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中看古代的婚恋文化
从成语中看古代的婚恋文化[20200101174248]
文章是对一些成语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以发现其所承载古代婚恋文化的信息,认识到我国古代婚恋文化对成语的影响以及成语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风格文雅。作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形式,成语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一些成语还能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婚俗、恋情以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命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成语,恋爱,婚姻,文化
目录
1 引言 1
2 从成语看我国古代恋爱 1
2.1 一见钟情的相识 2
2.2 遮遮掩掩的约会 2
2.3 默默含蓄的相恋 3
2.4 海誓山盟的约定 3
3 从成语看我国古代婚姻 4
3.1 古代婚姻的禁忌和偏好 4
3.2 古代婚嫁的缔结 5
3.3 古代婚姻的经营 6
3.3.1 古代婚姻中的男子 7
3.3.2 古代婚姻中的女子 7
3.3.3 古代婚姻中的夫妻 9
3.4 古代婚姻的解除 9
总结 11
致 谢 12
注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熟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类,它们很多是从古书中来的,但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活跃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与我们的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包括文化制度和文化心理。其中,文化制度又包括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又包括生活态度等。同时一部分汉语成语能够反映出我国古代的婚恋文化信息。
《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夫妻类成语有144个,异性类成语123个,汉语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因子。其中,颇具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国婚姻爱情文化就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可以让当下的我们通过这些“语言化石”去寻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婚姻爱情文化。[1]
2 从成语看我国古代恋爱
很多人心中认为古代男女没有恋爱自由,没有机会去选择另一半,男女的结合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并非如此,古代男女之间也存在恋爱自由,汉代以前,男女恋爱自由是被允许的,较为普遍。虽然结婚还是需要媒人,但有权利选择配偶。恋爱中的男女,既有约会时的快乐,也有不见面时的相思之苦和担心对方变心的忧虑。
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统治,男欢女爱是被打压禁止的,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越来越少。婚姻真正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也有反抗的,男女一见钟情,而后私奔的,由此可见,那时的男女还是想追求爱情,渴望恋爱的。这种畸形的追求爱情的方式在我国的爱情婚姻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
在《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描写爱情的成语有拨雨撩云、采兰赠药、吃醋争风、痴男怨女、春风一度、打情骂俏、打情骂趣、单相思、倒凤颠鸾、地久天长、儿女私情、耳鬓厮磨、风流佳话、风流韵事、风情月债、割臂之盟、海誓山盟、好事多磨、红豆相思、花前月下、欢喜冤家、结不解缘、郎才女貌、两情相悦、两小无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眉来眼去、眉目传情、眉梢眼角、密约偷期、男欢女爱、男女授受不亲、你恩我爱、牛郎织女、墙头马上、青梅竹马、情人眼里出西施、情天孽海、人面桃花、柔情蜜意、桑中之约、人约黄昏、莺期燕约、雨约云期、月约星期、始乱终弃、喜新厌旧、惜玉怜香、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一见倾倒、逾墙钻穴、逾墙钻隙、月明千里、月下花前、朝云暮雨、争风吃醋、儿女情长等。[2]
2.1 一见钟情的相识
从“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见倾倒”“人面桃花”“墙头马上”等成语中反映出古代的青年男女相识大多属于是“一见钟情”式的情感表露。在王延讷《种玉记·笺允》中,“前日在花园中遇到霍仲儒,丰格不凡,襟怀洒落,我一见倾心,只是无缘相会,如何是好”这句话,是卫少儿在花园中遇到了霍仲儒,见识到霍仲儒的气质、风度和美貌,发现他“丰格不凡,襟怀洒落”,“想他风表甚羡、翩翩美少年、貌比芳莲、堪遂我三生愿”便“一见倾心”,只怨“无缘相会”,遂“登墙窥宋,眉眼相传”。可以看出古代男女在第一次相见时,可能就会产生了爱慕之心。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上京赶考,清明日到城南踏青,见一名少女倚在门旁刺绣,崔护停下了脚步,心生爱慕之心。第二年清明再去寻找时,只见桃花开得茂盛,但宅门紧闭,不见少女,崔护很失望,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那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男子一见钟情于女子但没能再次相见的情形。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等成语形容既相见又爱慕。
除此,例外的也有,那就是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自唐·李白《长千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就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情况。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形容童年男女天真无邪地玩耍、嬉戏。亦指自幼相好的男女青年。现在的“青梅竹马”指从小一起长大,长大之后还会恋爱或结婚。
2.2 遮遮掩掩的约会
