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20200501124929]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工人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影响因素,新生代群体与一代农民工在维权方式上的不同及造成不同的原因三个方面来具体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在单位有无工会、自身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城市中新媒体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都对新生代群体的行为选择有一定影响,同时教育水平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选择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描述性分析;维权方式;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述评 3
(一)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概述 3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概述 3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4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 4
(一)数据来源及调查基本情况 4
(二)调查结果分析 5
1.文化程度 6
2.所在单位有无工会 6
3.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7
(三)与第一代农民工处理纠纷的意愿方式比较 7
四、结论与对策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城市务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5863万人。在不断向城市中流入的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通常我们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的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批新生代群体在外出农民工群体中约占60%,大约1亿人左右,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与上一代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以后经历了上学,上学后进城打工这样一个阶段,相对来说,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并不熟悉,所以正在由原先的亦工亦农向现在的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谋求生存向融入城市、追求平等转变[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水平更高,重视社会保障;职业期望值更高,维权意识更强;渴望融入城市,更加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
他们渴望进入社会、融入城市,城市也需要他们,但是显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的准备。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社会保障,没有社会保险,尤其是在因工受伤、因伤致残等甚至更严重的事故中很难获得保障,有些企业雇主恶意克扣、拖欠和拒付农民工工资。各地农民工维权冲突事件不断,更有流血牺牲生命等现象产生,并且呈现日益增长,愈演愈烈的趋势。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会选择何种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是哪些因素影响其行为选择?与一代农民工维权方式又有何区别?这些,正是本文所具体研究的。
本文的研究源自于针对新旧农民工群体的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问题的理性反思以及对该群体维权方式的强烈关注,从而以南京市为主,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周边城市展开,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与一代农民工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所意愿的处理方式,分析了解该新生代群体维权意识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城市立足,减少劳动争议与纠纷,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为我国其他城市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述评
正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一代农民工之间存在众多不同之处,才会导致其呈现出工作耐受力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及劳动争议多等现象。为了跳出农门、进入城市,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维护着自己的权利。即使农民工群体在尽全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仍然有不少权益保障问题出现,使其融入城市的意愿无法更好的实现。
(一)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概述
各学者通过对农民工权益现状、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的不同视角进行划分,概括来说,具体将农民工权益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劳动权益的侵害。比如说农民工在职业岗位方面,大部分面临的都是环境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等的岗位。其次,社会保障缺失。尤其是在社会保险方面,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险,更有企业雇主甚至不给雇员办理。第三,子女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民工子女都跟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却因为户口等的限制,加上农民工子弟学校缺乏等原因,导致子女无法继续学业。第四,社会认同感较低。在城市生活及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工都不会被社会认同,在与城市其他居民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常常收到歧视(王春光,2003;江立华,2004;罗忆源,2006)。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概述
无论是一代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是作为一个拥有相近乡土背景和相近城市地位的群体而存在,并非是一个同质的群体(蔡禾,2009)[3],从而决定了他们在面临利益受损状况时所选择的不同行为方式。
从另一主体来说,甘培强(2012)认为包括政府、社会和企业在内的整个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生代与一代之间的不同特性与利益诉求[4],处理问题的上仍然采用对待一代的手段方法,进而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认可的合法和公平观念相违背,触犯了新生代群体的容忍底线。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划分依据。吴毅(2007)通过“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将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表达划分为“依法抗争”与“以法抗争”[5];根据采取维权行为的主体不同,徐贲彪(2012)将维权方式分为极端个体维权行为、日常形式的反抗及机体维权行为[6];邬金刚(2011)按照农民工群体维权的过程总结出“制度维权”与“非制度维权”两种方式[7]等。
面对一代向新生代农民工过渡这一时期,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方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詹姆斯斯科特总结出了东亚国家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的特点,他将农民工群体视为在城市生活的农民,认为东南亚农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采取的是一种无组织的、间接的运用日常形式对抗权威的政治行动(Jams CScott,2002)。汤森和沃马克(2004)将我国的利益表达分为非组织的表达、有组织的表达和官僚表达。通过汤森斯和沃马克研究,他们认为在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弱势群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同时制约精英群体的作用,从而使得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得到有效的维护。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综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新生代群体与一代农民工的不同特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现状,农民工群体维权方式的不同划分方法及权益表达方式的变化等角度,对农民工的维权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的提出,新生代群体的不断增长,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分析越来越多,但是关于新生代维权方式的其他方面的相关探讨却略有缺乏,首先,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劳动纠纷的种类及发生频率等相关研究较为短缺;其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方式多为理论分析,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调查样本;第三,缺少发生劳动争议时新生代群体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以及这些维权方式与一代农民工的不同之处的研究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南京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劳动纠纷的现状和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群体面对纠纷时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基于新旧两群体的不同特点分析,借鉴国内外经验,对面临我国不断加快地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建设现状,如何更准确的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维权心理,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工人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影响因素,新生代群体与一代农民工在维权方式上的不同及造成不同的原因三个方面来具体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在单位有无工会、自身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城市中新媒体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都对新生代群体的行为选择有一定影响,同时教育水平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选择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描述性分析;维权方式;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述评 3
