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小说的乡土叙事

70后”作家小说的乡土叙事[20200107193812]
“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是乡土小说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70后”乡土小说在叙事上有着与前几代作家不同的发展特色。首先,其在叙事题材的选择上既承续了传统的乡土叙事,也以独特的“成长”视角呈现出乡土少年的成长之痛等;其次,其在叙事美学上则呈现语言上的诗化特征和情感上的强烈的怀旧意识,而这种强烈的怀旧色彩则主要表现在作家们对往昔生活和乡村伦理道德的怀念,叙述感情的强烈感伤的态度,以及对比过去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70后”作家乡土小说叙事
目 录
1 引言1
2 “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2
2.1 “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 2
2.2成长经历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3
3“70后”作家乡土叙事的题材选择和价值取向4
3.1“70后”作家乡土叙事的题材选择5
3.2“70后”作家乡土叙事的价值取向6
4“70后”作家乡土叙事的美学特征6
4.1叙事语言的诗化特征7
4.2叙事情感的怀旧和感伤7
5“70后”作家在乡土叙事中的不足9
5.1过于强调日常叙事导致的琐碎化 10
5.2 缺乏具有较大思想建构的作家、作品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与前几代作家相比,“70后”作家在乡土叙事方面的作品数量虽然明显减少,但是却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一独特性主要表现在“70后”作家强烈的怀旧意识。而这种强烈的怀旧色彩主要表现在对往昔生活和乡村伦理道德的怀念,叙述感情的强烈感伤的态度,以及对比过去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因此“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无论是从其创作本身,还是对于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体系由旧社会向新社会转型,乡土社会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日益变得陌生,“70后”的乡土写作面临着考验。尽管如此,“70后”作家在乡土叙事中还是获得一定成功,乡土小说作品得到关注。比如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等乡土小说、徐则臣的“花街”系列、鲁敏的东坝系列等。 整体考察“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与前几代乡土作家相比,“70后”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上不过分追求宏大的意义建构,也不刻意迎合商业化的消费市场和读者需求,而是坚定地执着于自身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感受,自觉重构日常生活的诗学理想[1]。
“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叙事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是分析“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与其成长背景,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即“70后”作家乡土小说的叙事特色,通过分析大量“70后”作家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并与其它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本文站在乡土小说的发展角度上,揭示了“70后”作家在乡土创作上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了文献法和分析对比法。首先,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相关“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乡土小说特色等,其次阅读大量“70后”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具体分析“70后”作家乡土小说叙事特色。另外本文还运用了分析对比法,即将“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与前几代作家的乡土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70后”作家在叙事特色上与前几代作家的不同点。
2 “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2.1“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
“70后 ”字面上意思就是1970年1月1日到197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70后”是特指这个时代出生的知识分子。本文主要研究的是“70后”作家,较之前面的“60后”作家的传统保守,“70后”作家们则吸收了更多现代化的知识观念,写作方式也更加激进大胆。但较之“80后”的网络作家写作的市场化,“70后”作家则显得更加稳重老练。因此,“70后”作家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群体。一代作家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写作方式和态度,必然与这一代作家相近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联系[2]。
首先,从政治建设角度分析,“70后”作家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 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等政治措施还并没有十分完善,各类思潮涌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层民众都还处于一个尴尬、迷茫、犹豫、抉择的社会局势中[3]。这样的政治环境必然会给“70后”作家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值得探索和磨练的方面。因此“70后”作家们普遍都有一种深沉的思想,热爱思考,其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和现实生活的烙印。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都给读者一种心灵激扬之后的冷静的、深层的思考,作品中都充满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不浮躁,不故作姿态,不矫情。因此可以说,“70后 ”作家是一个不喧哗浮躁,成熟有思想的社会群体[4]。
其次,从经济文化角度分析,由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大变异,“70后”作家出生的时代,即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乡村世界,经历了复杂的经济结构变化和社会转型,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贫富差距,导致乡村的文化形态在总体上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乡村伦理也不再一直展现出稳固的温暖的社会面貌,这使那些从小离开乡村的“70后”作家们在回忆乡村生活时候开始感觉陌生。他们儿时记忆中所熟悉亲切的农村生产劳动方式、乡村伦理,社会风俗与现实世界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差距,他们无法沿着记忆的习惯性思维来想象和描写现实中的乡村生活。到了80年代后期,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渐渐地改变(或者说替代)乡村原有的土地拥有和生产劳作方式,随之产生的是乡村一步步摆脱贫困,与城市生活的差距一步步缩小,现代生活方式开始逐渐地影响和极大地改变乡村生活方式[5]。特别是在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的实施,大批农民开始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打工,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70后”作家记忆中熟悉的乡村世界正在慢慢消失。
最后,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分析,当时的社会经历了从左倾错误思想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同时社会风气转变,群众们的整体思想也开始变得更加开放。另外在教育方面,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家开始注重教育建设,许多中小学都兴建于70年代。 “70后”作家们从童年时代便开始接受与前几代人大不相同的新式教育,而这种教育理念也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说,“70后”作家出生在一个旧社会向新社会过渡转型的年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建设,还是思想教育上,与前几代作家的成长环境都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70后”作家是最先一批从新社会的雏形环境成长的,但是由于新社会的发展并不成熟,也并不乏少数旧社会的影响。因此,由于“70后”作家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于研究其成长背景是及其有必要的。
2.2 成长经历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体来说,“70后”作家其实都还很年轻,即使1970年出生的作家现在也不过四十来岁,而其中大部分“70后”作家的作品则创作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年代,当时他们也就30岁左右的年纪,还远远不到怀旧的时候。可是在其作品中却充分的包含了作者对传统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怀念,而小说里面所体现的乡村生活则都是在其幼年和童年时期发生的,所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日后的创作历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