对她的身世满怀宽容,对她的秀美十分倾倒。她虽处罪恶的深渊,却仍然保持着天性的纯洁。在这个姑娘身上,可以看出处女的成分,而其日常表现却使她沦为妓女,但也应该承认,他又会借助一些小事,就从交际花变为最多情而又最纯洁的处女”。[10]笔者发现,这段对于阿尔芒对于玛格丽特的感受奠定了他对这段爱情所希望的态度,他希望这段感情是真挚的,不是一段金钱的交易。
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热烈执着的爱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在玛格丽特死后,作品集中表现了阿尔芒两次悲痛情绪的大爆发。第一次是在小说第四章他请求作者能够把《玛侬·莱斯科》割爱,小说这样描绘作者初见阿尔芒时阿尔芒的精神面貌:“一个长着金发的青年,身材高大,面色苍白,还穿着一身像已穿了好几天没换的旅行服装,到了巴黎后甚至也没刷一下,因为上面满是尘土”。[11]此时的阿尔芒“非常激动,且对这种情绪不加任何掩饰,眼噙着泪花”[12],在和作者的交谈中阿尔芒反思了自己对于玛格丽特的摧残。第二次是在他为玛格丽特迁坟时,在整个过程中,阿尔芒脸色苍白浑身哆嗦颤抖,几乎处于一种疯癫的状态,作者这样描绘阿尔芒的状态:“步履踉跄,仿佛往前蹿动,他的牙齿咯咯作响,双手冰凉,全身在神经质地剧烈抖动”。[13]笔者认为,阿尔芒的这种表现是他在玛格丽特死后极度悲伤脆弱的表现,他深爱过玛格丽特,但也伤害过她。只有深爱过才会对于玛格丽特的死难以释怀,甚至希望能通过迁坟这样的举动再见她一面。
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力作,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茶花女》描写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悲剧,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笔者将结合文本从男女主人公的出身以及在爱情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分析人物形象并从性格、家庭、社会层面探讨爱情悲剧的成因。小说展示的爱情悲剧的启示在现代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研究意义,笔者将进一步从多个方面论述作品的现代爱情启示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茶花女,形象分析,悲剧成因,现代启示
目 录
1 引言 1
1.1 关于作者 1
1.2 关于《茶花女》 1
2 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2
2.1 阿尔芒形象分析 2
2.2 玛格丽特形象分析 4
3 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6
3.1 性格方面的原因 6
3.2 家庭方面的原因 7
3.3 社会方面的原因 8
4 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 8
4.1 互敬互爱,平等共处 9
4.2 彼此信任,真诚沟通 9
4.3 面对阻碍,理性分析 11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引言
世界名著《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玛格丽特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卖肉体,在真爱降临前自我迷失与放纵,遇到真爱时感情专一与放弃奢华,最后为了真爱敢于牺牲与甘于受辱;描写了阿尔芒初遇玛格丽特一见钟情,热烈追求愿意为爱舍弃一切,后因误解玛格丽特而报复侮辱,最后知道真相懊悔自责。作品展现的爱情悲剧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其感伤。经过查找,笔者发现,研究《茶花女》的文章的出发点大都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宗教层面来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进行阐述。本文将在分析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探讨爱情悲剧的成因,以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
1.1 关于作者
《茶花女》的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一八二四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小说家大仲马,他是大仲马与女裁缝卡特琳·拉贝的私生子。大仲马成名后,混迹于上流社会,将他们母子抛弃,直到小仲马七岁时,大仲马才从法律上承认了这个儿子。小仲马幼年饱尝家庭不幸带来的种种辛酸和痛苦,亲眼看到大仲马一生受累于种种桃色事件,并因此落得晚景贫困凄凉。所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1842年小仲马遇见玛丽·杜普莱西,即后来《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原型,对她一见钟情,但是他对玛丽不肯退出上流声妓事业表示愤怒,写了绝交书。1847年玛丽病逝于巴黎,小仲马悲痛万分,将这段故事写成小说《茶花女》,他便一举成名。之后,小仲马还撰写了其它有名的戏剧作品如《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克洛德的妻子》(1873)、《福朗西雍》(1887)等。
1.2 关于《茶花女》