从“待月西厢”“迎风待月”“抱布贸丝”“人约黄昏”“桑间之约”“莺期燕约”“雨约云期”“月约星期”“密约偷期”“尾生抱柱”“ 花前月下”等成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由于男女授受不亲等礼教的束缚,使约会少了些“光明正大”,多了些偷情的味道。古代男女不可能正大光明地约会,常约好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或者有一中介物,来转移别人的视线。“待月西厢”(出自唐·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写到了崔莺莺对寄宿的张生心生爱慕之情,在母亲的阻扰下想约张生夜间在花园幽会,但自己不好亲自去跟他讲,就托丫环红娘把信送去,张生一看,非常开心,遂半夜翻墙到西厢相聚。“迎风待月”(也出自“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也是指男女秘密约会。再如“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氓是男子的代称,他装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假托用布来换取女子的丝,真正目的是接近女子,向女子示好。借商品交易之名行幽会之实。此外,“雨约云期”“月约星期”“人约黄昏”“桑间之约”“莺期燕约”“花前月下”等成语也是形容男女私下约会的。
古代恋人的相约,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述,《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3]这首诗意思是说:一对恋人相约在城角幽会,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那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那女子这才走出来,又赠给那男子彤管,那男子不禁惊喜交集,本来这笔是平常之物,但因为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这大概算是历史上较为成功而浪漫的一次约会,约会的地点是在城隅,而约会的信物是一根普通的“彤管”。
2.3 默默含蓄的相恋
尽管有些成语如“有女怀春”“颠鸾倒凤”“眉目传情”“拨云撩雨”是形容古代男女相恋很直接,但大多数属于默默含蓄。从“投木报琼”“采兰赠芍”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男女之情通过互赠信物这种方式来确定的。汉魏以后,男女青年趋向于暗中通情。“韩寿偷香”指韩寿与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午相恋,贾午把晋武帝赐给她父亲的奇香偷来私下送给韩寿,以表示相爱之情。后用“韩寿偷香”“韩令偷香”“韩寿分香”“韩寿香”表示男女相恋,暗中接触。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痴男怨女”“朝思暮想”“魂牵梦绕”“你恩我爱”“望穿秋水”“香消玉减”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长期见不着面,男女之间深深地思念和依恋之情。“梦断魂劳”( 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曲:“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只落的梦断魂劳”)是指男子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分离后,对其非常想念,睡梦中时时想念,整天神魂不宁。又如“忧心忡忡”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女子没有见到心爱的情人,非常不安。还有些成语“望穿秋水”“香消玉殒”等等表示对情人的思念。
文章是对一些成语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以发现其所承载古代婚恋文化的信息,认识到我国古代婚恋文化对成语的影响以及成语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风格文雅。作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形式,成语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一些成语还能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婚俗、恋情以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命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成语,恋爱,婚姻,文化
目录
1 引言 1
2 从成语看我国古代恋爱 1
2.1 一见钟情的相识 2
2.2 遮遮掩掩的约会 2
2.3 默默含蓄的相恋 3
2.4 海誓山盟的约定 3
3 从成语看我国古代婚姻 4
3.1 古代婚姻的禁忌和偏好 4
3.2 古代婚嫁的缔结 5
3.3 古代婚姻的经营 6
3.3.1 古代婚姻中的男子 7
3.3.2 古代婚姻中的女子 7
3.3.3 古代婚姻中的夫妻 9
3.4 古代婚姻的解除 9
总结 11
致 谢 12
注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熟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类,它们很多是从古书中来的,但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活跃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与我们的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包括文化制度和文化心理。其中,文化制度又包括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又包括生活态度等。同时一部分汉语成语能够反映出我国古代的婚恋文化信息。
《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夫妻类成语有144个,异性类成语123个,汉语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因子。其中,颇具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国婚姻爱情文化就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可以让当下的我们通过这些“语言化石”去寻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婚姻爱情文化。[1]
2 从成语看我国古代恋爱
很多人心中认为古代男女没有恋爱自由,没有机会去选择另一半,男女的结合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并非如此,古代男女之间也存在恋爱自由,汉代以前,男女恋爱自由是被允许的,较为普遍。虽然结婚还是需要媒人,但有权利选择配偶。恋爱中的男女,既有约会时的快乐,也有不见面时的相思之苦和担心对方变心的忧虑。
