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公共表达研究(附件)
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托物质或精神媒介,从不间断地衍生和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彩的文化背景。细数全国各地的优秀历史文化,不难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存在于真空的理想世界,并不是理论性的泛泛而谈,而是存在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某种物质或形态为载体流传至今。回顾历年来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规划中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受冷落甚至消亡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但现阶段,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正在积极开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了减少在城市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中对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造成的严重破坏,保存民俗文化优秀的传承方式,本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在充分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存在的遗失严重、保护意识浅薄、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前提下,全面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持续发展与传承、完善立法和经济体系、提高民众意识、完善传承方式等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宜兴地区优秀民俗文化得到全面的传承和发扬。关键词 宜兴,民俗文化,表达方式,问题,出现原因,解决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现状分析1
2.1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的意义所在2
2.2宜兴民俗文化现有的表达方式3
2.3宜兴民众对于民俗文化表达方式的认知程度4
2.4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6
3 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8
3.1宜兴民俗文化传承者缺乏8
3.2宜兴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匮乏8
3.3限制民俗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经济原因9
4 完善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的策略研究10
4.1开展对宜兴民俗文化物质层面的保护 11
4.2提出发扬宜兴民俗文化精神的策略 11
4.3改进和推广宜兴特色民俗活动 12
4.4为宜兴民俗文化的发扬创造良好条件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附录A 关于江苏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方式的调查问卷 17
1 引言
在现代文化资源创造经济优势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化被当地作为上报文化遗产的工具,全新的文化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之后,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宣传当地文化特色,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市民社会中,地方传统文化并非构建于相同的模式,它们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对宜兴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众生活和地方特色展开调查研究,特别关注了宜兴地区的特色活动和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特产。在了解宜兴地区民俗风俗表达现状的前提下,发现当地民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分析其原因,最终依据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切合的解决对策。
公共表达这一定义在近代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没有相对官方的说法。在本文当中笔者认为,民俗文化的公共表达方式即为能够宣传或弘扬某一文化精神或道德理念的、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的载体。公共表达方式可以是承载某种精神或理念的活动、特产甚至是神话故事,其主要目的是告诫世人,铭记历史,避免咱们先辈的优秀文化精神明珠蒙尘。宜兴地区民俗文化公共表达主要是通过活动、历史遗址和地方特产三种方式,地方特色活动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有中月节、素食节、和陶瓷节;而具有地方历史价值的遗址则有很多了,如骆驼墩、善卷洞等,都极具代表性;地方特产更是信手拈来,紫砂壶、小酥糖、乌饭等都深受人们喜爱。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使它们走向了国际大都市,在世界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风姿。
为深入了解宜兴地区民众对于宜兴传统民俗文化的看法,研究宜兴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表达方式,本文通过查找文献和访谈调查了解宜兴地区现有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如素食节、陶瓷节等,还有一些能够体现宜兴民俗风俗和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如乌饭、紫砂壶、骆驼墩和善卷洞等。通过对宜兴地区青少年、中年及老年这三
个年龄阶层的群众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304份,有效问卷300分。其中,男女群众比例为2:3,并且中老年群体占问卷的较大比例。
2 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现状分析
江苏宜兴,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时被称为义兴,后来改为宜兴。宜兴最为出名的四大特色是陶瓷、溶洞还有茶和竹,自古以来便是风水秀丽,近年更发展成了旅游胜地,包含了多处风景区、名人馆和历史遗址。宜兴地区还是著名的教授之乡,也正是宜兴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才孕育出了如此多的历史名人。宜兴民俗文化属吴越文化,具有较为优良的传承方式和历史意义。
2.1 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的意义所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传承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有着完整的礼仪文化和高尚的品德素养。民族传统美德通过传统民俗文化这一媒介,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很多国外的学者都在研究和学习中华精神。可见,传统民俗文化不仅有娱乐大众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在调查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其对于民俗文化价值观的判断差距也很大,由图1可见,现代社会中一些年龄较大的群众反而更珍视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而作为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继承人的青少年群体反而对其不屑一顾。
图1
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人们对于一些文化精髓和优秀品德的学习和理解明显不足,社会风尚也不如以前那般淳朴。目前最为直接的结果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屡禁不止,群众的凝聚力大幅下降,社会越来越冷漠、自私。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在某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能够和睦相处,就是依托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这些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仍然可以被居民所认可,最终形成居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社会常态。事实证明优秀的文化精神可以约束人们的失德行为,引导社会发展走向健康、全面的轨道。