《茶花女》主要讲述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在这个炫目的名利场里,她被男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正当热恋中的情人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时,阿尔芒的父亲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请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以为玛格丽特为了过上流社会的生活有意抛弃了他,便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在疾病和阿尔芒的双重折磨下,玛格丽特最终孤独死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茶花女》一经出版便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1]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无比动容。
2、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小说通过阿尔芒的回忆以及玛格丽特的书信展现了一场爱情悲剧,简单直白的叙述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内心感情的自我剖析以及身边伙伴给与他们的爱情忠告都是值得研读的,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深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笔者将对男女主人公形象进行粗略的探究。
2.1 阿尔芒形象分析
阿尔芒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唤起了玛格丽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爱,但却因为自身的猜忌虚荣断送了他俩的爱情,他的疯狂报复更造成了玛格丽特的香消玉殒。笔者将通过阿尔芒的家庭背景以及在爱情中的心理变化来剖析阿尔芒的形象。
2.1.1 初入社会,年轻有为
阿尔芒是二十出头身材高大的金发青年,C城总税务长的儿子,拥有八千法郎一年的年金收入,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得到了律师资格。在小说第十六章中阿尔芒回忆到:“我的父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C城的总税务长”。[2]“父亲又在我那笔小小的收入上增加了一笔每年五千法郎的津贴费,我就有了八千法郎一年”。[3]虽然这些财富和地位来自于他的家庭,但是阿尔芒凭借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律师的资格,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如果在这笔年金收入之外,我还愿意在司法界或者医务界里找一个工作的话,那么我在巴黎的日子就可以过的很舒服”。[4]
在巴黎社会中阿尔芒的物质财富虽然比不上伯爵公爵,但是如果阿尔芒愿意按照他父亲规划的生活,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非常闲适从容。
2.1.2 热烈执着,为爱偏执
在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恋爱的前期,他的爱情的总基调是热烈执着的。在他第一眼看到玛格丽特时便产生了这样的真切感受:“不知为什么,我会变得脸色发白,心砰砰地剧烈跳动起来。”[5]阿尔芒自己简单地认为:“我只是命里注定要爱上玛格丽特,我预感到了这点”。[6]在得知玛格丽特的身份之后,他又进行了自我剖析:“我就愿意为这女子吃些苦头。我担心她过快地接受我,过于匆忙地爱上我。我宁愿为此忍受长期的等待,或者准备付出巨大牺牲才能得到的爱情”。[7]
在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追求阶段,阿尔芒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热烈关怀,他心疼玛格丽特对自身的放纵。在他看到玛格丽特在夜宵桌上咳嗽咯血离席便情不自禁地跟去询问,他情绪激动地质问玛格丽特:“你这是在摧残自己啊”。他表示:“我愿意做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以便阻止你这样糟蹋自己”。[8]也就是这次他向玛格丽特表露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在阿尔芒眼中,玛格丽特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女子,美的让人神魂颠倒,甚至连她的瘦削也成了一种风韵”。[9]在小说第九章中有这样一段阿尔芒的内心独白:“我对她的身世满怀宽容,对她的秀美十分倾倒。她虽处罪恶的深渊,却仍然保持着天性的纯洁。在这个姑娘身上,可以看出处女的成分,而其日常表现却使她沦为妓女,但也应该承认,他又会借助一些小事,就从交际花变为最多情而又最纯洁的处女”。[10]笔者发现,这段对于阿尔芒对于玛格丽特的感受奠定了他对这段爱情所希望的态度,他希望这段感情是真挚的,不是一段金钱的交易。
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热烈执着的爱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在玛格丽特死后,作品集中表现了阿尔芒两次悲痛情绪的大爆发。第一次是在小说第四章他请求作者能够把《玛侬·莱斯科》割爱,小说这样描绘作者初见阿尔芒时阿尔芒的精神面貌:“一个长着金发的青年,身材高大,面色苍白,还穿着一身像已穿了好几天没换的旅行服装,到了巴黎后甚至也没刷一下,因为上面满是尘土”。[11]此时的阿尔芒“非常激动,且对这种情绪不加任何掩饰,眼噙着泪花”[12],在和作者的交谈中阿尔芒反思了自己对于玛格丽特的摧残。第二次是在他为玛格丽特迁坟时,在整个过程中,阿尔芒脸色苍白浑身哆嗦颤抖,几乎处于一种疯癫的状态,作者这样描绘阿尔芒的状态:“步履踉跄,仿佛往前蹿动,他的牙齿咯咯作响,双手冰凉,全身在神经质地剧烈抖动”。[13]笔者认为,阿尔芒的这种表现是他在玛格丽特死后极度悲伤脆弱的表现,他深爱过玛格丽特,但也伤害过她。只有深爱过才会对于玛格丽特的死难以释怀,甚至希望能通过迁坟这样的举动再见她一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