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20200511191058]
摘要: 1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城镇化建设所提出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南京的城镇化质量产生的影响。首先,在界定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的综合情况,从经济、民生、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等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与我党所规划的路线基本一致,经过十年的发展,南京市的城镇化质量为优秀水平,但仍存在着城市整体布局失衡、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等问题,分析认为南京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突出“以人为本”这一导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南京市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一直是我党关注的重点。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发展速度而使得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首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原有的城镇化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于急速膨胀的人口数量,交通拥挤、看病困难、生态污染、资源短缺这些城市病也相应而来。此外,我国的城镇化严重忽略了城乡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周边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则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些问题有悖于我党一直强调的全社会人民共同进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城镇化质量成为了我党关注的焦点,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来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健康的发展这一理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就提出,要坚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又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旨在要求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始终,同时也要着眼于全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我党对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这也要求我们建立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良好的地理位置、密集的人口以及发达的区域经济都使得南京的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3年底,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南京市城镇化水平达到80.5%,这也标志着南京市已经迈入成熟的城市化。南京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市,探究我党在城镇化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展方面的政策施行效果对其的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影响,将对今后南京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中还很少有人通过对比在不同时期政府的政策对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探索城镇化质量的建设要求上,旨在建立科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丰富和完善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理论体系。
1.2.2 实践意义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要反思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而这种反思必须从认识城镇化质量自身开始。南京市经济发达,整体实力雄厚,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通过对南京市城镇化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南京市城镇化质量的策略和建议,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1.3 研究方法
1.3.1 频度分析法
频度分析法是指通过统计前人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所选取的指标,将出现频度较高的指标选取出来,再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目的对所选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本文中,笔者阅读了30余篇相关文献,对其中涉及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选取了其中出现频度较高且符合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的评价指标。(详见表3-1)
1.3.2 层次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蒂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由于这一方法可以把复杂的多指标系统化、层次化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分析方法在之后被多次运用到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决策中。操作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为:首先确定复杂问题的构成因素,进而将构成因素按重要性分组,形成有层次性的体系,再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判,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罗达在《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 urbanization这一词汇。20 世纪 70 年代,由 urbanization 翻译过来的术语“城镇化”开始在中国流行。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逐渐减少,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方式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从城镇化的内涵来看,其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城镇规模扩大以及城镇功能增多、人民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等内容。
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再一味注重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转而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为中心,使得城市真正成为高品质的居住地。
2.1.2城镇化质量的相关概念
由于我国学者自身的学术背景以及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对于城镇化质量这一概念,各个学者给出的解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我国较早研究城镇化质量的专家叶裕民(2001)提出,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就是要使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袁晓玲(2008)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城镇化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量应体现城市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宋建波(2010)考虑的主要层面则是生态环境,他认为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张春梅(2012)则以中国的国情出发,认为城镇化质量应包含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等众多内容。魏厚凯(2013)则认为,城镇化质量应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生活待遇纳入考察范围,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高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一过程中的稳定性。
2.2 相关研究综述
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外相关学者构建了许多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不同理解,不同学者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列举如下:
表2-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 所选指标
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城镇发展指数(CDI) 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教育及生产
联合国城镇指标准则(UIG) 居住、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和经济管制
叶裕民(2001) 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梁普明(2003) 城镇化率、地理交通状况、农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
牛文元(2007) 城镇化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共同富裕程度、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
袁晓玲等(2008)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王家庭等(2009) 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城市化水平
李明秋(2010) 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实现城乡一体化
污水处理率 C14
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 C15
城乡统筹质量B4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C16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之比C17
指标 单位 权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C1 元 0.212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