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各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低碳建筑各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0200511190427]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中CO2浓度增大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世界各国也开始意识到了CO2减排的重要性,但是人类刚开始只是致力于控制汽车和工厂的碳排放,却忽视了建筑碳排放的控制,实际上建筑碳排量在三大碳源中排名第二,是个不折不扣的能耗大户。我国建筑行业正在高速发展时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更应该注重建筑行业碳排放量的控制,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低碳建筑的体系进行研究,通过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的评价方法做出总结,选择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综合评价法进行介绍,并针对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给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贯彻和落实碳减排提供合理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低碳建筑;评价体系;节能减排;发展策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现状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外现状2
1.2.2国内现状2
1.3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3
1.3.1研究目的3
1.3.2研究内容 3
1.3.3研究方法 3
1.3.4技术路线 3
2低碳建筑评价因素分析研究 4
2.1低碳建筑的定义 4
2.2低碳建筑碳排分析的相关理论 5
2.2.1全寿命周期理论 5
2.2.2循环经济理论 5
2.3低碳建筑各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
2.3.1前期策划阶段 5
2.3.2规划设计阶段 5
2.3.3施工阶段 5
2.3.4运营维护阶段 5
2.3.5拆除报废阶段 5
3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6
3.1评价方法的选择 6
3.1.1主成分分析法 6
3.1.2模糊综合评价法 7
3.2评价等级的确定 7
4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策略 7
4.1低碳建筑发展现存的问题 7
4.1.1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 7
4.1.2技术不够完善、高成本 8
4.1.3公众低碳意识薄弱 8
4.2未来低碳建筑发展对策 8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2.1健全政策法规、规范市场、加强监督 8
4.2.2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 8
4.2.3建立适宜的评价体系 8
4.2.4宣传力度、培养低碳意识 8
4.3中国低碳建筑未来发展前景 8
5总结 8
致谢9
参考文献9
低碳建筑各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引言
引言
1 现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召开,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减慢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随后在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在城镇化发展速度飞快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际上,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而交通汽车只占到了30%。因此低碳建筑的推广已然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1.1.2 研究意义
国内外目前关于低碳建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期,研究还不全面,对于其定义还未进行统一,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研究并不多,因此对于其节能减排和低碳方面的综合评价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推进低碳建筑的理论研究,为各国建筑节能指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我国的建筑能耗高,建筑碳排放在社会总体碳排放所占比重较大,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低碳建筑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低碳建筑进行推广,并规范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为出台各种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对实现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促进低碳建筑的应用与推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在国外,低碳建筑一直是建筑业发展的重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建筑逐渐被提倡起来,同时绿色建筑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直到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我们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预示着低碳建筑的诞生,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把低碳建筑这一理论推向世界。
在英国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低碳建筑的研究,Lowe.R[1]提出在国家制定减排政策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于在建的建筑,更应该包括已有的建筑和准备新建的建筑。而针对低碳建筑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现在大部分还是侧重于绿色建筑的评价,英国于1990年创立的BREEAM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针对绿色建筑的评估方法。随后美国也在BREEAM的基础上于1998年创立了LEED标准,该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平衡效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 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日本在2001年开发出CASBEE体系,这一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从“环境效率”定义出发进行评价,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加拿大于1998年提出绿色建筑挑战评价体系GBC,主要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的研究发展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是绿色建筑推行道路上的技术支撑。
1.2.2 国内现状
关于低碳,我国学者首先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理论。沈清基等学者对其的概念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其本质是生态城市,但是其切入点是降低碳排放量,是将城市纳入到“人和自然”这个系统中来求取平衡[2]。付允等学者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3]。仇保兴认为,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要高瞻远瞩,从城市整体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逐步进行低层次实践[4]。刘琰认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应结合城市类型,地区气候,城市发展等多重因素,通过定量的控制性指标和定性的引导性指标进行评价[5]。连玉明提出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试图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6]。刘文玲、王灿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7]。
但是相对于国外低碳建筑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理论还不够成熟,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2004年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由建筑工程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4部分评估过程组成,对建筑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2006年推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标准绿色建筑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可作为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行管理人员开展绿色建筑工作的参考。2007年推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相关评价指标要求更高,生态城所有绿色建筑都须达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高级——三星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