当然,民俗文化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封建和迷信的部分,我们要仔细的分辨,抛弃其中负面的内容,学习正面的精神内涵。人民群众有着前卫的自主意识可以选择性的保留优秀的文化内涵,并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由此,在现今社会中,在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发扬民俗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了解其本质与内涵,最为精髓的是保持一颗本真的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可能直接拥有全新的模样,但我相信,在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磨合之后,必然更加光彩动人。
目 录
1 引言 1
2 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现状分析1
2.1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的意义所在2
2.2宜兴民俗文化现有的表达方式3
2.3宜兴民众对于民俗文化表达方式的认知程度4
2.4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6
3 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8
3.1宜兴民俗文化传承者缺乏8
3.2宜兴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匮乏8
3.3限制民俗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经济原因9
4 完善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的策略研究10
4.1开展对宜兴民俗文化物质层面的保护 11
4.2提出发扬宜兴民俗文化精神的策略 11
4.3改进和推广宜兴特色民俗活动 12
4.4为宜兴民俗文化的发扬创造良好条件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附录A 关于江苏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方式的调查问卷 17
1 引言
在现代文化资源创造经济优势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化被当地作为上报文化遗产的工具,全新的文化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之后,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宣传当地文化特色,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市民社会中,地方传统文化并非构建于相同的模式,它们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对宜兴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众生活和地方特色展开调查研究,特别关注了宜兴地区的特色活动和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特产。在了解宜兴地区民俗风俗表达现状的前提下,发现当地民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分析其原因,最终依据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切合的解决对策。
公共表达这一定义在近代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没有相对官方的说法。在本文当中笔者认为,民俗文化的公共表达方式即为能够宣传或弘扬某一文化精神或道德理念的、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的载体。公共表达方式可以是承载某种精神或理念的活动、特产甚至是神话故事,其主要目的是告诫世人,铭记历史,避免咱们先辈的优秀文化精神明珠蒙尘。宜兴地区民俗文化公共表达主要是通过活动、历史遗址和地方特产三种方式,地方特色活动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有中月节、素食节、和陶瓷节;而具有地方历史价值的遗址则有很多了,如骆驼墩、善卷洞等,都极具代表性;地方特产更是信手拈来,紫砂壶、小酥糖、乌饭等都深受人们喜爱。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使它们走向了国际大都市,在世界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风姿。
为深入了解宜兴地区民众对于宜兴传统民俗文化的看法,研究宜兴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表达方式,本文通过查找文献和访谈调查了解宜兴地区现有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如素食节、陶瓷节等,还有一些能够体现宜兴民俗风俗和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如乌饭、紫砂壶、骆驼墩和善卷洞等。通过对宜兴地区青少年、中年及老年这三
个年龄阶层的群众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304份,有效问卷300分。其中,男女群众比例为2:3,并且中老年群体占问卷的较大比例。
2 宜兴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现状分析
江苏宜兴,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时被称为义兴,后来改为宜兴。宜兴最为出名的四大特色是陶瓷、溶洞还有茶和竹,自古以来便是风水秀丽,近年更发展成了旅游胜地,包含了多处风景区、名人馆和历史遗址。宜兴地区还是著名的教授之乡,也正是宜兴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才孕育出了如此多的历史名人。宜兴民俗文化属吴越文化,具有较为优良的传承方式和历史意义。
2.1 民俗文化公共表达的意义所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传承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有着完整的礼仪文化和高尚的品德素养。民族传统美德通过传统民俗文化这一媒介,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很多国外的学者都在研究和学习中华精神。可见,传统民俗文化不仅有娱乐大众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在调查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其对于民俗文化价值观的判断差距也很大,由图1可见,现代社会中一些年龄较大的群众反而更珍视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而作为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继承人的青少年群体反而对其不屑一顾。
图1
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人们对于一些文化精髓和优秀品德的学习和理解明显不足,社会风尚也不如以前那般淳朴。目前最为直接的结果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屡禁不止,群众的凝聚力大幅下降,社会越来越冷漠、自私。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在某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能够和睦相处,就是依托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这些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仍然可以被居民所认可,最终形成居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社会常态。事实证明优秀的文化精神可以约束人们的失德行为,引导社会发展走向健康、全面的轨道。
当然,民俗文化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封建和迷信的部分,我们要仔细的分辨,抛弃其中负面的内容,学习正面的精神内涵。人民群众有着前卫的自主意识可以选择性的保留优秀的文化内涵,并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由此,在现今社会中,在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发扬民俗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了解其本质与内涵,最为精髓的是保持一颗本真的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可能直接拥有全新的模样,但我相信,在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磨合之后,必然更加光彩动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