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茶产业不仅是信阳的传统产业,更是信阳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对信阳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作用。本文对信阳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信阳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信阳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
二、相关文献综述2
(一)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2
(二)国内外关于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3
(三)文献速评4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
四、信阳茶产业的起源与现状 5
五、信阳茶产业SWOT分析 7
六、信阳茶产业未来发展战略 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图1 技术路线示意图5
图2 20092015年信阳茶叶种植面积柱状图6
图3 20062015年信阳茶叶产量折线图6
图4 20052014年全国茶园面积柱状图12
图5 20052014年全国茶产量折线图12
信阳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引言
当今时代,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健康饮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与可可、咖啡并称为全球三大饮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五大茶叶出口国逐渐稳定下来,分别为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尼和肯尼亚。我们应高度关注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因为这会影响到我国茶农收入和市场需求。
茶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茶叶是作为祭品使用的。春秋后期时,人们开始食用茶叶。在西汉中期转为药用,后期转变为宫廷饮品。西晋以后,茶叶逐渐转变为遍及民间的普通饮料。由此可见,茶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如今,中国虽然依旧是全球产茶大国,但却不是全球茶产业强国。2009年中国茶园占全球茶园面积的48%,但茶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30%,茶叶出口额只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8%左右。相比之下,同为产茶大国的印度却用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全球20%的茶园生产了全球茶叶总产量的26%,中国的茶叶平均亩产比印度低45%,2008年其茶叶出口额是我国的1.3倍。与中国比较而言,印度茶产业可谓是虽小而强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信阳不仅是我国产茶名乡,还是河南茶叶的主要产区,也是江北最大的名优茶生产区,更是中国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信阳毛尖先是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一等奖和金质奖章,之后又于195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唐朝茶圣陆羽编写的《茶经》记载:“淮南以光州(现信阳地区)上”。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惊叹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作为信阳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影响着信阳96万茶农以及16万间接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
目前,信阳市已有1220多家茶场,600余家茶叶加工工厂,300余家具有相当规模的茶企,470多户百万资产的种茶大户,10家河南省龙头企业,34家信阳市龙头企业,6家中国茶业百强企业;以及2个全国驰名商标,9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8个信阳市知名商标,3个全国名牌农产品,6个省级名牌农产品。有9家茶企取得了有机茶认证,大部分茶企产品分别取得了ISO9001:2000、QS、HACCP质量体系认证和GAP、ISO14001认证。
根据当前茶产业所面对的海内外情势,摆在信阳茶叶企业面前的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并且挑战更加严酷。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发展大变化下,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信阳茶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如何精准把握并确定信阳茶产业的未来前进目标,如何评估信阳茶产业的优劣势以及产业竞争力,怎样确定符合信阳经济发展需求的茶产业规划,以此达成信阳茶产业的跳跃式可持续发展,已变成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迫切而重要的难题,也是政府部门、企业、茶产品研发人员、茶农等需要直面、亟待思索和必须回应的难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理论派别,一类是传统贸易理论,一类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察赋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亚当斯密最先建立了绝对优势理论,大为李嘉图则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出了要素察赋理论。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理论,其理论基础都是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或者是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而言的比较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迈克尔波特一手建立。他认为,有四个要素可以影响某一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这些要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联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策略、竞争对手的反应。
在我国,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从而建立起具体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金培构建了产业竞争力的因果关系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行业竞争力可从原因和结果两个角度来切入,从原因方面来说,竞争力的研究对象都是那种有利于抢占市场,并可以因此取得更多利润的因素;从结果方面来说,则表现为一国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
黄祖辉(2002)将产业竞争力的评判切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潜在变动趋势竞争力评价、静态竞争力的评价以及竞争力的影响因子对其变化的贡献分析评价。并在这三个层面上建立了竞争力实证研究体系。该体系将动态、静态分析均纳入其中。裴长洪(2004)把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指标,评估产业竞争力结果;一类是分析性指标,解析产业竞争力产生的原由。王连芬(2007)建立的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由生产、技术、资本、组织、市场、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组成,并找到了适宜的指标选取方式。
(二)国内外关于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1.国外有关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在价值链分析的视角下,国外许多学者对茶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茶叶产业的生产环节冗长脆弱,此种现状未能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绝大多数分散的价值链条不仅难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更会增加社会成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