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活态保护研究
摘要:醴陵釉下五彩技艺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自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外国博览会上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世界瞩目。而如今,对于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也得到了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本文通过对于釉下五彩技艺发源地醴陵的几个遗址的实地调查以及对于醴陵窑管理所的专家访谈,分析了醴陵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收集的文献资料和所实际调查的资料提出了釉下五彩技艺的活态保护方式的若干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现状2
(一)醴陵窑的保护现状2
(二)传承人的保护现状2
(三)技艺本身的保护现状2
二、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困境3
(一)醴陵窑的保护困境3
(二)传承人的保护困境3
(三)技艺本身的保护困境3
三、釉下五彩技艺活态保护的意义4
(一)历史发展层面4
(二)技艺本身层面4
(三)经济发展层面5
(四)外交发展层面5
四、釉下五彩技艺活态保护的原则5
(一)传承人保护为首要地位5
(二)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过程中技艺的部分缺失5
(三)实现与自然和文化生态的和谐统一5
(四)政府主导与民间协助6
五、釉下五彩技艺活态保护的建议6
(一)提高价值认知和培养保护意识6
(二)对传承人的保护6
(三)对文化遗址的保护7
(四)对技艺本身的保护7
致谢7
参考文献8
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活态保护研究
引言
醴陵釉下五彩技艺是自清康熙年间起,由民间人士创制的一种特殊的瓷器制作技艺。在1915年于旧金山举行的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 ,醴陵釉下五彩瓷凭借其精美的作品,在此次赛会上一举夺得金奖,后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1]此后的几百年间,釉下五彩凭借其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特点,[2]一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与推崇。而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也在2008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醴陵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工作的不到位,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调研保护。但是在历史漫漫长河的发展之中,这项传统技艺由于之前的保护不当已经造成了部分缺失,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遗址实地调研,传承人以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了现今醴陵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现状和困境,并且结合所查找的文献资料与专家意见,提出了醴陵釉下五彩活态保护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 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现状
(一)醴陵窑的保护现状
醴陵窑是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特大瓷窑窑址。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文物局第一次组建考古调查队对醴陵沩山窑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直到今天为止的调查发现,醴陵窑遗址以湖南醴陵沩山村为核心,总分布为12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为20.3平方公里。现存有自宋朝以来的各类窑址84座、与窑址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其它文物古迹89处。而已列入保护的窑址总共为60余处,与窑址相关的文物古迹共49处。[3]
而湖南省政府甚至于国务院也逐渐对醴陵窑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醴陵窑之一的沩山村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往后在2013年,国务院批准醴陵窑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醴陵市人民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拆除部分对沩山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文物本体构成破坏性影响的现代建筑,开展古建筑保护、文物征集、“四有档案”编制和古窑私人产权征收等工作。近十年间的努力,醴陵窑大遗址从调查发现,到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沩山村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传承人的保护现状
醴陵釉下五彩的传承人以陈扬龙为代表,至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工艺美术师100多名,高级工艺美术师80多名,其中有4名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而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共计13名,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4]而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作为传承人的主要根据地,在醴陵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之下,以高薪将多位国家级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聚集在一起进行创作,而部分国家级陶瓷大师则选择自立门户,如黄小玲所创的醴泉窑,但是同样也得到了政府每年的资金捐助。
但是由于现阶段的传承人已经逐渐出现了技艺分离,导致出现了两类拥有完全不同技艺的传承人,第一类是长期从事瓷业生产的研究人员或者是工作人员等,他们对于制作瓷器的瓷质、工艺等比较熟悉,对于创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一般出产的产品,质量成色和实用性比较好,但是由于批量生产还有长时间重复工作的原因,导致产品缺少独特性和自身的灵性。第二类则是从事研究、设计、艺术等教育行业的作者,他们更加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材质的特性缺少更深的认知,导致装饰语言与陶瓷材质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导致生产产品的质量不能稳定出现。[5]基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政府更多的是宣扬其个人特色,鼓励自由发展,使得每一位传承人都能最大的发扬自己的长处。但是为了保证技艺的完善,政府会定时定期举行交流会,邀请各位优秀传承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技艺间的交流。
(三)技艺本身的保护现状
对于釉下五彩技艺本身的保护,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2009年在醴陵举办了大型陶瓷艺术大师交流会,邀请了曾经在瓷业学堂进修过的大师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将过去完整的54道釉下五彩制作技艺过程确定下来并记录在册,并且对于现在已经所剩无几的珍贵的制胚成分太球泥分发少量给各大企业,督促引导企业去分析其配比试图以科学的方式制作出太球泥的完美替代物,而对于技艺过程之中最考验制作者手艺的手工拉胚成型环节,政府联合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将过去所产出的所有釉下五彩瓷的造型一一归类整理记录,防止因为手艺失传而造成的缺失,并且邀请工艺制作师在陶瓷技术学校(前身为瓷业学堂)进行授课。
二、 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困境
在醴陵市政府的工作指导下,全民配合中,这些年以来醴陵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保护现状也较为乐观。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醴陵釉下五彩技艺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主要包括醴陵窑的保护困境、传承人的保护困境和技艺本身的保护困境。
(一)醴陵窑的保护困境
