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
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20200415193344]
摘 要
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对毕业生本人以及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与社会相互作用,只有毕业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社会才会选择他,从而才能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也愈加突出。
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的,结合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理论,定义了社会适应性的概念,总结了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并指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四个评价维度,职业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以及心理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存在的问题,从高校、企业、毕业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一些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公共事业管理
目 录
1.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1.1.1问题的提出 1
1.1.2研究的意义 1
1.2相关研究现状 1
1.3研究方法与框架 3
1.3.1研究方法 3
1.3.2研究框架 3
2.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5
2.1社会适应性概念 5
2.2社会适应性的主要观点 5
2.2.1心理学观点 6
2.2.2跨文化研究 6
2.3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6
2.3.1外部因素 6
2.3.2内部因素 7
3.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评价维度 9
3.1工作适应性 9
3.1.1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9
3.1.2工作的稳定性 9
3.1.3工作能力的满足度 9
3.2生活适应性 10
3.2.1经济独立程度 10
3.2.2业余生活丰富程度 10
3.3人际适应性 11
3.3.1社会交往主动性 11
3.3.2社会交往面宽广程度 11
3.4心理适应 12
3.4.1对待困难的积极程度 12
3.4.2处理困难的途径多样性 12
4.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13
4.1调查问卷的设计 13
4.1.1 问卷内容 13
4.1.2设计原则 13
4.2调查方法 14
4.3调查对象 14
4.4调查结果与分析 14
4.4.1 社会适应性的总体评价 14
4.4.2 社会适应性的分维度评价 15
5. 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21
5.1就高校而言,要不断提高综合教育实力 21
5.1.2调整专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21
5.1.2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 21
5.2.3提高教学质量,为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运用打下基础 21
5.2就企业而言,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22
5.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22
5.2.2营造宽松氛围、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22
5.3.3建立高效的多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 22
5.3就毕业生自身而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3
5.3.1正确认识自我,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工作适应性 23
5.3.2树立合理消费观,丰富业余生活,从而提高生活适应性 23
5.3.3积极主动交往,拓宽交际圈,从而提高人际适应性 24
5.3.4积极应对挫折,及时宣泄情绪,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 24
结语 25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致谢 29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从1999年国家实行大学生扩招政策以来,全国每年高考录取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大幅增加,就业压力愈来愈强。据资料分析,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竞争也随之加剧,当然也就有许多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当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各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如果未能及时做好压力释放与调节,他们极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影响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杰出青年代表,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1.1.2研究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对毕业生本人以及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与社会相互作用,只有毕业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社会才会选择他,从而才能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分析研究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毕业生,可以使他们了解自身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为其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作用;对于在校学生,可以为其在校制定学习目标的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于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启发作用。
1.2相关研究现状
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测量,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调查,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表明,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生活环境。对学生群体的研究,包括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研究,大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还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很少有研究毕业生这样群体的。对移民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就是通过搬迁前后情况的对比,只侧重研究生活、经济、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研究面不是很广。对移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描述性分析,分析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但是未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对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在这里列举六篇相关研究方法。
表1:
作者 研究方法
王学臣、牛庆忠(2001)[1] 运用自编调查问卷,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
唐玲(2003)[2] 运用“适应”理论,探讨适应主体、适应对象和适应途径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潘友梅、 徐贵权(2006)[3] 相关理论文献研究
赵发旗、李 露、程俊俏(2009)[4] 问卷抽样调查及访谈,对相关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T 检验以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等
涂晓飞、冯帅等(2011)[5] 以浙江海洋学院为案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
韩文彬(2013)[6] 社会实际调查并采用社会适应评价量表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存在以下欠缺之处:首先,研究方法,缺乏规范统一,计量指标体系和研究工具的使用呈现差别性、多样性。研究者大多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和相关评价指标,对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因此研究结论也各执己见。其次,从内容上看,研究是单方面的,缺乏整体性,综合性。根据文献检索的情况,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适应性,它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
1.3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和分析与社会适应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社会适应性的概念,总结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指出社会适应性的维度以及具体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在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中的问题以及原因,由此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现实生活、工作状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毕业3年之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为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提供了数据支持。
1.3.2研究框架
基于整合社会适应性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然后根据相关维度确定具体的评价衡量适应性的指标。将指标具体化成问题,最终设计成调查问卷。最后针对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的毕业生适应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摘 要
