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宿迁市B镇为例
目 录
1 引言 1
2 宿迁市B镇土地流转的现状 1
2.1 以自发流转为主流 2
2.2 以小规模、短时间流转为主 2
2.3 以转包和代耕为主要流转形式 2
2.4 流转协议以口头协议为主 3
3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宿迁市B镇为例 3
3.1 价格偏低农户利益受损 3
3.2 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 4
3.3 土地流转缺乏监管 4
3.4 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减弱 5
4 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困境的原因 5
4.1 “空心化”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5
4.2 传统思想观念落后 6
4.3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6
4.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7
5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7
5.1 规范政府行为 7
5.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8
5.3 强化监管职能 9
5.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9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收入比农村的收入要高很多,大量农村人口随波逐流地涌向城市,带来的就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对于农村而言,年轻人越来越少,意味着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空心化”的特征。在“空心化”的背景下,由于受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都受到影响。在丧失很多劳动力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已成趋势。农村土地流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8810.htm>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就是所谓的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对于农民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它关乎农村的经济和发展,对于农村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从试验区到慢慢普及,使农村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变化。各地都在实行土地新政策,土地相关政策的出台,预示土地流转政策进程不断提高,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现状,怎样把农村土地流转建设搞好,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增长,已经成为很多政府以及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的研究多是对单个地区调研的实证分析,范围比较大,内容也比较宽泛,缺少以个案为例的研究。
本文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土地流转实践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宿迁市B镇的几个村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分析B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完善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2 宿迁市B镇土地流转的现状
为获取第一手材料,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本次调查于2016年3月选取宿迁市B镇为例,笔者专门到B镇对太平、大沟和古城三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B镇的村民,发放问卷100多份(问卷详情见附录),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很高。首先笔者到当地比较普通的农户进行调查,然后选取一部分比较有特色的例如开超市、开饭店、修电器、卖建材、卖农药等经营小本生意的农户进行调查,最后在当地的村委会里的土地管理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三方人员的观点,详细了解了这个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并得出如下信息:宿迁市B镇隶属洋河新区,镇区面积6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3万亩。全镇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有8个村和3个居委会,共有146个村民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农村人口结构年龄差距较大,农村呈现空心化的趋势,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80%都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别人,因为本身自己拥有的土地面积就不多,自己想种点蔬菜和农作物可以供家庭开销。只有少部分村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宿迁市B镇的农户每家土地不是太多,土地耕种仍以家庭承包为主,土地流转也是近几年随着人口转移刚刚开始,说明农民对于这方面的土地流转情况不是太了解。下面是当地土地流转的特征:
2.1 以自发流转为主流
在问卷中,笔者问道“您参与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超过60%的农户都选择了完全自发,证明只有少部分是村委会引导或者是利用其他渠道进行流转。由于当地农民大多以纯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而非农业的收入比纯农业的收入高,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有的农民在土地的耕种上愿意部分流转,这也是自发流转的原因之一。另外,当问到“您流出土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排在第一的认为缺乏劳动力,第二认为种地太辛苦,第三认为种地不挣钱。因为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缺失,中老年人对于土地的耕种又力不从心,土地效益不高,最后不得不流转土地。
2.2 以小规模、短时间流转为主
调查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现,B镇每个村有500多户,那三个村就有1500多户。当地20%参与了土地流转,也就是有300多户在参与。然而每家农户拥有的土地很少,平均每家2亩左右。一方面集体的养殖和大棚种植土地规模中等;另一方面村委会招商引资,在当地创办太阳能发电站,这个规模比较大,每家每亩800—900块。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土地流转规模都比较小。调查了解到一个村只有四户在养猪和养鱼,规模在5亩左右。剩余的土地流转规模是当地村民外出务工以代耕形式转给本村村民进行耕种。同时流转时间都比较短,一般年限在1—3年,近几年当地农户外出务工不断增加,对于外面工作未知性较大,所以农户一般采用短时期的流转,因为一旦外面的工作没有保障,农户可以随时收回土地。
2.3 以转包和代耕为主要流转形式
调查显示,B镇土地流转形式最多的是转包,占所有流转形式的50.5%,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较大,非农业的收入明显提高,许多农村的农民都选择到城市发展,对于土地的耕种,农民采用转包的方式是因为不想放弃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在村委会的引导下,当地农村招商引资,开展太阳能发电站,以正规的方式鼓励农民参加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收益。同时采用较多的另一种流转形式是代耕,占所有流转形式的42.5%,这也是农民外出务工为保留土地所采用的形式,说明农民对土地有很大的依赖性。剩下的流转形式最少的是转让,大多数农民不愿采取这种形式,因为转让后原承包关系消失,所以只有想要离开农村定居城市的农民愿意以这种形式转让给他人或相关机构。
2.4 流转协议以口头协议为主
调查显示,76%采取的流转协议是口头协议,24%采取了书面协议。由此得出当地土地流转多以口头方式进行流转。这种协议在当地非常普遍,其中只有部分村委会引导的太阳能发电站和鱼塘承包需要签订合同,也就是书面协议。其他的土地流转也就是代耕都是在本村村民之间进行,而且多数流转是在亲友之间的流转,在熟悉的情况下农户大多愿意口头协议。当问道为什么用口头协议时,农户回答是比较方便。但这种协议在以后农户想收回土地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纠纷,纠纷一旦产生就很难处理。在这方面笔者希望当地政府能给出相关政策,进入村里进行手把手讲解合同协议的重要性,然后再进行宣传教育,使农民对这块有更深的了解,土地流转也比较正规化。
