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效新书管窥明代军旗术语

目 录
1 绪论1
2 明代军旗术语的种类1
2.1 旗帜区别词语2
2.1.1 小旗-中旗-大旗2
2.1.2白旗-黄旗-红旗-青旗-黑旗-蓝旗3
2.1.3小黄旗-大白旗3
2.2 旗帜名称词语4
2.2.1 清道旗4
2.2.2巡视旗4
2.2.3令旗4
2.2.4太平旗 5
2.2.5 角旗5
2.2.6 五方旗5
2.2.7五方转光旗5
2.2.8樵字旗5
2.2.9二十八宿形旗6
2.2.10五行旗6
2.2.11 五方形旗-五方神旗6
2.2.12六丁六甲神旗6
2.2.13牙旗6
3 明代军旗中所包涵的文化内涵6
3.1 颜色及方位的文化内涵7
3.2 旗帜图案的文化内涵9
3.2.1星宿的文化内涵9
3.2.2六丁六甲的文化内涵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绪论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前后在浙江任参将时写成的,作者在此书序言中指出:“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兵)法,而不(拘)泥于(兵)法,合时措之宜也。”[1]全书计总叙一卷,正文十八卷。其中正文第十六卷《旌旗金鼓图说篇第十六》主要介绍了战争中以旌旗、金鼓指挥作战的法则。戚继光指出,明代将领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经常失利,原因之一就是旗鼓与军队配合不好,导致旗鼓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法有效地发挥指挥职能。在该卷中,他指出:“名将所先,旗鼓而已。近见东南人不知兵,旗无法制,率如儿戏。或轻难视远,或重难执驰。方色混杂,不可辨认。面临阵分合,更与旗无干。听兵用手逼唇为哨声,却以旌旗为摆队之具,金鼓为饮宴之文”[2]如此打仗再骁勇的队伍都会失败。因此,戚继光在堪称明清最优秀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用整整一卷的篇幅来强调旗帜的用法,以更好地发挥旗帜在明代战争中的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旗帜往往和鼓搭配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军队的通讯系统。但是鼓的用法比较简单,或者是提高士气、鼓舞军心,或者是所谓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而旗帜相对于鼓来说则更为独特和复杂,既有象征各种特定军事功能的图像,又有表示不同军事意义的特定颜色。同时,在不同的图像和颜色中又蕴涵了阴阳五行、北斗太一、四象七星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此外,旗帜的大小、形态不同也传达着不同的军事信号。所有将领及士兵都必须领悟旗帜中的思想和文化,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旗帜所传递的信号。以往的学者在对旗帜进行研究时大部分针对先秦时期且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旗帜的形态、图案;二是旗帜的种类和作用;三是旗帜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时至明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较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旗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丰富的程度。因而对明清时期旗帜上传承前代的部分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的部分加以理论研究很有必要。与之对应的,旗帜的创新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旗帜类词语,而对这类词语加以研究又可帮助我们更加明晰准确地了解当时的军事生活。本文将以《纪效新书》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中大量的旗帜类词语及明代军事背景对明代军旗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明代军旗术语的种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军旗的国家之一,其时间可以追溯到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早在《诗经》、《左传》、《周礼》等春秋时期的著作中就有对各种各样的军旗进行描述,并且《左传》给旗一个明确的定义:“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周礼》对旗的描述主要是对先秦军旗的记载,将先秦军旗分为九种,即后来诸多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所谓“九旗”则是“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3]后来历朝历代军旗的演变也是在“九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到了明代,军旗种类繁多,其命名方法也渐渐脱离了“九旗”那种单纯的以所信仰的事物去命名,而是注重旗帜的外形和功用,并且根据旗帜名称总体特点的不同,将明代军旗术语分为两大类:旗帜区别词语和旗帜名称词语。
2.1 旗帜区别词语
“所谓‘旗帜区别词语’,指的是用大小、颜色加以区别的旗帜类词语。”[4]该类词语有完全以旗帜大小命名的,如:小旗、中旗、大旗;有完全以旗帜颜色命名的,如:黄旗、白旗、黑旗;也有综合旗帜大小和颜色去命名的,如:大白旗、大红旗、小黄旗。其中,完全以旗帜大小命名的旗帜词语较少,完全以旗帜颜色命名的旗帜词语较多。下面我将根据《纪效新书》对明代旗帜区别类词语进行总结:
2.1.1 小旗-中旗-大旗
卷一之《束伍篇原束伍》:“每伍小旗一面,各随方色。”可以看出,小旗是“伍”的标志。在明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伍,二伍为什”(《明经世文编》卷二五二),“伍”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因而,小旗便是最基本的旗帜。每伍的伍长掌控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旗管理其他五名士兵,听从队长的指挥。
卷一之《束伍篇原束伍》:“每队中旗一面。”中旗是“队”的标志,在明代军队编制中,“五十人为队,队有管贴二人”(《明经世文编》卷四一六),队长根据旗长的指挥再通过中旗向伍长及士兵传达队伍行动的命令。
卷十八之《治水兵篇》:“福船大旗:长一丈八尺,阔十三幅”。明代军队编制中,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伍、队、旗、局、司、部、营。一个营共有2700人,其中部以下官兵2697人,将官1人,中军1人,火器把总1人。大旗便是由中军掌控,用于敌人来攻城时信号的传递。当升起大旗时,官兵则必须立刻登上城墙进入防御状态,直至敌人离开后才能将大旗落下。
2.1.2 白旗-黄旗-红旗-青旗-黑旗-蓝旗
卷二之《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凡右手所指谓之右,则用白旗,即方为西,行为金,金之色属白,神为白虎,卦为兑。”白旗在古代战争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战争过程中举白旗,意味着征战,这层意思主要受五行思想的影响,在五行思想中白为金,主征战。二是在战后举白旗,意味着投降或停战 ,《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次日,城上竖起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在明代战争中白旗的使用在五行思想上稍有改动,主要用于向右方行动或提示右营兵听号令准备行动。
卷二之《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凡脚下所立谓之中央,则用黄旗,即行为土,土之色属黄,方为中,神为勾陈,卦为太极。”因此,一旦看见举黄旗,则四面官兵都要向中看。此外,黄旗还有两种用法:一是部队行军时,若碰见山路太险峻,则要举黄旗提示;二是在城外探测敌情的官兵若是发现有敌军攻来,则要摇展黄旗,起火三枝,放手铳三个,向守城的中军传递信号,中军接到信号会立刻升起大旗,城内官兵见大旗则立刻上城守御。
卷二之《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凡面所向谓之前,则用红旗,即方为南,行为火,火之色属红,神为朱雀,卦为离。”当举红旗时,所有官兵都要往前看或是提示前营兵听号令准备行动。
卷八之《操练营阵旗鼓篇》:“竖蓝旗,左面备战。”蓝旗不在五行所对应的五色之列,但蓝旗在功用上有一点与青旗相同,即竖起蓝旗时左营兵要备战。蓝旗的其他用途则不用于战场,而是用在操练士兵的校场,当中军官竖起蓝旗时,士兵则要集中在中军两边听中军赏罚,至赏罚结束后可放下蓝旗,卷六之《比较武艺赏罚篇》:“比较赏罚毕,仆蓝旗,各照原路回伍,听鸣锣坐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