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对毕业生本人以及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与社会相互作用,只有毕业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社会才会选择他,从而才能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也愈加突出。
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的,结合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理论,定义了社会适应性的概念,总结了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并指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四个评价维度,职业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以及心理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存在的问题,从高校、企业、毕业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一些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公共事业管理
目 录
1.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1.1.1问题的提出 1
1.1.2研究的意义 1
1.2相关研究现状 1
1.3研究方法与框架 3
1.3.1研究方法 3
1.3.2研究框架 3
2.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5
2.1社会适应性概念 5
2.2社会适应性的主要观点 5
2.2.1心理学观点 6
2.2.2跨文化研究 6
2.3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6
2.3.1外部因素 6
2.3.2内部因素 7
3.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评价维度 9
3.1工作适应性 9
3.1.1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9
3.1.2工作的稳定性 9
3.1.3工作能力的满足度 9
3.2生活适应性 10
3.2.1经济独立程度 10
3.2.2业余生活丰富程度 10
3.3人际适应性 11
3.3.1社会交往主动性 11
3.3.2社会交往面宽广程度 11
3.4心理适应 12
3.4.1对待困难的积极程度 12
3.4.2处理困难的途径多样性 12
4.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13
4.1调查问卷的设计 13
4.1.1 问卷内容 13
4.1.2设计原则 13
4.2调查方法 14
4.3调查对象 14
4.4调查结果与分析 14
4.4.1 社会适应性的总体评价 14
4.4.2 社会适应性的分维度评价 15
5. 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21
5.1就高校而言,要不断提高综合教育实力 21
5.1.2调整专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21
5.1.2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 21
5.2.3提高教学质量,为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运用打下基础 21
5.2就企业而言,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22
5.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22
5.2.2营造宽松氛围、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22
5.3.3建立高效的多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 22
5.3就毕业生自身而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3
5.3.1正确认识自我,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工作适应性 23
5.3.2树立合理消费观,丰富业余生活,从而提高生活适应性 23
5.3.3积极主动交往,拓宽交际圈,从而提高人际适应性 24
5.3.4积极应对挫折,及时宣泄情绪,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 24
结语 25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致谢 29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从1999年国家实行大学生扩招政策以来,全国每年高考录取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大幅增加,就业压力愈来愈强。据资料分析,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竞争也随之加剧,当然也就有许多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当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各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如果未能及时做好压力释放与调节,他们极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影响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杰出青年代表,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1.1.2研究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对毕业生本人以及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与社会相互作用,只有毕业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社会才会选择他,从而才能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分析研究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毕业生,可以使他们了解自身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为其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作用;对于在校学生,可以为其在校制定学习目标的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于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启发作用。
1.2相关研究现状
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测量,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调查,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表明,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生活环境。对学生群体的研究,包括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研究,大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还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很少有研究毕业生这样群体的。对移民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就是通过搬迁前后情况的对比,只侧重研究生活、经济、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研究面不是很广。对移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描述性分析,分析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但是未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对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在这里列举六篇相关研究方法。
表1:
作者 研究方法
王学臣、牛庆忠(2001)[1] 运用自编调查问卷,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
唐玲(2003)[2] 运用“适应”理论,探讨适应主体、适应对象和适应途径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潘友梅、 徐贵权(2006)[3] 相关理论文献研究
赵发旗、李 露、程俊俏(2009)[4] 问卷抽样调查及访谈,对相关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T 检验以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等
涂晓飞、冯帅等(2011)[5] 以浙江海洋学院为案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
韩文彬(2013)[6] 社会实际调查并采用社会适应评价量表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存在以下欠缺之处:首先,研究方法,缺乏规范统一,计量指标体系和研究工具的使用呈现差别性、多样性。研究者大多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和相关评价指标,对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因此研究结论也各执己见。其次,从内容上看,研究是单方面的,缺乏整体性,综合性。根据文献检索的情况,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适应性,它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
1.3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和分析与社会适应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社会适应性的概念,总结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指出社会适应性的维度以及具体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在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中的问题以及原因,由此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现实生活、工作状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毕业3年之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为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提供了数据支持。
1.3.2研究框架
基于整合社会适应性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然后根据相关维度确定具体的评价衡量适应性的指标。将指标具体化成问题,最终设计成调查问卷。最后针对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的毕业生适应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