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以南京市城镇化发展为例

关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以南京市城镇化发展为例[20200511190358]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化建设大力开展,中国的城镇化成为影响世界的两大重要事件之一。进入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第一次冲破50%。城镇化率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使用人口比例计算城镇化率的方法被广为使用,却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与问题。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外学者对用人口比例计算城镇化率用于实践所持的态度,以及各学者提出的现存问题与修正办法,并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尝试性地定义了新型城镇化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城市化,城镇化,城镇化率,人口比例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概念辨析与研究现状 1
1.1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1.1.1 研究内容 1
1.1.2 研究方法 2
1.1.3 技术路线 2
1.2 城市化与城镇化 2
1.2.1 国外城市化概念研究 2
1.2.2 国内城市化概念研究 2
1.2.3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比较研究 3
1.3 城市化率与城镇化率 3
1.3.1 国外城市化率研究 3
1.3.2 国内城镇化率研究与现状 3
2 我国城镇化率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问题研究 4
2.1 政府提高业绩的虚高城镇化率 4
2.2 城镇化率不能切实反映城镇化质量 4
2.3 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地区发展的特色性 5
3 南京市城镇化率的问题研究 5
3.1 南京市城镇化 “质”与“量”失衡 5
3.2 政策刺激下的城镇化率增长问题 5
3.3 南京市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不协调性 6
3.4 外来务工人员在南京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中的缺失 6
3.5 问题总结与评述 6
4 对于城镇化率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建议修正 7
4.1 概念修正 7
4.2 城镇化率内涵与统计指标的修正 7
4.3 定义新型城镇化率计算方法 8
5 总结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关于城镇化率测度城镇化发展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平的探索
——以南京市城镇化发展为例
引言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后文简称《规划》),《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
1 概念辨析与研究现状
城市化的概念早在1867年就被提出,至今一百多年里,城市化的研究从未止步。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的契机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集中发展经济并得到很快的恢复,因而带来城市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进入20世纪的后半叶,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城市化过程先后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开始的相对滞后,但目前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推进。
1.1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1.1 研究内容 首先学习并研究中外学者关于城镇化发展及城镇化率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城镇化和城镇化率的定义与内涵、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与各阶段的情况,为定量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背景环境。并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与实际调研结果相结合,研究并确定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及指标,进行定量研究。
1.1.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文献,获得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研究成果,全面正确地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用最新的数据和调研结果深入分析、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通过搜集、甄别、整理、分析研究文献,得出城镇化率的控制指标。同时通过实地调查,民意访问,进一步确定城镇化率的计量指标及权数,以检验理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合理性。
1.1.3 技术路线
1.2 城市化与城镇化
从最早的城市化概念的提出至今,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就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城市化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又有了适应相应学科的解释与理解。目前,在我国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中,经常会出现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不同提法,城市化与城镇化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1.2.1 国外城市化概念研究 在1867年的西班牙,学者塞达最初提出了城市化这一概念,他将人口集中的过程定义为城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在不同学科学者的笔下又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形成了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西蒙库兹涅夫等认为,城市化是人口比例在三次产业中变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长的过程。日本的地理学家山鹿城次认为,城市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它不断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其原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则认为,城市化就是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转变的动态过程。经济学对于城市化的解释指出,城市化是工业化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1]。
1.2.2 国内城市化概念研究 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城市化”被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唐耀华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城市化概念研究与新定义》一文中,从新的视角定义了城市化: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人口集聚,唤醒人们各种沉睡的消费欲,经济水平和生产效率一步步提高,更多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从而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改变,这就是城市化的本质[2]。
从国内外对于城市化概念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城市化研究过程中,各个学科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相互交融,不断完善了城市化的内涵。如今的城市化已是综合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思想等多领域的社会城市化,撇除了其早期只偏重经济水平、追求集聚效益的弊端与局限性 [3]。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指标,但是其内涵却不仅仅包含经济,应该是人口、生活方式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等的合力结果。
1.2.3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比较研究 在我国,除了城市化的说法,还有城镇化的提法,在2007年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并大力推进。我国的行政区划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镇这一行政区划等别,但在我国,镇大量使用,其人口数量与国外的小城市差不多,人口向城市集聚,也向镇聚拢,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一个特点。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区别于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的城市化,或者说是一般而言的城市化,须将小城镇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更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小城镇建设的城市化建设模式。也有学者提出“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即发展中小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这样可以实现就地消化。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和小城市,使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4]。为了显示与西方代表性城市化的差别,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称为城镇化,且被官方采纳,国家的相关文献与资料中多采用“城镇化”一词;但也有部分学者坚持使用“城市化”[5]。
在201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达到82.3%,英国达到90.1%,法国达到77.8%,德国达到73.8%。在同一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4.9%。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一定的指标来度量其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应运而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