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城镇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破解(附件)
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值得弘扬的精神;促进了运河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的振兴;这个宝贵的资源还将为未来开辟一条美丽的旅游热线。现阶段,运河民俗文化的传承还处在理论研究不足的情况下,急需在理论实践上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系统的规范理论。本文主要选取了京杭大运河淮安段运河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考察,并配以文献法对相关问题文献搜集;另外,通过归纳法指出目前运河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而运用到实践中,旨在探求出新的模式和框架,以期对运河各段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启发和帮助。关键词 大运河,民俗文化,城镇化
目录
1 引言 1
2 淮安运河两岸的民俗文化 1
2.1物质民俗 1
2.2社会民俗 2
2.3精神民俗 3
3 城市化进程中淮安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 5
3.1文化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创新 5
3.2 运河文化的市场发展薄弱,缺乏效率 6
3.3 民俗文化管理水平滞后,人才缺乏 6
3.4 旅游环境差,缺乏规划 6
3.5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差 7
4 淮安民俗文化传承困境的破解之策 7
4.1 产品设计多元化,打造品牌 7
4.2 提升文化内涵,实现价值 8
4.3 制定营销策略, 扩大市场 8
4.4 加强动态管理, 培训人才 9
4.5 利用资源优势, 全面规划 9
结论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运河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篇章,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瑰宝。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逐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社会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是历史上最古老和最长的人造运河;她凝聚了运河两岸居民的思想与智慧;体显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一面。长期以来,运河不仅推动了两岸城镇风貌的变迁,而且对城镇的进步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不管是依据历史文化的视角,或者是依据城镇变迁的理论,运河民俗文化以及自然人文景观都是城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推动下,运河民俗文化的继承,仍处于盲目开发与发展的状态下,严重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的水平和效率,迫切需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法律的探索和对趋势的把握,并将形成系统的规范性理论,以便科学地指导其未来更广泛的实践。本文主要研究运河城镇淮安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探讨出运河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研究出运河民俗文化管理的新模式,从而对运河各段城镇民俗文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2 淮安运河两岸的民俗文化
漕运是运河的主要功能,不仅将各个河流连接起来,还将运河各段产生的人文思想融合起来。由于运河运输的频繁,各地的人口、物资不断交汇,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逐渐出现褪变。大运河不仅仅在于运输功能,而且它还塑造了运河两侧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居民,靠水生存、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渐产生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1]。这不但体现了大运河居民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而且给后来的淮安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与怀念。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
2.1 物质民俗
