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科小说语言特点研究_以淮河边上的儿女为例

陈登科小说语言特点研究__以淮河边上的儿女为例[20200101174536]
作为一个乡村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作家,陈登科小说的乡土味极浓,主要体现在其小说的语言特点上。《淮河边上的儿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关于地方的描写、语言的刻画,充满了乡土气息,通过《淮河边上的儿女》中语言的分类、归纳、比较、总结其中的方言土语、地方俚语、人物特色、修辞手法,对抗日背景下的时代语言都进行标注。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小说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点,从而总结陈登科小说的语言特点,并反应出作者在那个时代的创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20世纪50年代的创作特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陈登科,语言特点,乡土气息,方言
目 录
1 引言1
2 陈登科小说用词的乡土味1
2.1 方言词语2
2.2 人物称谓3
2.3 语气词4
2.4 粗俗词语5
3 陈登科小说熟语的使用和特点分析6
3.1 歇后语6
3.2 俗语、俚语6
3.3 谚语7
4 陈登科小说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7
4.1 比喻8
4.2 夸张9
4.3 排比9
结论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陈登科,江苏涟水人,1919年4月出生,乳名“公丫头”,曾用笔名小科。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1940?年秋参加革命,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新闻记者,文学刊物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政协常委,党的“八大”代表,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
陈登科从一个大字不识几箩筐的的青年农民、新四军战士、写百十字小新闻通讯稿起步,进而创作散文、速写、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巨著,先后出版了十几部、近600?万字的作品。陈登科的作品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有关专著中均有论述。
1952年完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这部作品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再现了血与火的严酷斗争,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近代革命英雄的故事。到目前为止,对于陈登科创作中运用的语言特点少有研究,甚至是关于《淮河边上的儿女》一书的研究也甚少,都是在一些作品中零散的提到一些相关的内容。《淮河边上的儿女》是陈登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反应了苏北家乡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和斗争。“他写出了劳动人民强烈的真实情感和力量,写的很有气魄,一下就把那个黑暗的时代抓住了,同时也把那个时代的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群众的斗争情绪抓住了。”[1]
关于陈登科及他作品的研究基本上是从陈登科本人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以及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讨论的,而对陈登科创作小说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中所透露的文化特点尚无人探究,因此这方面可以更深一步的进行探析。
2 陈登科小说用词的乡土味
陈登科是典型的从农民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农民作家、乡土作家。他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作品的乡土气,而在他的作品中,地域性很明显的语言特点,也是表现其小说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2.1 方言词语
“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2]陈登科小说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是其话语中充盈的乡土味。他善于将生活中的方言、土语、俗语、粗话等写进其作品中,用以塑造小说中当地的人民和战士的形象。
作者出生在江苏省涟水县上营村小兴庄,他的本部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河两岸人民向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此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淮河两岸地区的的方言土语,使其小说中的人物生动形象,性格丰满又乡土味十足。
方言词语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方言名词,另一个是方言动词。首先,在陈登科的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名词,从这些名词中可以了解到他的小说的明显的乡土特色,也体现了当地人的用语习惯,生动形象又朴实可爱。小说中常用的一些方言名词有:
淤黄河(淮河)、老毛窝(老棉鞋)、土溜子、老套筒(汉阳造步枪)、场心(晒谷平地的中心)、鸡子、孬蛋(窝囊废)、沟嘴子(排水构件)、山芋干子(红薯干)、转圈子、打漩子、布鞋子、伢子(小孩,特指男孩子)、草棚子、小圩子(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老堆顶子、皮带子、大褂子、小褂子、刘小狗子、大宝子、菜园子、陈湾子、蒯墩子、稖秸堆子、土墩子。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地域文化现象,方言土语更能体现作品的乡土气息。如“淤黄河”自从一九三三年国民党导淮入海即改称为淮河,但是当时当地的人们还有作者还是习惯称她为淤黄河。稖秸属于淮安方言,是指玉米等农作物收割以后的茎,也就是秸秆,而小说中使用方言表述,使小说的语言有了更丰富的乡土气息和更为明显的地域特点。当地人有着在词语后面加“子”字尾的用语习惯,人物名词比如刘小狗子、大奎子;地点名词比如陈湾子、蒯墩子;还有其他的方言名词,如大褂子、转圈子。
在陈登科的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中也使用了很多当地常用的动词。以下是小说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方言动词:
揩揩脸上的汗珠子、揩揩眼泪、打了个寒噤、掼出三丈多远、掼倒、掼麦把、往石头上一掼、把头上帽子抓下往地上一掼、往水缸里一捺、小虎子受了惊吓,扒在她肩上、掉过脸,瞟了一眼、睃了一眼、扒灰、把这些家伙的肩啃住、陈步宽抵抵李振刚的膀子、搞饭吃、笼在身上、拢在袖子里。
这些词有些与普通话字面一样,意思也比较相近,揩揩脸上的汗珠子,揩即有抹,擦的意思。笼和拢也都是普通话字面上的意思。在小说中常出现的动词也有与普通话中用法不一样的词,如做饭不直接说做饭,而是搞饭吃;扔或者是丢之类的则是用掼,掼本身也有扔,掷的意思,例如“掼麦把”、 “把帽子往地上掼”;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跌倒,或者使跌倒,例如“掼倒”;但使用这个字明显比摔倒或跌倒更加有韵味;还有表示按用的是捺,掉过脸也明显比转过脸更加形象一些;看了某人一眼用的是“瞟”或者“睃”,“瞟”是指眼神向某人某处飞快的扫过,“睃”是指斜着眼看,带些轻蔑的意味;“扒灰”又称“爬灰”,指公媳乱伦;还有把人按住用的是“啃住”或者“掯住”。总的来说,陈登科在小说中使用的方言动词大多都是朴实又形象,表现力很好,能让人的脑海中产生具体的景象。掼、搞、捺等词也总是可以比相应的普通话词要么形象,要么强烈,他们总体上的表达效果也更加的理想。而且,这些词语大多来自于当地百姓的口语,具有乡村社会语言的朴实与质朴,表现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些方言词语在普通话中均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可以代替,但普通话明显不如方言来的简单精悍、生动形象。方言,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方言的使用可以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也可以更好的体现小说语言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小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农村与战场的生活也是他小说创作中大量词汇语言的基础。正是这些素养使他的小说中充斥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味和地域特色。
2.2 人物称谓
在陈登科的小说中,人物之间沟通交流所使用的称谓用语往往用“叔”、“哥”“兄弟”、“嫂”、“姐”、“妹”、“侄子”等充斥着亲情的称谓语称呼彼此,体现了小说特定的人物生活环境的交际方式和语言习惯,体现出浓烈的乡土气味与亲情。
小说中主要涉及的人物称谓大概有以下几类,一是自我称呼语,主要就是“俺”字。俺”是北方方言,不过这个词在北方普遍存在,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流行区域以北方方言区为主,例如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东北,苏北等地区。各地的“俺”字声调高低略有不同,但不外乎这几个意思: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