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会吸引大机制研究以市s家庭教会为例
本研究基于对南京市S家庭教会的实地研究,从组织分析的视角,结合开放系统理论,以访谈为主、参与观察为辅的资料收集方法,呈现了家庭教会的组织结构,考察了其吸引大学生的运行机制。发现其在吸纳成员后,会通过开展宗教活动构建信仰的神圣空间,借由凝聚力活动提升成员的群体认同感,而牧师对个体的关注及群体间的亲密互动都为成员们带来了需求导向的心理关怀。这一些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基督徒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吸引着大学生的到来与委身。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导论1
二、文献综述2
(一)理论范式2
(二)经验研究3
(三)文献述评4
三、研究设计4
(一)研究思路4
(二)研究方法5
四、S家庭教会个案描述5
(一)人员构成5
(二)组织分工6(三)资金筹集6
五、S家庭教会吸引大学生机制考察7
(一)成员的吸纳策略7
(二)神圣空间的建构8
(三)需求导向的心理关怀8
(四)群体认同感的提升10
六、小结与思考10
(一)主要结论10
(二)教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11
致谢12参考文献12附录一 教会负责人访谈提纲13附录二 大学生信徒访谈提纲14家庭教会吸引大学生机制研究
——以南京市S家庭教会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进步,人们将宗教信仰作为自身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领域内出现的“宗教升温”现象引人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纂的《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0)》在2010年8月发布的大型调研的数据是2305万基督徒(包含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的信徒),这是到目前为止官方公布的最新估量数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于2007年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全国性大型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基督教有三千万人(不包含十五岁以下人口),此推算比官方公布的估量数字高出不少。[1]可见基督教在中国大地的发展较为迅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大学生们作为国家建设的精英,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基督徒。左鹏曾对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研,通过对多个聚会点的观察和测算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基督徒占在校生的比例为1.8%,[2]而任志杰从温州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了解到以下数据:2009年温州市在校大学生约7.3万,信教学生有2931人,比重约为4.01%。其中信奉基督教的为1027人,约占总人数的1.4%,占信教者的35%,女性大学生基督徒占55%。[3]在一个传扬无神论的国家里,大学生中信奉基督教的人数相对比例固然不高,但绝对数目却并不在少数。
因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基督教会组织大致呈现为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分立的局面。不同于三自教会的是,家庭教会并未得到政府的认可,也没有向有关部门申报。美国普度大学的杨凤岗教授将宗教生态归纳为“三色市场模型”,他认为在宗教管制的背景下宗教市场变得更加复杂,随即出现——合法的红市、不合法的黑市、既合法又不合法的灰市这样的三个宗教市场。[4]在中国,家庭教会即属于宗教“灰色市场”范畴,在“合法”与“非法”间游移。
但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去家庭教会参与聚会,由此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家庭教会这一组织有什么内在魅力在吸引着他们?本文中,笔者以南京市高校圈内某大学生家庭教会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研究方法,作为“慕道友”亲身参与了某基督教家庭集会点的主日崇拜活动,从而对聚会点内大学生基督徒们的信仰生活有了切身感悟,并对教会的多名大学生信徒及教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期从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体的视角,了解个体的信仰实践,呈现教会的组织特征,揭开“灰色身份”下家庭教会的神秘面纱。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范式
开放系统理论是基于系统论方法上形成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勒与帕森斯。米勒的理论主要阐述了通过“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产生各种决策的理论框架。而帕森斯的理论提出,任何一个组织都从属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该组织内部又有着多种不同的系统。开放系统理论强调了组织和全部生命系统都具有“开放”特性: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同时,又连续地与外部环境有着互动。
在用开放系统理论阐释宗教组织问题时,该研究取向着眼于宗教组织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同时组织内例如领导人物、组织构造及神学观念对本身发展的影响也在其考量的范畴内。[5]
自宗教社会学引入开放系统模型,将其用来研究宗教组织后,它便很快成为了最广泛的研究方式,其优点是它分析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使得社会变迁对宗教组织发展所起的作用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但该范式早期的应用也有一个缺陷:在分析时只关注组织、构造,却未能看到实在的人;并且这一种范式较多的是宏观阐述,缺少微观剖析。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也为大多宗教社会学家所采纳。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当组织主动要求参与环境时,会激发其内部的动力,且这一种动力也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认知和文化控制的必要性也为该学派所关注。[6]新制度主义分析了组织的历史、文化和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上述范式的缺陷,其后的开放系统理论也吸收了这一成果。
开放系统理论在把组织放入开放的周边环境中,分析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同时,又关注到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该理论把整个组织视为有机系统。本研究以组织分析为切入点,拟用开放系统理论重点研究大学生家庭教会的组织结构、吸引大学生的机制以及组织与外部互动交往的状况,把握其所呈现的组织特征及其在当地社会结构中的位次问题,以进一步充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
(二)经验研究
笔者将围绕研究对象,将我国宗教社会学界现有的有关基督教家庭教会与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
1.基督教家庭教会研究
