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

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20200101173957]
通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阐述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师素质培养中的优势,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师生比例失调、制度缺乏完善的困境,探讨本科生导师制在配置导师资源、健全各种制度方面的发展思路。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本科生导师制,,现状,优势,困境,发展思路
目 录
1 引言 1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1
2.1 我国高校导师制的施行现状 1
2.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2
2.2.1 实施现状 2
2.2.2 问卷设计与分析 2
3 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优势 3
3.1 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增强 3
3.1.1 学习成绩提高 3
3.1.2 身心健康发展 4
3.1.3 异龄互动成长 4
3.2 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 5
3.2.1 注重因材施教 5
3.2.2 业务能力提高 5
3.2.3 育人意识增强 5
4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 6
4.1 导师资源匮乏,职责定位泛化 6
4.2 指导流于形式,制度不够完善 6
4.3 指导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性低 7
4.4 班集体队伍建设缺乏凝聚力 7
5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思路 8
5.1 选拔优秀导师,合理配置导师资源 8
5.2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8
5.3 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师生沟通配合 9
5.4 加强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表1:本科生导师制问卷调查表(导师) 14
表2:本科生导师制问卷调查表(学生) 16
1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新生进入学校报到时,学院即给他指派一名导师。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进行指导,并在生活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导师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并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同于负责某一年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 导师是负责对少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优秀教师,每位导师的指导学生人数通常在10人以内。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集中在思想指导,学习方法,专业品质,生活指导,职业指导等。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下,牛津大学培养出了各领域的众多优秀人才,如政治家,科学家,银行家等。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2.1 我国高校导师制的施行现状
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是卓有成效的,且培养出许多具备创新精神、成绩显著的人才,继牛津和剑桥之后,世界上很多高等学校教育都采用导师制。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已有170多所,在这些高校中,有处于试行阶段的,也有实施若干年取得一定成效的。我国高校导师制的主要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以及宿舍导师制。
2002年11月,浙江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开始推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四级以上的教授、副教授担任, 导师助理由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和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担任,导师组在低年级各班配备,导师组由教授和讲师共同组成,其中,教授任组长,全面负责学生教育的引导工作,讲师则负责学生管理的具体事项。浙江大学的导师职责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学生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学生尽量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006年年底,上海交大机械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试点。从大一起,学校为每一个寝室配备一位导师,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的学生可根据专业兴趣选择导师,导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辅导学生的课程选择和项目参与等具体事宜。大四学生可以根据项目参与获得的经验,再加上导师的指引,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之前,导师们仍会按期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并帮助他们顺利踏入社会。
2.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2.2.1 实施现状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的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学分制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于2009年7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文件明确规定了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导师的任职条件、聘任及职责,对导师的考核、奖励以及导师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具体事项。为贯彻执行这一试行办法,从2009级学生起,在计算机、人文、交通、生化等9个二级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各个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皆由导师与辅导员带领,取消班主任制,着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2011年8月,孙劲松、袁媛老师发表《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实践和思考——以为例》一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运行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在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构建师生思想交流的平台、推进学分制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导师资源匮乏、少数导师工作态度消极、班集体建设复杂度增大等问题,并认为要通过加强对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及制度建设,明确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等方法来进一步完善导师制。据统计,2013年12月导师制试行学院由2009年的九个学院调整为四个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二至大四学生,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大四部分班级学生继续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2.2.2 问卷设计与分析
根据实施导师制的学院和班级分布情况,本次调查问卷总发放46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40份,其中学生问卷400份,教师问卷40份。学生问卷包括人文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各150份,机械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各50份;教师问卷包括四个学院各10份问卷。问卷内容涉及5个方面:个人情况及对导师制的了解;导师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导师制取得的成效;实施中的困境;对导师制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显示,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在辅导学业与加强师生交流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导师指导有效性、考评激励制度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问卷显示,65.5%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学校重视,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25.5%的学生认为导师制是形式主义的,没有实施的必要。45.5%的学生倾向导师制,36.0%的学生倾向班主任制。而导师问卷分析显示,50.0%的导师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35.0%认为有点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施行。65.0%的导师倾向班主任制,17.5%的导师倾向导师制。还有的学生和导师对实施导师制还是班主任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从主观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希望增加导师数量,提供充足的导师资源,保证学生和导师在同一校区。学生希望导师多主动了解学生,增加师生交流活动和时间,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开展每周定期座谈会,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真正指导帮助同学们。建立相应的导师考核制度,并在前期对导师进行严格培训,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考察,确立严格具体的考核标准。少部分学生认为导师制名存实亡,制度松懈,没有系统的规定,希望废除导师制,重新建立班主任制,并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业、生活、交际圈等方面的建设。
部分导师认为在学校重视情况下,在师资力量合理安排下,可以继续推行导师制模式。导师制有利于指导培养个别学生的个性,但总体上不利于学生管理和班集体建设,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并认为导师制要么取消,要么彻底执行,制定严格、完善的系列措施加以保证。少部分导师认为真正关心学生的还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导师制不能说明所有导师都不行,但是部分导师确实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有几位导师认为导师制需要以班主任制为基础,并建议低年级实行班主任制,高年级实行导师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