对于现今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困境,从醴陵窑来说,由于醴陵窑遗址分布范围广,遗址类型多,体量巨大,其保护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安全隐患众多。并且,目前醴陵窑遗址大部分遗存基本处于原始裸露的状态,部分遗址由于山体滑坡等被掩埋损毁;泥土夯筑的古建筑由于历时百年大多残损,不加紧抢救性保护修缮将难以幸存;另外由于部分村民的不配合,沩山村望仙桥水库周边,大量乱建现代红砖水泥房,挖毁自然山体,有的甚至伤及零散的窑址文化堆积,严重影响了醴陵窑遗址的历史风貌和自然风貌。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现状2
(一)醴陵窑的保护现状2
(二)传承人的保护现状2
(三)技艺本身的保护现状2
二、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困境3
(一)醴陵窑的保护困境3
(二)传承人的保护困境3
(三)技艺本身的保护困境3
三、釉下五彩技艺活态保护的意义4
(一)历史发展层面4
(二)技艺本身层面4
(三)经济发展层面5
(四)外交发展层面5
四、釉下五彩技艺活态保护的原则5
(一)传承人保护为首要地位5
(二)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过程中技艺的部分缺失5
(三)实现与自然和文化生态的和谐统一5
(四)政府主导与民间协助6
五、釉下五彩技艺活态保护的建议6
(一)提高价值认知和培养保护意识6
(二)对传承人的保护6
(三)对文化遗址的保护7
(四)对技艺本身的保护7
致谢7
参考文献8
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活态保护研究
引言
醴陵釉下五彩技艺是自清康熙年间起,由民间人士创制的一种特殊的瓷器制作技艺。在1915年于旧金山举行的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 ,醴陵釉下五彩瓷凭借其精美的作品,在此次赛会上一举夺得金奖,后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1]此后的几百年间,釉下五彩凭借其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特点,[2]一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与推崇。而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也在2008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醴陵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工作的不到位,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调研保护。但是在历史漫漫长河的发展之中,这项传统技艺由于之前的保护不当已经造成了部分缺失,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遗址实地调研,传承人以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了现今醴陵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现状和困境,并且结合所查找的文献资料与专家意见,提出了醴陵釉下五彩活态保护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 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现状
(一)醴陵窑的保护现状
醴陵窑是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特大瓷窑窑址。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文物局第一次组建考古调查队对醴陵沩山窑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直到今天为止的调查发现,醴陵窑遗址以湖南醴陵沩山村为核心,总分布为12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为20.3平方公里。现存有自宋朝以来的各类窑址84座、与窑址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其它文物古迹89处。而已列入保护的窑址总共为60余处,与窑址相关的文物古迹共49处。[3]
而湖南省政府甚至于国务院也逐渐对醴陵窑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醴陵窑之一的沩山村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往后在2013年,国务院批准醴陵窑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醴陵市人民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拆除部分对沩山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文物本体构成破坏性影响的现代建筑,开展古建筑保护、文物征集、“四有档案”编制和古窑私人产权征收等工作。近十年间的努力,醴陵窑大遗址从调查发现,到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沩山村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传承人的保护现状
醴陵釉下五彩的传承人以陈扬龙为代表,至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工艺美术师100多名,高级工艺美术师80多名,其中有4名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而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共计13名,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4]而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作为传承人的主要根据地,在醴陵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之下,以高薪将多位国家级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聚集在一起进行创作,而部分国家级陶瓷大师则选择自立门户,如黄小玲所创的醴泉窑,但是同样也得到了政府每年的资金捐助。
但是由于现阶段的传承人已经逐渐出现了技艺分离,导致出现了两类拥有完全不同技艺的传承人,第一类是长期从事瓷业生产的研究人员或者是工作人员等,他们对于制作瓷器的瓷质、工艺等比较熟悉,对于创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一般出产的产品,质量成色和实用性比较好,但是由于批量生产还有长时间重复工作的原因,导致产品缺少独特性和自身的灵性。第二类则是从事研究、设计、艺术等教育行业的作者,他们更加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材质的特性缺少更深的认知,导致装饰语言与陶瓷材质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导致生产产品的质量不能稳定出现。[5]基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政府更多的是宣扬其个人特色,鼓励自由发展,使得每一位传承人都能最大的发扬自己的长处。但是为了保证技艺的完善,政府会定时定期举行交流会,邀请各位优秀传承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技艺间的交流。
(三)技艺本身的保护现状
对于釉下五彩技艺本身的保护,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2009年在醴陵举办了大型陶瓷艺术大师交流会,邀请了曾经在瓷业学堂进修过的大师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将过去完整的54道釉下五彩制作技艺过程确定下来并记录在册,并且对于现在已经所剩无几的珍贵的制胚成分太球泥分发少量给各大企业,督促引导企业去分析其配比试图以科学的方式制作出太球泥的完美替代物,而对于技艺过程之中最考验制作者手艺的手工拉胚成型环节,政府联合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将过去所产出的所有釉下五彩瓷的造型一一归类整理记录,防止因为手艺失传而造成的缺失,并且邀请工艺制作师在陶瓷技术学校(前身为瓷业学堂)进行授课。
二、 醴陵釉下五彩传统技艺保护困境
在醴陵市政府的工作指导下,全民配合中,这些年以来醴陵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保护现状也较为乐观。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醴陵釉下五彩技艺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主要包括醴陵窑的保护困境、传承人的保护困境和技艺本身的保护困境。
(一)醴陵窑的保护困境
对于现今釉下五彩技艺的保护困境,从醴陵窑来说,由于醴陵窑遗址分布范围广,遗址类型多,体量巨大,其保护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安全隐患众多。并且,目前醴陵窑遗址大部分遗存基本处于原始裸露的状态,部分遗址由于山体滑坡等被掩埋损毁;泥土夯筑的古建筑由于历时百年大多残损,不加紧抢救性保护修缮将难以幸存;另外由于部分村民的不配合,沩山村望仙桥水库周边,大量乱建现代红砖水泥房,挖毁自然山体,有的甚至伤及零散的窑址文化堆积,严重影响了醴陵窑遗址的历史风貌和自然风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