国外的家庭教会通常指的是规模比较小,在信徒的家里举行的由基督徒带领朋友来听福音的聚会。但在中国大陆情境下,家庭教会有着特殊的含义。地方政府通常依据《宪法》及《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用“不法聚会”也就是“非正常的宗教活动”来界定家庭教会问题;社会常常用“地下教会”来生动地描述它的存在形态;学术界一般认为“基督教‘家庭教会’,即指在一个不公开的场合或私人的信众家中开展祷告、读经、唱诗及浸礼等信仰活动的基督徒的信仰群体。他们是由一群自愿聚集的信仰人群构成,人数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且无固定的传道人喂养,聚会地点不固定,一般也不向政府有关部门登记。”[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导论1
二、文献综述2
(一)理论范式2
(二)经验研究3
(三)文献述评4
三、研究设计4
(一)研究思路4
(二)研究方法5
四、S家庭教会个案描述5
(一)人员构成5
(二)组织分工6(三)资金筹集6
五、S家庭教会吸引大学生机制考察7
(一)成员的吸纳策略7
(二)神圣空间的建构8
(三)需求导向的心理关怀8
(四)群体认同感的提升10
六、小结与思考10
(一)主要结论10
(二)教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11
致谢12参考文献12附录一 教会负责人访谈提纲13附录二 大学生信徒访谈提纲14家庭教会吸引大学生机制研究
——以南京市S家庭教会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进步,人们将宗教信仰作为自身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领域内出现的“宗教升温”现象引人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纂的《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0)》在2010年8月发布的大型调研的数据是2305万基督徒(包含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的信徒),这是到目前为止官方公布的最新估量数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于2007年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全国性大型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基督教有三千万人(不包含十五岁以下人口),此推算比官方公布的估量数字高出不少。[1]可见基督教在中国大地的发展较为迅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大学生们作为国家建设的精英,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基督徒。左鹏曾对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研,通过对多个聚会点的观察和测算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基督徒占在校生的比例为1.8%,[2]而任志杰从温州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了解到以下数据:2009年温州市在校大学生约7.3万,信教学生有2931人,比重约为4.01%。其中信奉基督教的为1027人,约占总人数的1.4%,占信教者的35%,女性大学生基督徒占55%。[3]在一个传扬无神论的国家里,大学生中信奉基督教的人数相对比例固然不高,但绝对数目却并不在少数。
因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基督教会组织大致呈现为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分立的局面。不同于三自教会的是,家庭教会并未得到政府的认可,也没有向有关部门申报。美国普度大学的杨凤岗教授将宗教生态归纳为“三色市场模型”,他认为在宗教管制的背景下宗教市场变得更加复杂,随即出现——合法的红市、不合法的黑市、既合法又不合法的灰市这样的三个宗教市场。[4]在中国,家庭教会即属于宗教“灰色市场”范畴,在“合法”与“非法”间游移。
但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去家庭教会参与聚会,由此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家庭教会这一组织有什么内在魅力在吸引着他们?本文中,笔者以南京市高校圈内某大学生家庭教会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研究方法,作为“慕道友”亲身参与了某基督教家庭集会点的主日崇拜活动,从而对聚会点内大学生基督徒们的信仰生活有了切身感悟,并对教会的多名大学生信徒及教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期从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体的视角,了解个体的信仰实践,呈现教会的组织特征,揭开“灰色身份”下家庭教会的神秘面纱。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范式
开放系统理论是基于系统论方法上形成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勒与帕森斯。米勒的理论主要阐述了通过“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产生各种决策的理论框架。而帕森斯的理论提出,任何一个组织都从属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该组织内部又有着多种不同的系统。开放系统理论强调了组织和全部生命系统都具有“开放”特性: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同时,又连续地与外部环境有着互动。
在用开放系统理论阐释宗教组织问题时,该研究取向着眼于宗教组织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同时组织内例如领导人物、组织构造及神学观念对本身发展的影响也在其考量的范畴内。[5]
自宗教社会学引入开放系统模型,将其用来研究宗教组织后,它便很快成为了最广泛的研究方式,其优点是它分析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使得社会变迁对宗教组织发展所起的作用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但该范式早期的应用也有一个缺陷:在分析时只关注组织、构造,却未能看到实在的人;并且这一种范式较多的是宏观阐述,缺少微观剖析。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也为大多宗教社会学家所采纳。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当组织主动要求参与环境时,会激发其内部的动力,且这一种动力也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认知和文化控制的必要性也为该学派所关注。[6]新制度主义分析了组织的历史、文化和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上述范式的缺陷,其后的开放系统理论也吸收了这一成果。
开放系统理论在把组织放入开放的周边环境中,分析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同时,又关注到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该理论把整个组织视为有机系统。本研究以组织分析为切入点,拟用开放系统理论重点研究大学生家庭教会的组织结构、吸引大学生的机制以及组织与外部互动交往的状况,把握其所呈现的组织特征及其在当地社会结构中的位次问题,以进一步充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
(二)经验研究
笔者将围绕研究对象,将我国宗教社会学界现有的有关基督教家庭教会与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
1.基督教家庭教会研究
国外的家庭教会通常指的是规模比较小,在信徒的家里举行的由基督徒带领朋友来听福音的聚会。但在中国大陆情境下,家庭教会有着特殊的含义。地方政府通常依据《宪法》及《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用“不法聚会”也就是“非正常的宗教活动”来界定家庭教会问题;社会常常用“地下教会”来生动地描述它的存在形态;学术界一般认为“基督教‘家庭教会’,即指在一个不公开的场合或私人的信众家中开展祷告、读经、唱诗及浸礼等信仰活动的基督徒的信仰群体。他们是由一群自愿聚集的信仰人群构成,人数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且无固定的传道人喂养,聚会地点不固定,一般也不向政府有关部门登记。”[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