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群体的压力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以s大学为例(附件)

摘 要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教育越来越普遍,更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研究生教育去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考研热持续升温。从整个过程来看,充斥着焦虑与压力,对于考研群体来说这种负面情绪是一个急需缓解的问题,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压方式迫在眉睫。 本文以山东某高校考研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结构式访谈法、参与观察等方法,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调查自己和身边同学们在考研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焦虑和压力等问题,结合需求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了解考研群体的具体需求。在已有关于减压服务与考研焦虑等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尝试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减压的方法对策,从而丰富减压服务方面的研究。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概念界定 3
(四)文献综述 3
(五)理论基础 4
(六)研究设计 5
二、 问题与需求分析 6
(一)焦虑问题 6
(二)抑郁问题 8
三、 考研减压有效策略——以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11
(一)个案工作 11
(二)小组介入 11
(三)社区工作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6
致 谢 17
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国民教育水平也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原来被当做小众高端教育的大学本科学习越来越平民化,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压力重重,这时候更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参加研究生教育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考研热”持续升温。原本只是一种教育现象的“考研”,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考研热”以一种不可阻挡是趋势映入我们的眼帘,于是有关考研热的研究也就丰富了起来,在学科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都呈现逐渐丰富的趋势,据研究数据显示,去年考研人数报考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那么多人选择考研,看似是一个不错的现象,但在整个过程来看,充斥着焦虑与压力,对于考研群体来说这种负面情绪是一个急需缓解的问题,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压方式,如何将抗逆力的培养与考研联系在一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越发严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家人对学生学业的期待及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持、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不够明确及自控力缺乏等多方原因使得考研热越来越突出,但目前多数考研群体存在诸如考研动机不端正、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选择不合理、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问题。明确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责任、增加家人对考研生的关注度、以及大学生正确审视自身等解决方法,可以促使大学生端正考研,理性做出抉择,以保持更好的心态。
(二)研究意义
考研群体在整个备考过程中的索要承受的压力不容忽视,考研焦虑问题对考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因此,重视考研学生的在备考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我国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考研群体在考过程中焦虑压力的来源以及需求问题,从考研群体的视角并且结合需求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揭示考研群体的减压需求,探究社会工作有关考研群体的减压模式,从而丰富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
实践意义
社会工作的两大特点是实践性和反思性,所以社会工作介入考研群体减压服务的实务具有重大意义。在考研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考研群体成长的需求,学院、老师、机构等子系统才能根据这些需求为考研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满足考研群体的需求,提出社会工作的解决方法,为考研群体减压服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设计。
(三)概念界定
压力与减压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其压力来源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竞争三个方面,众所周知,压力过多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大会减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更容易受到外界病毒侵害。在现代生活中,压力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这种压力使得个体为了适应生活而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主要原因是个体自身能力与外界要求不能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会通过各种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使案主恢复心理健康,平衡家庭与生活是精神减压的最主要目的。心理减压可帮助案主直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高案主的抗压能力,在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的情况下,能够调节自身达到平衡的状态,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即使是强压环境下也可以没有过于激烈的情感起伏,使得案主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表现出合格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地生活态度。
2.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主要是以考试压力过大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或者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考前焦虑、临场焦虑与考后焦虑紧张等。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干预,首先对案主的压力来源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针对有考试焦虑问题的学生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段进行干预和治疗,逐步达到正确认识考试,缓解考试焦虑,自我增能树立自信心等目标。
(四)文献综述
1. “考研热”原因的研究
许佳军、张华(2010)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当代大学生考研动因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次来看,是“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因生存压力做出的理性选择是首要的。
王丽(2008)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将考研视为一个经济行为来分析。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形式,或运用成本—收益的多个指标,将继续接受硕士教育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从一个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考研是一种理性选择。
任凤琴(2009)运用消费文化的理论和分析策略对大学生考研需要出现的新特征加以分析,认为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为“区别”、“差异”的生成机制,大学生考研正是出于对文凭身份、素质“差异”需要的追求。
考研焦虑问题的研究
申鲁军(2006)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考前表现出考研焦虑的人数高达82.7%,在部分人中表现出高度焦虑的占总人数的24.4%,还有很多同学在考研备考的后半程的焦虑程度达到了满分。
陈艳(2007)通过对考研群体进行了时长两个月的团体干预以减轻考研群体的焦虑问题,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进行了干预的实验组焦虑指数大大降低,这说明团体干预对于考研焦虑的实用性很强。
朱其峰(2013)将考研焦虑的成因分成了两个层次,一部分是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个体气质与性格的影响;另一部分是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情感、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