(一)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概述 3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概述 3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4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 4
(一)数据来源及调查基本情况 4
(二)调查结果分析 5
1.文化程度 6
2.所在单位有无工会 6
3.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7
(三)与第一代农民工处理纠纷的意愿方式比较 7
四、结论与对策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城市务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5863万人。在不断向城市中流入的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通常我们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的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批新生代群体在外出农民工群体中约占60%,大约1亿人左右,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与上一代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以后经历了上学,上学后进城打工这样一个阶段,相对来说,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并不熟悉,所以正在由原先的亦工亦农向现在的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谋求生存向融入城市、追求平等转变[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水平更高,重视社会保障;职业期望值更高,维权意识更强;渴望融入城市,更加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
他们渴望进入社会、融入城市,城市也需要他们,但是显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的准备。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社会保障,没有社会保险,尤其是在因工受伤、因伤致残等甚至更严重的事故中很难获得保障,有些企业雇主恶意克扣、拖欠和拒付农民工工资。各地农民工维权冲突事件不断,更有流血牺牲生命等现象产生,并且呈现日益增长,愈演愈烈的趋势。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会选择何种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是哪些因素影响其行为选择?与一代农民工维权方式又有何区别?这些,正是本文所具体研究的。
本文的研究源自于针对新旧农民工群体的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问题的理性反思以及对该群体维权方式的强烈关注,从而以南京市为主,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周边城市展开,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与一代农民工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所意愿的处理方式,分析了解该新生代群体维权意识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城市立足,减少劳动争议与纠纷,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为我国其他城市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述评
正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一代农民工之间存在众多不同之处,才会导致其呈现出工作耐受力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及劳动争议多等现象。为了跳出农门、进入城市,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维护着自己的权利。即使农民工群体在尽全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仍然有不少权益保障问题出现,使其融入城市的意愿无法更好的实现。
(一)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概述
各学者通过对农民工权益现状、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的不同视角进行划分,概括来说,具体将农民工权益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劳动权益的侵害。比如说农民工在职业岗位方面,大部分面临的都是环境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等的岗位。其次,社会保障缺失。尤其是在社会保险方面,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险,更有企业雇主甚至不给雇员办理。第三,子女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民工子女都跟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却因为户口等的限制,加上农民工子弟学校缺乏等原因,导致子女无法继续学业。第四,社会认同感较低。在城市生活及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工都不会被社会认同,在与城市其他居民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常常收到歧视(王春光,2003;江立华,2004;罗忆源,2006)。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概述
无论是一代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是作为一个拥有相近乡土背景和相近城市地位的群体而存在,并非是一个同质的群体(蔡禾,2009)[3],从而决定了他们在面临利益受损状况时所选择的不同行为方式。
从另一主体来说,甘培强(2012)认为包括政府、社会和企业在内的整个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生代与一代之间的不同特性与利益诉求[4],处理问题的上仍然采用对待一代的手段方法,进而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认可的合法和公平观念相违背,触犯了新生代群体的容忍底线。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划分依据。吴毅(2007)通过“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将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表达划分为“依法抗争”与“以法抗争”[5];根据采取维权行为的主体不同,徐贲彪(2012)将维权方式分为极端个体维权行为、日常形式的反抗及机体维权行为[6];邬金刚(2011)按照农民工群体维权的过程总结出“制度维权”与“非制度维权”两种方式[7]等。
面对一代向新生代农民工过渡这一时期,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方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詹姆斯斯科特总结出了东亚国家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的特点,他将农民工群体视为在城市生活的农民,认为东南亚农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采取的是一种无组织的、间接的运用日常形式对抗权威的政治行动(Jams CScott,2002)。汤森和沃马克(2004)将我国的利益表达分为非组织的表达、有组织的表达和官僚表达。通过汤森斯和沃马克研究,他们认为在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弱势群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同时制约精英群体的作用,从而使得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得到有效的维护。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综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新生代群体与一代农民工的不同特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现状,农民工群体维权方式的不同划分方法及权益表达方式的变化等角度,对农民工的维权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的提出,新生代群体的不断增长,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分析越来越多,但是关于新生代维权方式的其他方面的相关探讨却略有缺乏,首先,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劳动纠纷的种类及发生频率等相关研究较为短缺;其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方式多为理论分析,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调查样本;第三,缺少发生劳动争议时新生代群体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以及这些维权方式与一代农民工的不同之处的研究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南京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劳动纠纷的现状和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群体面对纠纷时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基于新旧两群体的不同特点分析,借鉴国内外经验,对面临我国不断加快地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建设现状,如何更准确的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维权心理,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