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比较研究_以四市三区为例
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比较研究_以四市三区为例[20200411095944]
摘 要
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各个地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方面竞相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从而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作为发达地区的苏州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
本课题立足于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发展现状,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载体基础四个角度分析了苏州四市三区现有的现实基础,研究比较了苏州四市三区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体系中的生活配套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总结了苏州四市三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共性和差异性,发现了其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人才引进培育公共政策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选题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1.3.1研究方法 2
1.3.2研究框架内容 3
2.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基本概述 4
2.1 相关概念 4
2.1.1人才 4
2.1.2高层次人才 4
2.1.3高层次创业人才 4
2.2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4
2.2.1加快优化地方人才结构的现实需要 4
2.2.2加快升级地方产业结构、转变地方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 5
2.2.3提高地方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5
2.2.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5
3.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 6
3.1经济基础 6
3.2产业基础 7
3.3人才基础 7
3.4载体基础 8
4.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体系的现状 10
4.1生活配套政策 10
4.1.1公寓住房 10
4.1.2购房安家补贴 11
4.2金融扶持政策 12
4.2.1风险投资 12
4.2.2股权投资 12
4.2.3贷款贴息 13
4.2.4担保融资贷款 13
4.3科技扶持政策 13
4.3.1启动资金 13
4.3.2研发办公用房 14
4.3.3科技经费、贷款 14
4.3.4科技保险补贴 15
5. 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政策比较 16
5.1政策共性比较 16
5.1.1 政策覆盖对象比较集中 16
5.1.2 政策体系内容基本齐备 16
5.1.3 政策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16
5.2政策差异性比较 17
5.2.1 政策扶持力度存在地区差异 17
5.2.2 政策引导机制存在地区差异 17
5.2.3 政策衔接制度存在地区差异 17
6.改进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19
6.1树立正确理念,确保政策引导性 19
6.2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政策系统性 19
6.3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政策支持力 19
6.4建立评估制度,保证政策科学性 19
6.5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政策激励性 20
6.6强化区域特色,保证政策针对性 20
6.7树立全局意识,提高政策覆盖面 20
6.8建立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性 20
结语 21
附录 22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图表目录
图1- 1苏州近年GDP发展情况 6
图1- 2苏州市2012年人才引进分布 8
表1- 1苏州四市三区近年来GDP值 6
表1- 2苏州四市三区产业基础 7
表1- 3苏州四市三区人才基础情况 8
表1- 4苏州四市三区载体基础情况 9
表2- 1苏州四市三区有关公寓住房的政策内容 10
表2- 2苏州四市三区有关购房安家补贴的政策内容 11
表2- 3苏州四市三区有关风险投资的政策内容 12
表2- 4苏州四市三区有关股权投资的政策内容 12
表2- 5苏州四市三区有关贷款贴息的政策内容 13
表2- 6苏州四市三区有关启动资金的政策内容 14
表2- 7苏州四市三区有关研发办公用房的政策内容 14
表2- 8苏州四市三区有关科技贷款的政策内容 15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层次创业人才是十分稀有的战略性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最核心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响应十八大,各地纷纷出台并且完善了一些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来当地进行创业活动,从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当地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苏州,一个被誉为“文荟之邦”的地方,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苏州对高层次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努力发展其开放型经济,坚持把人才强市战略摆在首要位置,很好的利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这两个机会,将自身的人文、地理、产业等优势整合转化为人才发展的优势,不断建设着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政策体系。截至2012年,苏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累计达105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累计达301人,[]一直以来,苏州市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数量一直呈平稳上升状态。
1.1.2选题意义
随着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大量引进,苏州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有关高层次创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本选题着重研究苏州四市三区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比较其各方面的具体政策实施要求,研究其政策体系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发现目前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体系存在的矛盾问题,加以提出意见,对苏州政府加强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具有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有关研究人才吸引力、人才政策的一些国内外研究文献,本文整理归纳的一些学者的观点。
从人才政策分类的角度看,陈莎莉(2009)和李铭禄(2009)提出人才政策分为福利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的观点。福利性政策目的是满足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人才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涉及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基本待遇保障。发展性政策目的是对人才进行其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激励人才更好的在工作中表现自己,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其人生价值。[]杨兆雄(2011)提出人才政策可分为安顿性政策和工资待遇政策的观点。[]
从人才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的角度看,Peter Holland(2007)年提出人才政策最初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才各个方面的需求,人才政策能否吸引人才,关键是看政策能否满足人才的需求,能否激励人才的观点。 []高子平(2010)提出了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地区人才政策的制定必须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的观点。[]
从人才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看,陈莎莉(2009)提出了各个地区在对人才的发展性政策的供给方面还不够完善是政策的共性的观点。伍梅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资金投入不足、实施方法单一、机制不够完善等都是人才发展情况不佳的原因的观点。[]李从欣在(2011)提出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是因为地区缺乏政策,而是因为政策本身缺乏特色而导致竞争力的不足。所以,必须要破除体制性的障碍,寻找阻碍人才流动的原因,才能保证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高的观点。[]
