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研究(附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对东北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东北二人转产业化的热潮。但对于东北二人转本身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却令人喜忧参半。本文查阅了近十四年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早期资料,并在采访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及传统老艺人的基础上,对东北二人转定义、表演形式、发展历程等内容进行了概括,对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对策,以期把握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的方向,为东北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实践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和发展历程 2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 2
(二)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2
1.“莲花落”起源说 3
2.“萨满”起源说 3
3.“东北大秧歌”起源说 3
(三)东北二人转的发展阶段 3
1.清代“小秧歌”形式发展阶段(清中叶至清末) 3
2.民国时期“蹦蹦”形式发展阶段(1912年至1948年) 3
3.建国后规范化发展阶段(1949年至1999年) 4
4.新世纪产业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4
二、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现状 5
(一)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现状 5
1.东北二人转表演形式 5
2.东北二人转表演内容 6
3.东北二人转传统曲目 6
4.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 7
(二)东北二人转产业化现状 7
三、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7
(一)非遗传承群体存在的问题 8
1.表演形式背离传统 8
2.表演内容产业化过度 8
3.传统曲目流失严重 8
4.非遗传承人老龄化 9
(二)政府非遗管理存在的问题 9
1.缺乏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9
2.缺乏项目与资金的扶持 10
四、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对策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非遗传承群体存在问题的对策 10
1.保留传统表演形式 10
2.提升表演内容文化内涵 10
4.建立资料库,保存传统曲目 11
(二)政府非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1
1.完善非遗管理制度和监督体制 11
2.加大项目与资金扶持 12
结语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1东北二人转的5种表演形式 5
表2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分类 6
表3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 7
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研究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文化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东北二人转这一表演艺术性相对较高的传统曲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记录了东北地区的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文化演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2002年,东北二人转在其传承人赵本山的产业化经营推动下迅速席卷全国。但是,在现代娱乐文化的渗透以及经济利益的冲击下,东北二人转表现出过度产业化的现象。这对于东北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东北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东北二人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研究近十四年来有关东北二人转的期刊论文及早期文献资料发现:近年来对东北二人转的研究很多,但研究涉及到的问题大多限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发展、民俗文化的探究等方面,对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较少,且在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以偏概全的现象。理论论述多为不全面的,没有结合东北二人转产业化的现实情况,全面分析其保护传承过程中的利与弊。本文通过查阅东北二人转的相关资料,并在辽宁本溪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东北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和发展历程
东北二人转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东北二人转的界定,学术界早期关注其流传地域及表演特点,后又关注到其发展历史、母体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随着研究的深入,东北二人转的界定日益完善。关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学术界多在“莲花落”起源说、“萨满”起源说与“东北秧歌”起源说之间存在争议。关于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李微先生在他的《东北二人转史》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在李微先生论述的基础上,与现实结合,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清代“小秧歌”形式发展阶段;民国时期“蹦蹦”形式发展阶段;建国后规范化发展阶段以及新世纪产业化发展阶段。[1]36174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
“东北二人转”又称“二人转”,大约形成于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早前被称为“小秧歌”、“蹦蹦”、“双玩应”等。“二人转”一名最早见于1934年《泰东日报》。1953年,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及内蒙才统一将其称为“二人转”,但各地方会在二人转前加上地方名称,如“吉林二人转”、“辽宁黑河二人转”等。2006年5月20日,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联合申报东北二人转为第一批国家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方二人转才统一称为“东北二人转”。
