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基金的地区性差异研究

失业保险基金的地区性差异研究 [20200511191446]
摘要:失业保险基金具有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就业等功能。由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不同地区之间失业保险基金的参保人数、参保比例和收支情况存在差异,并且普遍存在累计结余过高,覆盖范围小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分析典型地区失业保险基金的差异,进而分析了江苏省各个地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比例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情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内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的地区性差异不断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和规模不同,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参保比例、收支状况和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失业保险基金的地区性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地区性差异;影响因素;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 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状况 2
1.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2
2.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困难 2
(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状况 2
1.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模式 2
2.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 2
(三)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的原因 3
(四)失业保险基金地区性差异及研究方法 3
三、江苏省失业保险基金的地区差异 3
(一)地区差异和样本选取 3
(二) 研究方法 4
1.变异系数 4
2.泰尔指数 4
(三)典型地区失业保险基金历年收支状况 4
1.典型地区失业保险收支数据 4
2.地区性差异定量分析 5
(1)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的地区性差异 5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地区性差异 5
(四)江苏省各地区失业保险金支出状况 6
四、失业保险基金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7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7
(二)劳动力结构和规模 8
(三)江苏省各地区失业保险基金参保人数和参保比例 9
(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失业保险基金的相关分析 10
1.经济发展水平对失业保险基金保障水平的影响 11
2.劳动力产业结构对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影响 11
3.劳动力产业结构对失业保险领用人数比例的影响 11
(五)江苏省各地缴费费率和支出标准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五、结论 13
六、缩小失业保险基金地区差异的建议 13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14
(二)推行失业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 14
(三)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积极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 14
1.加大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和鼓励就业的支出比重 14
2.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 14
3.实施自主创业补贴和小额担保贴息 14
(四)扩大覆盖面,广开筹资渠道,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14
1.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应保尽保 14
2.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失业保险基金的地区性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引言
失业现象不仅在古代就一直存在,在现代仍然是一种普遍性的全球性的问题。失业状况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政权的稳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失业不断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参加失业保险人数高达16417万人,总收入达到1289亿,总支出532亿,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高达3686亿元。
目前失业保险基金仍然停留在市级统筹的层次上,本文拟以市为单位研究失业保险的地区性差异。江苏省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其失业保险基金规模很大。2013年末江苏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89.3万人,占全国8.46%,全年失业保险基金的总收入达到134.2亿元,占全国10.4%,总支出达到62.8亿,占全国11.8%,累计结余高达332.57,占全国9.0%[1]。江苏省不同地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参保比例、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规模以及统筹地区政策等诸多因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本文研究了江苏省内典型地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的差异,分析了参保比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与失业保险基金地区参保和支出情况的相关关系,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和支出政策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影响,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管理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状况
1.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失业保险基金强制实施对象仅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对于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单位及其职工,一些雇佣工人的城镇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农民和农民工,并没有将其强制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朱喆(2007)认为失业保险基金名义上包括了所有的城镇企事业单位,但是即便在国有企业内部,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等也被排除在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之外[2]。王世臣(2012)研究了山东省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发现山东省内大量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可以纳入失业保障范围,然而没有将其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覆盖范围,使得这部分劳动者不能享受公平的社会待遇[3]。此外,丁承杰(2008)认为未就业的大学生也属于失业人员,应该享受失业保障[4]。
2.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困难
不少参保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位和参保人员对失业保险政策认识不到位,给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带来很多困难。刘岚(2005)认为企业排斥交纳失业保险金的一个原因是:失业保险赔偿金直接进入失业人员手中,企业提供保金却得不到任何利益好处 [5]。倪文玲(2005)认为,由于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并不能发放足额的救济金,导致职工无力缴费,进而导致失业保险费无法足额收取[6]。
孙洁(2011)则认为:失业保险费与个人工资水平直接相关,对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用人单位,一方面失业率低,另一方面要支付相对较高的失业保险费,影响缴费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7]。刘昌阳(2003)研究了统一费率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福利水平的关系,发现统一费率制造成解雇率低的企业单向无偿补贴解雇率高的企业,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福利水平不利[8]。
赵珺(2012)认为失业保险政策虽然建立个人缴费账户,可对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但从未申领过失业保险金或从未失业过的这类人员没有任何形式的待遇享受和返还规定,因此这类人员不愿按照实际工资收入缴纳失业保险[9]。
(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状况
1.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模式
王延中(2002)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不合理。国际上一般采用现收现付模式,主要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的救济、就业补贴、职业介绍和培训,因而不需要大量资金节余,但是我们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却激增[10]。朱喆(2007)认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繁多,导致造成失业保险基金在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初衷发生偏差[2]。赵炜霞(2003年)认为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并不够全面,例如既没有包括女性失业者的生育补助,也没有对生活困难者的补助,应该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发挥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用来鼓励灵活就业的失业人员[11]。
2.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
《失业保险条例》中规定了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失业保险金应该介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之间,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失业保险金一方面会影响失业者行为和再就业的工资水平,导致失业时间延长[12-13],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的水平较低,仅能满足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求。失业保险金的个人缴费比例是与参保人员工资水平挂钩的,而在一部分地区失业保险金的领取金额则是当地规定的固定金额,与参保人员的工资水平是不相符的。因此,不同的劳动者缴纳相同比例的保金,却不能享受同等程度的待遇,影响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参保积极性[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