生产习俗。生活在运河两岸的居民,靠水为生,捕鱼成为了当地居民主要的生存方式。并且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有趣的风俗,例如汛前宴、交船头、满载会等等。其中,交船头是新建造的船只下水之前,需要开展一次盛大的仪式;这时,许多亲邻好友便会前来祝贺,大家欢聚一堂。这对于船夫来说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在鱼汛前,捕鱼的船夫需要收拾好各自捕鱼的工具;然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饭洽谈。在餐桌上,大家会各自聊聊今年捕鱼的状况,并且相互交流捕鱼的经验与想法,把酒言欢,提前庆祝满载而归,被称为“汛前宴”[2]。此外,在春季洪水前,渔民必须进行“满载会”。在盛会举办时,渔民会在船上挂着众多白旗,由渔民中的长辈上前烧香,祭拜龙王,以求神灵的保佑年年收获满满。
交易习俗。由于长期生活在大运河上,居民日常的生活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习惯。例如,每次渔民收网归来时,假如船夫此次满载而归,并且想快点卖掉捕获的鱼。仅仅只需要将衣物挂在桅杆上,通常叫作“物子”。并且将桅杆挂在船头,无需挨家挨户的叫卖;等到有需要的居民,自会前来。当买鱼的居民,看到桅杆,就会在岸边挑起一个底朝下的篮子,表明自己想买鱼如果渔民想卖掉渔船,他们会在河边的湖中摘芦苇等草茎,在秸秆顶部做一个多边形的草圈并放在船头上,这样买主就可以找到船主来交易洽谈。
饮食习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久居运河两岸的淮安人自然也产生了别致的风俗口味。比如长期以捕鱼为业的渔民,他们靠水自给自足,每日饮食以捕获的鱼为主要食物,因此,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烹饪方式[3]。另外,有的渔民在吃饭时,吃完一整条鱼,只需几口的咀嚼;更加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渔民在吃鱼时,毫不犹豫,直接整条吞入,不出一会,便有理有条的将鱼刺一根一根吐出。现如今的淮安仍保留着许多关于烹饪鱼的美食佳肴,以及一些吃鱼的习俗。
2.2 社会民俗
语言习俗。渔民和船民一年四季都在水上生活。不但经历的风险很高,而面临的灾难很多。人们为了平时外出的平安,在生活中尽量避免一些不吉利的事情,逐渐产生了语言上的避讳。比如,外出打鱼的帆船的帆同语言中的翻同音,人们为了避讳,通常把帆用篷代替;当人们在餐桌上吃鱼,需要将鱼翻过来,吃另一半时,人们通常会说:“正过来”或者“夹过来”;当某人饭吃完,去盛饭时,由于盛与沉同音,大家通常都会说:“装饭”。
婚礼习俗。以前,生活在运河上的居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的婚嫁概念仍局限于封建礼仪。男女之间彼此的自由恋爱是被排斥、甚至杜绝的。生活在运河之上的居民,自然也避免不了封建礼仪的压迫,但由于运河的特性,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嫁娶礼仪。比如,当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彼此的父母会替子女合八字,也就是找算命先生算算二人是否般配。一旦双方的属相相配,彼此父母便会选取吉利的日子。等到婚礼的当天,男方家的迎娶船只停留在运河的上游、女方家的船只停留在下游。黎明将至,男方需要划船去接亲,并且媒人随同。而女方家属以及新娘须在家等候;待新郎到达时,女方的家属需要放炮迎接;而男方则是将新娘背到船上,在行船过程中,为了讨吉利图喜气,需要在新娘座位的后面,放置一个筛子,而且筛子上摆置一面镜子。待船只行进到家门口时,亲戚们会放礼炮、敲锣打鼓以表欢迎。这样双方家属便算结亲,旦日,由于运河日常交通繁忙,新娘无法及时返回父母家。只能待在男方家船上[4]。
目录
1 引言 1
2 淮安运河两岸的民俗文化 1
2.1物质民俗 1
2.2社会民俗 2
2.3精神民俗 3
3 城市化进程中淮安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 5
3.1文化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创新 5
3.2 运河文化的市场发展薄弱,缺乏效率 6
3.3 民俗文化管理水平滞后,人才缺乏 6
3.4 旅游环境差,缺乏规划 6
3.5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差 7
4 淮安民俗文化传承困境的破解之策 7
4.1 产品设计多元化,打造品牌 7
4.2 提升文化内涵,实现价值 8
4.3 制定营销策略, 扩大市场 8
4.4 加强动态管理, 培训人才 9
4.5 利用资源优势, 全面规划 9
结论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运河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篇章,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瑰宝。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逐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社会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是历史上最古老和最长的人造运河;她凝聚了运河两岸居民的思想与智慧;体显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一面。长期以来,运河不仅推动了两岸城镇风貌的变迁,而且对城镇的进步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不管是依据历史文化的视角,或者是依据城镇变迁的理论,运河民俗文化以及自然人文景观都是城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推动下,运河民俗文化的继承,仍处于盲目开发与发展的状态下,严重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的水平和效率,迫切需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法律的探索和对趋势的把握,并将形成系统的规范性理论,以便科学地指导其未来更广泛的实践。本文主要研究运河城镇淮安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探讨出运河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研究出运河民俗文化管理的新模式,从而对运河各段城镇民俗文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2 淮安运河两岸的民俗文化
