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微信的传播内容1
2.1 传播社会信息2
2.2 传播文化信息3
2.3 传播个性化的生活信息4
3 微信的传播特点5
3.1 移动终端的灵活性5
3.2 低廉的沟通成本6
3.3 人性化的用户体验6
4 微信传播的弊端7
4.1 传播主体的不明确性8
4.2 传播信息源的不确定性8
4.3 传播内容的冗余性8
4.4 舆论引导欠缺有效性 9
5 如何改进微信传播的弊端10
5.1 软件升级,技术改良10
5.2 建立健全制度加以约束规范10
5.3 加强教育,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微信观11
结论13
致谢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通讯工具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当微博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微信就已横空出世了。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飙升。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2012年9月,突破2亿;2013年1月,突破3亿;2013年10月,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目前,微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新时代。[]微信在短时间内爆红,不仅引来个人用户的大量注册和使用,企业用户也纷纷向微信投去橄榄枝,涉足微信、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行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行业潜力发展巨大。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自媒体,其最早推出是为打造一款新型的人际交流工具。但是经过不断发展,各种服务、功能随之增加,如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公共账号、微信支付、微信游戏等。其传播属性变得更加多元化,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在微信中都有所体现。[2]
本文之所以选取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微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微信作为新生事物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契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下社交方式和社交习惯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微信作为新技术环境下催生的新媒介,无论是从现实生活还是从学术理论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3]现国内学术专家大部分着重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微信的传播特点,相对于微信传播内容以及如何改进微信的传播弊端这两方面涉足不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微信的传播内容,并对其传播弊端提出一些客观的解决方案。
2 微信的传播内容
微信传播的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的角度,微信传播的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其兼有大众传播特性与人际传播的特性,涵盖从商业信息到公益信息,从公共信息到私人信息等几乎所有的社会信息。从微观的角度,微信传播的内容几乎包含了个体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信息,其传播内容仅受制于传播主体对信息的选择。[4]
2.1 传播社会信息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社会信息始终是人们专注的热点。对于拥有超高人气的微信平台来说,自然要紧抓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准确地向人们传播社会信息。
2.1.1 硬新闻
硬新闻基本上就是事关国计的重大消息 ,即刊登在报纸头版或网页最上端的一类新闻,也是新闻广播节目刚开始时播送的消息。微信借助腾讯新闻等公众平台每天及时向用户推送当天或是近几天最新的重大新闻,如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 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也是人们关注度最高的新闻。如近期推送的河北遇干旱最大水库几近干涸、烟草消费税时隔六年再次上调,香烟零售价预计涨10%。这些新闻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它属于非常有价值的传播内容,一般人们在看到此类消息的时候会把它发送或分享给好友,来实现信息共享,以此类推,它的传播速度就急剧加快。
2.1.2 软新闻
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微信对于此类新闻的传播,一方面同样是借助腾讯新闻等一些公众平台,一方面通过用户朋友圈之间的链接分享。例如邓小平动漫形象首次亮相银幕,获长女邓林认可,自从去年习大大的卡通动漫形象出现后,越来越多政治名人的动漫形象照片相继在荧屏亮相,此类生动可爱的照片并没有让人们觉得损坏了伟人的形象,反倒为他们增添了一些亲近感,似乎拉近了寻常百姓和名人大咖之间的距离。
2.1.3 商业信息
较之新闻来说,人们对商业信息的关注度稍低一些。因为部分人由于工作生活的性质与水平的差异,对商业信息的感知度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别。例如像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人来说他们暂时不会去关注有关汽车以及汽油方面的商业信息,因为他们短期没有能力去购置汽车;而对于近两年有买房结婚打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对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商业信息关注度较高。
微信对于商业信息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各类订阅号上,用户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商业信息,此类订阅全部免费,所以用户不用担心资费问题,只需耗费少量的流量就能时刻关注商业行情的准确变化。
2.1.4 公益信息
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跻身到公益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别人所需。因此微信也随之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公益信息的公众号,如:腾讯公益、公益红包、公益时报、公益慈善论坛等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公益类型以及公益地点来关注相应的公众号,及时了解公益信息并参与其中。
