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中的指尖互动逻辑大微信交往行为的分析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软件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概念、文化氛围和心理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本文研究了大学生微信的交往行为状况和印象管理策略,发现了微信朋友圈是嵌入在强连接现实关系网的延伸,虚拟空间的互动通常是选择性表达,个体往往运用点赞与评论、分组可见等功能进行印象整饰。研究中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来解释分析虚拟空间微信交往行为,发现社交媒体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微信交往中获得了符号资本及情感能量,但是人们还是需要正确把握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微信仍然不能取代现实社交。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研究综述2
(一)交往行为理论综述2
(二)虚拟空间的交往行为研究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4
三、微信交往方式:强连接下的虚拟社区交往5
(一)缺场交往中朋友圈的自我呈现6
(二)虚拟空间中的“指尖”互动7
四、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交往逻辑10
(一)重回私人空间10
(二)微信互动仪式的过程11
(三)互动仪式的逻辑:情感能量最大化12
五、小结与讨论14
(一)微信交往的特点14
(二)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关系的探讨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图13
图211
图312
虚拟空间中的“指尖互动”逻辑
——基于大学生微信交往行为的分析
引言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预示并孕育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今的移动互联网正方兴未艾,移动社交媒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悄无声息地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区别于传统的PC端社交,移动社交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他人进行联系与沟通,我们似乎也因此可以随时方便地“携带”自己的朋友圈自由穿梭,从而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交往方式与交往结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生而不能无群,我们从出生的那一时起,就生活在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圈子里,有伴随学习经历而产生的学缘圈,有伴随工作关系而产生的业缘圈,有基于地理地域而产生的地缘圈。但是,个体的圈子可能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使互动交往弱化,而移动社交的普及将现实的人际交往延伸到你的移动终端,虚拟的社交网络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交流和情感维持的需要,以微信为代表的虚拟交往在人们互动交流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较于其它社交工具和网络交往方式,微信是通过通讯录导入等途径而建立的线上交际网络,其显现出较强的真实性和与现实的粘性。微信交往更多的是熟人社会的交往圈通过虚拟空间而形成和呈现的,因此是一种兼具现实互动与虚拟互动为一体的新型互动形式。因此,与现实交往行为相比,微信互动交往的现状及特征是什么,其交往行为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传统的交往行为理论在解释这一兼具现实互动与虚拟互动的微信交往是否仍具有适用性?本文将通过虚拟民族志和个案访谈,运用互动仪式链等理论,对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思考和认识现实交往与虚拟空间交往的关系。
一、研究综述
(一)交往行为理论综述
1.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用“表演”来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他认为社会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特定角色,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需要遵循适当的程序(即剧本)展现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的个体都试图借由姿态、言语等生理表现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建构的形象,从而达成印象管理的目的。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观众看到的是舞台表现出来的角色不是演员本身,演员回到后台以后的言行举止才是他的真实面目,其本来的自我才得以恢复。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场域,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可以把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分隔开来[1]。从本质上说,该理论强调变通,即在不同场合应转换不同的角色,从而适应互动环境的多样性。在通过拟剧理论进行微观互动研究时,他将人们的社会行动划分为角色表演和角色外互动两类,而在角色表演当中,他又对侧重各有不同的表演种类和表演框架进行了细致阐述,通过运用许多变通性极强的概念,戈夫曼“使该分析框架具有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微观走向宏观的可扩展性” [2]。戈夫曼对互动细节观察很敏锐,而且对互动形式和秩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但拟剧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事实上,印象整饰并非互动行为的全部,戈夫曼的理论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性,忽略了现实中人们也会表现真实的自我的事实。
2.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个体动机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变化的理论。其中,互动仪式是一个由各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它的发生取决于四个起始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集合在同一场所,都能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了解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3)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或或活动产生集体关注。(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在这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即是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共享的情感状态。当组成互动仪式链的各要素有效集聚交汇,并积累到高度情感共享与相互关注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下列体验:(1)产生群体团结的身份认同感。(2)个体的情感能量,即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有力量与主动进取的感觉。(3)产生代表群体的符号或“神圣物”。(4)产生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