漕运是运河的主要功能,不仅将各个河流连接起来,还将运河各段产生的人文思想融合起来。由于运河运输的频繁,各地的人口、物资不断交汇,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逐渐出现褪变。大运河不仅仅在于运输功能,而且它还塑造了运河两侧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居民,靠水生存、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渐产生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1]。这不但体现了大运河居民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而且给后来的淮安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与怀念。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
2.1 物质民俗
生产习俗。生活在运河两岸的居民,靠水为生,捕鱼成为了当地居民主要的生存方式。并且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有趣的风俗,例如汛前宴、交船头、满载会等等。其中,交船头是新建造的船只下水之前,需要开展一次盛大的仪式;这时,许多亲邻好友便会前来祝贺,大家欢聚一堂。这对于船夫来说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在鱼汛前,捕鱼的船夫需要收拾好各自捕鱼的工具;然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饭洽谈。在餐桌上,大家会各自聊聊今年捕鱼的状况,并且相互交流捕鱼的经验与想法,把酒言欢,提前庆祝满载而归,被称为“汛前宴”[2]。此外,在春季洪水前,渔民必须进行“满载会”。在盛会举办时,渔民会在船上挂着众多白旗,由渔民中的长辈上前烧香,祭拜龙王,以求神灵的保佑年年收获满满。
交易习俗。由于长期生活在大运河上,居民日常的生活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习惯。例如,每次渔民收网归来时,假如船夫此次满载而归,并且想快点卖掉捕获的鱼。仅仅只需要将衣物挂在桅杆上,通常叫作“物子”。并且将桅杆挂在船头,无需挨家挨户的叫卖;等到有需要的居民,自会前来。当买鱼的居民,看到桅杆,就会在岸边挑起一个底朝下的篮子,表明自己想买鱼如果渔民想卖掉渔船,他们会在河边的湖中摘芦苇等草茎,在秸秆顶部做一个多边形的草圈并放在船头上,这样买主就可以找到船主来交易洽谈。
饮食习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久居运河两岸的淮安人自然也产生了别致的风俗口味。比如长期以捕鱼为业的渔民,他们靠水自给自足,每日饮食以捕获的鱼为主要食物,因此,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烹饪方式[3]。另外,有的渔民在吃饭时,吃完一整条鱼,只需几口的咀嚼;更加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渔民在吃鱼时,毫不犹豫,直接整条吞入,不出一会,便有理有条的将鱼刺一根一根吐出。现如今的淮安仍保留着许多关于烹饪鱼的美食佳肴,以及一些吃鱼的习俗。
2.2 社会民俗
语言习俗。渔民和船民一年四季都在水上生活。不但经历的风险很高,而面临的灾难很多。人们为了平时外出的平安,在生活中尽量避免一些不吉利的事情,逐渐产生了语言上的避讳。比如,外出打鱼的帆船的帆同语言中的翻同音,人们为了避讳,通常把帆用篷代替;当人们在餐桌上吃鱼,需要将鱼翻过来,吃另一半时,人们通常会说:“正过来”或者“夹过来”;当某人饭吃完,去盛饭时,由于盛与沉同音,大家通常都会说:“装饭”。
婚礼习俗。以前,生活在运河上的居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的婚嫁概念仍局限于封建礼仪。男女之间彼此的自由恋爱是被排斥、甚至杜绝的。生活在运河之上的居民,自然也避免不了封建礼仪的压迫,但由于运河的特性,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嫁娶礼仪。比如,当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彼此的父母会替子女合八字,也就是找算命先生算算二人是否般配。一旦双方的属相相配,彼此父母便会选取吉利的日子。等到婚礼的当天,男方家的迎娶船只停留在运河的上游、女方家的船只停留在下游。黎明将至,男方需要划船去接亲,并且媒人随同。而女方家属以及新娘须在家等候;待新郎到达时,女方的家属需要放炮迎接;而男方则是将新娘背到船上,在行船过程中,为了讨吉利图喜气,需要在新娘座位的后面,放置一个筛子,而且筛子上摆置一面镜子。待船只行进到家门口时,亲戚们会放礼炮、敲锣打鼓以表欢迎。这样双方家属便算结亲,旦日,由于运河日常交通繁忙,新娘无法及时返回父母家。只能待在男方家船上[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