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城市丧偶老人的个案介入研究

摘 要本文以某城市丧偶老人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丧偶老人的现实困境与服务需求,以社会支持理论框架下的社会工作服务探寻解决城市丧偶老人困境的新路径,并综合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等综融性服务方法进行专业服务和系统反思,从而为丧偶老人的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二、社会支持理论介入城市丧偶老人的社会工作服务设计 4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4
(二)社会支持理论下丧偶老人的服务需求分析 5
(三)社会支持理论下丧偶老人的服务框架 5
三、社会工作个案研究过程 6
(一)个案背景 6
(二)个案困境与需求分析 7
(三)个案服务介入目标 9
(四)个案服务介入过程 9
(五)个案总结与评估 11
四、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丧偶老人个案服务的反思 12
(一)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丧偶老人个案服务的经验 12
(二)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丧偶老人个案服务的不足 14
(三)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丧偶老人个案服务的建议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访谈提纲) 17
致谢 18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传统家族环境下,联合家庭的居住模式可以为丧偶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及情感支持。而伴随着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核心家庭结构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模式。人口与家庭的流动性不断增加,父母与成年子女异地居住的情况不断增加,使得老人在晚年丧偶后生活照顾、健康保障、情感支持都需面对重新的选择与适应。一些丧偶老年人调适不良则极易出现不良精神状态表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以某城市丧偶老人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城市丧偶老人的现实困境与服务需求,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服务框架,以社会工作的综融性工作方法为服务内容,形成对城市丧偶老年人专业服务的探索与反思,从而为丧偶老人的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健康保障、情感支持都需面对重新的选择与适应。一些丧偶老年人调适不良则极易出现不良精神状态表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以某城市丧偶老人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城市丧偶老人的现实困境与服务需求,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服务框架,以社会工作的综融性工作方法为服务内容,形成对城市丧偶老年人专业服务的探索与反思,从而为丧偶老人的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在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下,城市老人丧偶后的适应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首先,对城市丧偶老人的生活困境进行文献综述和个案探寻,论述如何让丧偶老人走出丧偶困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是本文的根本目的。其次,运用社会工作的社会支持理论作为解决城市丧偶老人问题的新视角,并形成以社会工作综融性服务方法为内容的专业服务策略,这一应用在解决丧偶老人问题中是彰显社会工作这一学科魅力的重要体现。最后,本文直接目的是以一位城市丧偶老年人作为独立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丧偶老人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的体现,提供专业服务参考与建议。个案具有典型性,尽管它无法展现出丧偶老年人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其仍具代表性。
2.理论意义
首先,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介入城市丧偶老人问题,有利于社会工作理论与本土化实践的结合,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丧偶老人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次研究主要是秉承社会工作价值观,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运用社工的技巧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一个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相结合的过程。其次,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支持理论对城市丧偶老人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中,以介入农村丧偶老人问题的文献居多,而以社会支持视角介入城市丧偶老人问题的研究资料较少,因此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丧偶老人问题相结合,探索了社会支持理论介入城市丧偶老人生活适应问题的服务模式,对于完善丧偶老人群体服务的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3.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选取某城市丧偶老人的个体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希望能通过社会支持理论的介入帮助改善该个体现状,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及家庭结构,协助其处理因丧偶引发的各种精神压力,最后达到增强丧偶老人重新开始正常生活能力的目的。对于帮助丧偶老人缓解精神压力并安度晚年,保障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基本生活权力,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将服务对象作为典型的个案研究,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改善丧偶后的生活困境,积极适应社会生活。其在实务角度可以为今后城市丧偶老人研究问题在实践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三)文献综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丧偶老年人口47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89%。老年女性丧偶的概率明显大于男性,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增加,丧偶率的差距也明显扩大。丧偶率的差别从10%以内,提高到35%以上。以1990、2000、2010年全国普查数据及2005年1%原始抽样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宏观随机模型以及生命表方法,预测得到2010-2050年我国丧偶老年人口的总量和结构。预测结果表明,2010-2050年我国丧偶老年人口的总量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50年达到11840万人,是2010年的2.5倍,突显了未来我国丧偶老年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丁玉于2013年在《城市化背景下丧偶老人需求于支持的比较分析——基于对安徽合肥、淮南两市的调查》中提到:“丧偶老人具有健康、维持基本生活、社会交往、尊重、价值实现的需求”。其认为相对有配偶老人的群体,丧偶老人在年龄、性别、教育、职业上来看都属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生活方式相对比较校级,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受经济问题的困扰也相对多一些。大多数的丧偶老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安全得不到保障,心理压力、孤独感等负面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和生活。
Manzoli L 于 2007 年在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A Systern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一文中调查发现近期丧偶的人与经历长时间丧偶期的人相比具有更高的疾病与死亡风险,而这种风险的增高主要集中 在早期。Miriam S. Moss 和 Sidney Z. Moss 于 2014 年在Wido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5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