今年春节期间一对清洁工老夫妻的照片在微信上热传,如果单是这样一张照片的话,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是照片底下配了这样一行字“请大家少放点鞭炮,让我和老伴早点回家过年吧!”就是这样简短而又十分诚恳的一句话打动了亿万网民,大家在微信上相互发送、转载,希望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这个消息,以身作则,少放鞭炮,既成全了所有清洁工能早点回家过年的心愿,又净化了空气降低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1 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1 引言1
2 微信的传播内容1
2.1 传播社会信息2
2.2 传播文化信息3
2.3 传播个性化的生活信息4
3 微信的传播特点5
3.1 移动终端的灵活性5
3.2 低廉的沟通成本6
3.3 人性化的用户体验6
4 微信传播的弊端7
4.1 传播主体的不明确性8
4.2 传播信息源的不确定性8
4.3 传播内容的冗余性8
4.4 舆论引导欠缺有效性 9
5 如何改进微信传播的弊端10
5.1 软件升级,技术改良10
5.2 建立健全制度加以约束规范10
5.3 加强教育,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微信观11
结论13
致谢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通讯工具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当微博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微信就已横空出世了。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飙升。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2012年9月,突破2亿;2013年1月,突破3亿;2013年10月,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目前,微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新时代。[]微信在短时间内爆红,不仅引来个人用户的大量注册和使用,企业用户也纷纷向微信投去橄榄枝,涉足微信、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行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行业潜力发展巨大。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自媒体,其最早推出是为打造一款新型的人际交流工具。但是经过不断发展,各种服务、功能随之增加,如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公共账号、微信支付、微信游戏等。其传播属性变得更加多元化,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在微信中都有所体现。[2]
本文之所以选取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微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微信作为新生事物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契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下社交方式和社交习惯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微信作为新技术环境下催生的新媒介,无论是从现实生活还是从学术理论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3]现国内学术专家大部分着重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微信的传播特点,相对于微信传播内容以及如何改进微信的传播弊端这两方面涉足不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微信的传播内容,并对其传播弊端提出一些客观的解决方案。
2 微信的传播内容
微信传播的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的角度,微信传播的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其兼有大众传播特性与人际传播的特性,涵盖从商业信息到公益信息,从公共信息到私人信息等几乎所有的社会信息。从微观的角度,微信传播的内容几乎包含了个体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信息,其传播内容仅受制于传播主体对信息的选择。[4]
2.1 传播社会信息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社会信息始终是人们专注的热点。对于拥有超高人气的微信平台来说,自然要紧抓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准确地向人们传播社会信息。
2.1.1 硬新闻
硬新闻
2.1.2 软新闻
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微信对于此类新闻的传播,一方面同样是借助腾讯新闻等一些公众平台,一方面通过用户朋友圈之间的链接分享。例如邓小平动漫形象首次亮相银幕,获长女邓林认可,自从去年习大大的卡通动漫形象出现后,越来越多政治名人的动漫形象照片相继在荧屏亮相,此类生动可爱的照片并没有让人们觉得损坏了伟人的形象,反倒为他们增添了一些亲近感,似乎拉近了寻常百姓和名人大咖之间的距离。
2.1.3 商业信息
较之新闻来说,人们对商业信息的关注度稍低一些。因为部分人由于工作生活的性质与水平的差异,对商业信息的感知度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别。例如像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人来说他们暂时不会去关注有关汽车以及汽油方面的商业信息,因为他们短期没有能力去购置汽车;而对于近两年有买房结婚打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对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商业信息关注度较高。
微信对于商业信息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各类订阅号上,用户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商业信息,此类订阅全部免费,所以用户不用担心资费问题,只需耗费少量的流量就能时刻关注商业行情的准确变化。
2.1.4 公益信息
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跻身到公益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别人所需。因此微信也随之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公益信息的公众号,如:腾讯公益、公益红包、公益时报、公益慈善论坛等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公益类型以及公益地点来关注相应的公众号,及时了解公益信息并参与其中。
今年春节期间一对清洁工老夫妻的照片在微信上热传,如果单是这样一张照片的话,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是照片底下配了这样一行字“请大家少放点鞭炮,让我和老伴早点回家过年吧!”就是这样简短而又十分诚恳的一句话打动了亿万网民,大家在微信上相互发送、转载,希望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这个消息,以身作则,少放鞭炮,既成全了所有清洁工能早点回家过年的心愿,又净化了空气降低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1 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