1958年,《辞海》最早对二人转进行界定:“二人转,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东北各地。形成于清中叶,是以当地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一般由两人表演,有说有唱、载歌载舞。也有一人表演的,称‘单出头’;两人以上扮成角色以戏曲形式表演的称‘拉场戏’。”[2]主要界定了东北二人转的流传地域及表演特点,除此之外,《辞海》也对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经典唱腔曲牌及伴奏乐器等做了简单描述:“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曲目约为300余个,表演形式除单出头与拉场戏外,还有‘群唱’、‘群舞’等形式。它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常用曲牌有《打枣儿》、《抱板》、《文嗨嗨》、《武嗨嗨》、《红柳子》等。东北二人转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唢呐等;击节乐器主要为竹板、节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和发展历程 2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 2
(二)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2
1.“莲花落”起源说 3
2.“萨满”起源说 3
3.“东北大秧歌”起源说 3
(三)东北二人转的发展阶段 3
1.清代“小秧歌”形式发展阶段(清中叶至清末) 3
2.民国时期“蹦蹦”形式发展阶段(1912年至1948年) 3
3.建国后规范化发展阶段(1949年至1999年) 4
4.新世纪产业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4
二、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现状 5
(一)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现状 5
1.东北二人转表演形式 5
2.东北二人转表演内容 6
3.东北二人转传统曲目 6
4.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 7
(二)东北二人转产业化现状 7
三、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7
(一)非遗传承群体存在的问题 8
1.表演形式背离传统 8
2.表演内容产业化过度 8
3.传统曲目流失严重 8
4.非遗传承人老龄化 9
(二)政府非遗管理存在的问题 9
1.缺乏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9
2.缺乏项目与资金的扶持 10
四、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对策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非遗传承群体存在问题的对策 10
1.保留传统表演形式 10
2.提升表演内容文化内涵 10
4.建立资料库,保存传统曲目 11
(二)政府非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1
1.完善非遗管理制度和监督体制 11
2.加大项目与资金扶持 12
结语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1东北二人转的5种表演形式 5
表2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分类 6
表3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 7
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研究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文化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东北二人转这一表演艺术性相对较高的传统曲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记录了东北地区的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文化演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2002年,东北二人转在其传承人赵本山的产业化经营推动下迅速席卷全国。但是,在现代娱乐文化的渗透以及经济利益的冲击下,东北二人转表现出过度产业化的现象。这对于东北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东北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东北二人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研究近十四年来有关东北二人转的期刊论文及早期文献资料发现:近年来对东北二人转的研究很多,但研究涉及到的问题大多限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发展、民俗文化的探究等方面,对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较少,且在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以偏概全的现象。理论论述多为不全面的,没有结合东北二人转产业化的现实情况,全面分析其保护传承过程中的利与弊。本文通过查阅东北二人转的相关资料,并在辽宁本溪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东北二人转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东北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和发展历程
东北二人转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东北二人转的界定,学术界早期关注其流传地域及表演特点,后又关注到其发展历史、母体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随着研究的深入,东北二人转的界定日益完善。关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学术界多在“莲花落”起源说、“萨满”起源说与“东北秧歌”起源说之间存在争议。关于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李微先生在他的《东北二人转史》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在李微先生论述的基础上,与现实结合,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清代“小秧歌”形式发展阶段;民国时期“蹦蹦”形式发展阶段;建国后规范化发展阶段以及新世纪产业化发展阶段。[1]36174
(一)东北二人转的界定
“东北二人转”又称“二人转”,大约形成于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早前被称为“小秧歌”、“蹦蹦”、“双玩应”等。“二人转”一名最早见于1934年《泰东日报》。1953年,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及内蒙才统一将其称为“二人转”,但各地方会在二人转前加上地方名称,如“吉林二人转”、“辽宁黑河二人转”等。2006年5月20日,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联合申报东北二人转为第一批国家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方二人转才统一称为“东北二人转”。
1958年,《辞海》最早对二人转进行界定:“二人转,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东北各地。形成于清中叶,是以当地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一般由两人表演,有说有唱、载歌载舞。也有一人表演的,称‘单出头’;两人以上扮成角色以戏曲形式表演的称‘拉场戏’。”[2]主要界定了东北二人转的流传地域及表演特点,除此之外,《辞海》也对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经典唱腔曲牌及伴奏乐器等做了简单描述:“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曲目约为300余个,表演形式除单出头与拉场戏外,还有‘群唱’、‘群舞’等形式。它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常用曲牌有《打枣儿》、《抱板》、《文嗨嗨》、《武嗨嗨》、《红柳子》等。东北二人转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唢呐等;击节乐器主要为竹板、节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