摘 要
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各个地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方面竞相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从而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作为发达地区的苏州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
本课题立足于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发展现状,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载体基础四个角度分析了苏州四市三区现有的现实基础,研究比较了苏州四市三区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体系中的生活配套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总结了苏州四市三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共性和差异性,发现了其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人才引进培育公共政策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选题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1.3.1研究方法 2
1.3.2研究框架内容 3
2.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基本概述 4
2.1 相关概念 4
2.1.1人才 4
2.1.2高层次人才 4
2.1.3高层次创业人才 4
2.2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4
2.2.1加快优化地方人才结构的现实需要 4
2.2.2加快升级地方产业结构、转变地方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 5
2.2.3提高地方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5
2.2.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5
3.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 6
3.1经济基础 6
3.2产业基础 7
3.3人才基础 7
3.4载体基础 8
4.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体系的现状 10
4.1生活配套政策 10
4.1.1公寓住房 10
4.1.2购房安家补贴 11
4.2金融扶持政策 12
4.2.1风险投资 12
4.2.2股权投资 12
4.2.3贷款贴息 13
4.2.4担保融资贷款 13
4.3科技扶持政策 13
4.3.1启动资金 13
4.3.2研发办公用房 14
4.3.3科技经费、贷款 14
4.3.4科技保险补贴 15
5. 苏州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政策比较 16
5.1政策共性比较 16
5.1.1 政策覆盖对象比较集中 16
5.1.2 政策体系内容基本齐备 16
5.1.3 政策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16
5.2政策差异性比较 17
5.2.1 政策扶持力度存在地区差异 17
5.2.2 政策引导机制存在地区差异 17
5.2.3 政策衔接制度存在地区差异 17
6.改进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19
6.1树立正确理念,确保政策引导性 19
6.2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政策系统性 19
6.3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政策支持力 19
6.4建立评估制度,保证政策科学性 19
6.5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政策激励性 20
6.6强化区域特色,保证政策针对性 20
6.7树立全局意识,提高政策覆盖面 20
6.8建立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性 20
结语 21
附录 22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图表目录
图1- 1苏州近年GDP发展情况 6
图1- 2苏州市2012年人才引进分布 8
表1- 1苏州四市三区近年来GDP值 6
表1- 2苏州四市三区产业基础 7
表1- 3苏州四市三区人才基础情况 8
表1- 4苏州四市三区载体基础情况 9
表2- 1苏州四市三区有关公寓住房的政策内容 10
表2- 2苏州四市三区有关购房安家补贴的政策内容 11
表2- 3苏州四市三区有关风险投资的政策内容 12
表2- 4苏州四市三区有关股权投资的政策内容 12
表2- 5苏州四市三区有关贷款贴息的政策内容 13
表2- 6苏州四市三区有关启动资金的政策内容 14
表2- 7苏州四市三区有关研发办公用房的政策内容 14
表2- 8苏州四市三区有关科技贷款的政策内容 15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层次创业人才是十分稀有的战略性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最核心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响应十八大,各地纷纷出台并且完善了一些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来当地进行创业活动,从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当地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苏州,一个被誉为“文荟之邦”的地方,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苏州对高层次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努力发展其开放型经济,坚持把人才强市战略摆在首要位置,很好的利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这两个机会,将自身的人文、地理、产业等优势整合转化为人才发展的优势,不断建设着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政策体系。截至2012年,苏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累计达105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累计达301人,[]一直以来,苏州市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数量一直呈平稳上升状态。
1.1.2选题意义
随着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大量引进,苏州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有关高层次创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本选题着重研究苏州四市三区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比较其各方面的具体政策实施要求,研究其政策体系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发现目前苏州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体系存在的矛盾问题,加以提出意见,对苏州政府加强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具有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有关研究人才吸引力、人才政策的一些国内外研究文献,本文整理归纳的一些学者的观点。
从人才政策分类的角度看,陈莎莉(2009)和李铭禄(2009)提出人才政策分为福利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的观点。福利性政策目的是满足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人才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涉及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基本待遇保障。发展性政策目的是对人才进行其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激励人才更好的在工作中表现自己,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其人生价值。[]杨兆雄(2011)提出人才政策可分为安顿性政策和工资待遇政策的观点。[]
从人才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的角度看,Peter Holland(2007)年提出人才政策最初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才各个方面的需求,人才政策能否吸引人才,关键是看政策能否满足人才的需求,能否激励人才的观点。 []高子平(2010)提出了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地区人才政策的制定必须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的观点。[]
从人才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看,陈莎莉(2009)提出了各个地区在对人才的发展性政策的供给方面还不够完善是政策的共性的观点。伍梅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资金投入不足、实施方法单一、机制不够完善等都是人才发展情况不佳的原因的观点。[]李从欣在(2011)提出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是因为地区缺乏政策,而是因为政策本身缺乏特色而导致竞争力的不足。所以,必须要破除体制性的障碍,寻找阻碍人才流动的原因,才能保证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高的观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