1 引言 1
2 宿迁市B镇土地流转的现状 1
2.1 以自发流转为主流 2
2.2 以小规模、短时间流转为主 2
2.3 以转包和代耕为主要流转形式 2
2.4 流转协议以口头协议为主 3
3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宿迁市B镇为例 3
3.1 价格偏低农户利益受损 3
3.2 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 4
3.3 土地流转缺乏监管 4
3.4 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减弱 5
4 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困境的原因 5
4.1 “空心化”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5
4.2 传统思想观念落后 6
4.3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6
4.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7
5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7
5.1 规范政府行为 7
5.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8
5.3 强化监管职能 9
5.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9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收入比农村的收入要高很多,大量农村人口随波逐流地涌向城市,带来的就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对于农村而言,年轻人越来越少,意味着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空心化”的特征。在“空心化”的背景下,由于受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都受到影响。在丧失很多劳动力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已成趋势。农村土地流转
8810.htm>是指农村家庭承包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从试验区到慢慢普及,使农村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变化。各地都在实行土地新政策,土地相关政策的出台,预示土地流转政策进程不断提高,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现状,怎样把农村土地流转建设搞好,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增长,已经成为很多政府以及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的研究多是对单个地区调研的实证分析,范围比较大,内容也比较宽泛,缺少以个案为例的研究。
本文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土地流转实践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宿迁市B镇的几个村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分析B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完善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2 宿迁市B镇土地流转的现状
为获取第一手材料,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本次调查于2016年3月选取宿迁市B镇为例,笔者专门到B镇对太平、大沟和古城三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B镇的村民,发放问卷100多份(问卷详情见附录),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很高。首先笔者到当地比较普通的农户进行调查,然后选取一部分比较有特色的例如开超市、开饭店、修电器、卖建材、卖农药等经营小本生意的农户进行调查,最后在当地的村委会里的土地管理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三方人员的观点,详细了解了这个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并得出如下信息:宿迁市B镇隶属洋河新区,镇区面积6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3万亩。全镇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有8个村和3个居委会,共有146个村民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农村人口结构年龄差距较大,农村呈现空心化的趋势,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80%都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别人,因为本身自己拥有的土地面积就不多,自己想种点蔬菜和农作物可以供家庭开销。只有少部分村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宿迁市B镇的农户每家土地不是太多,土地耕种仍以家庭承包为主,土地流转也是近几年随着人口转移刚刚开始,说明农民对于这方面的土地流转情况不是太了解。下面是当地土地流转的特征:
2.1 以自发流转为主流
在问卷中,笔者问道“您参与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超过60%的农户都选择了完全自发,证明只有少部分是村委会引导或者是利用其他渠道进行流转。由于当地农民大多以纯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而非农业的收入比纯农业的收入高,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有的农民在土地的耕种上愿意部分流转,这也是自发流转的原因之一。另外,当问到“您流出土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排在第一的认为缺乏劳动力,第二认为种地太辛苦,第三认为种地不挣钱。因为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缺失,中老年人对于土地的耕种又力不从心,土地效益不高,最后不得不流转土地。
2.2 以小规模、短时间流转为主
调查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现,B镇每个村有500多户,那三个村就有1500多户。当地20%参与了土地流转,也就是有300多户在参与。然而每家农户拥有的土地很少,平均每家2亩左右。一方面集体的养殖和大棚种植土地规模中等;另一方面村委会招商引资,在当地创办太阳能发电站,这个规模比较大,每家每亩800—900块。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土地流转规模都比较小。调查了解到一个村只有四户在养猪和养鱼,规模在5亩左右。剩余的土地流转规模是当地村民外出务工以代耕形式转给本村村民进行耕种。同时流转时间都比较短,一般年限在1—3年,近几年当地农户外出务工不断增加,对于外面工作未知性较大,所以农户一般采用短时期的流转,因为一旦外面的工作没有保障,农户可以随时收回土地。
2.3 以转包和代耕为主要流转形式
调查显示,B镇土地流转形式最多的是转包,占所有流转形式的50.5%,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较大,非农业的收入明显提高,许多农村的农民都选择到城市发展,对于土地的耕种,农民采用转包的方式是因为不想放弃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在村委会的引导下,当地农村招商引资,开展太阳能发电站,以正规的方式鼓励农民参加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收益。同时采用较多的另一种流转形式是代耕,占所有流转形式的42.5%,这也是农民外出务工为保留土地所采用的形式,说明农民对土地有很大的依赖性。剩下的流转形式最少的是转让,大多数农民不愿采取这种形式,因为转让后原承包关系消失,所以只有想要离开农村定居城市的农民愿意以这种形式转让给他人或相关机构。
2.4 流转协议以口头协议为主
调查显示,76%采取的流转协议是口头协议,24%采取了书面协议。由此得出当地土地流转多以口头方式进行流转。这种协议在当地非常普遍,其中只有部分村委会引导的太阳能发电站和鱼塘承包需要签订合同,也就是书面协议。其他的土地流转也就是代耕都是在本村村民之间进行,而且多数流转是在亲友之间的流转,在熟悉的情况下农户大多愿意口头协议。当问道为什么用口头协议时,农户回答是比较方便。但这种协议在以后农户想收回土地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纠纷,纠纷一旦产生就很难处理。在这方面笔者希望当地政府能给出相关政策,进入村里进行手把手讲解合同协议的重要性,然后再进行宣传教育,使农民对这块有更深的了解,土地流转也比较正规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