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统治,男欢女爱是被打压禁止的,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越来越少。婚姻真正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也有反抗的,男女一见钟情,而后私奔的,由此可见,那时的男女还是想追求爱情,渴望恋爱的。这种畸形的追求爱情的方式在我国的爱情婚姻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
在《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描写爱情的成语有拨雨撩云、采兰赠药、吃醋争风、痴男怨女、春风一度、打情骂俏、打情骂趣、单相思、倒凤颠鸾、地久天长、儿女私情、耳鬓厮磨、风流佳话、风流韵事、风情月债、割臂之盟、海誓山盟、好事多磨、红豆相思、花前月下、欢喜冤家、结不解缘、郎才女貌、两情相悦、两小无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眉来眼去、眉目传情、眉梢眼角、密约偷期、男欢女爱、男女授受不亲、你恩我爱、牛郎织女、墙头马上、青梅竹马、情人眼里出西施、情天孽海、人面桃花、柔情蜜意、桑中之约、人约黄昏、莺期燕约、雨约云期、月约星期、始乱终弃、喜新厌旧、惜玉怜香、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一见倾倒、逾墙钻穴、逾墙钻隙、月明千里、月下花前、朝云暮雨、争风吃醋、儿女情长等。[2]
2.1 一见钟情的相识
从“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见倾倒”“人面桃花”“墙头马上”等成语中反映出古代的青年男女相识大多属于是“一见钟情”式的情感表露。在王延讷《种玉记·笺允》中,“前日在花园中遇到霍仲儒,丰格不凡,襟怀洒落,我一见倾心,只是无缘相会,如何是好”这句话,是卫少儿在花园中遇到了霍仲儒,见识到霍仲儒的气质、风度和美貌,发现他“丰格不凡,襟怀洒落”,“想他风表甚羡、翩翩美少年、貌比芳莲、堪遂我三生愿”便“一见倾心”,只怨“无缘相会”,遂“登墙窥宋,眉眼相传”。可以看出古代男女在第一次相见时,可能就会产生了爱慕之心。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上京赶考,清明日到城南踏青,见一名少女倚在门旁刺绣,崔护停下了脚步,心生爱慕之心。第二年清明再去寻找时,只见桃花开得茂盛,但宅门紧闭,不见少女,崔护很失望,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那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男子一见钟情于女子但没能再次相见的情形。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等成语形容既相见又爱慕。
除此,例外的也有,那就是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自唐·李白《长千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就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情况。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形容童年男女天真无邪地玩耍、嬉戏。亦指自幼相好的男女青年。现在的“青梅竹马”指从小一起长大,长大之后还会恋爱或结婚。
2.2 遮遮掩掩的约会
从“待月西厢”“迎风待月”“抱布贸丝”“人约黄昏”“桑间之约”“莺期燕约”“雨约云期”“月约星期”“密约偷期”“尾生抱柱”“ 花前月下”等成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由于男女授受不亲等礼教的束缚,使约会少了些“光明正大”,多了些偷情的味道。古代男女不可能正大光明地约会,常约好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或者有一中介物,来转移别人的视线。“待月西厢”(出自唐·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写到了崔莺莺对寄宿的张生心生爱慕之情,在母亲的阻扰下想约张生夜间在花园幽会,但自己不好亲自去跟他讲,就托丫环红娘把信送去,张生一看,非常开心,遂半夜翻墙到西厢相聚。“迎风待月”(也出自“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也是指男女秘密约会。再如“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氓是男子的代称,他装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假托用布来换取女子的丝,真正目的是接近女子,向女子示好。借商品交易之名行幽会之实。此外,“雨约云期”“月约星期”“人约黄昏”“桑间之约”“莺期燕约”“花前月下”等成语也是形容男女私下约会的。
古代恋人的相约,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述,《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3]这首诗意思是说:一对恋人相约在城角幽会,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那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那女子这才走出来,又赠给那男子彤管,那男子不禁惊喜交集,本来这笔是平常之物,但因为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这大概算是历史上较为成功而浪漫的一次约会,约会的地点是在城隅,而约会的信物是一根普通的“彤管”。
2.3 默默含蓄的相恋
尽管有些成语如“有女怀春”“颠鸾倒凤”“眉目传情”“拨云撩雨”是形容古代男女相恋很直接,但大多数属于默默含蓄。从“投木报琼”“采兰赠芍”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男女之情通过互赠信物这种方式来确定的。汉魏以后,男女青年趋向于暗中通情。“韩寿偷香”指韩寿与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午相恋,贾午把晋武帝赐给她父亲的奇香偷来私下送给韩寿,以表示相爱之情。后用“韩寿偷香”“韩令偷香”“韩寿分香”“韩寿香”表示男女相恋,暗中接触。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痴男怨女”“朝思暮想”“魂牵梦绕”“你恩我爱”“望穿秋水”“香消玉减”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长期见不着面,男女之间深深地思念和依恋之情。“梦断魂劳”( 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曲:“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只落的梦断魂劳”)是指男子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分离后,对其非常想念,睡梦中时时想念,整天神魂不宁。又如“忧心忡忡”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出自《诗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