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少年群体中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亲密关系是青少年群体较难妥善应对的一个方面,亲密关系对于青少年群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上,青少年群体中的城市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面临更多的问题,而社会工作在该领域方面还未有明确的介入。本研究将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该群体,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在亲密关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介入这一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来改善该问题。
目录
一、 研究缘起 1
二、 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状况分析 2
(一) 当前城市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 2
(二) 城市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3
三、 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问题的影响因素 5
(一)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 5
(二) 独生子女自身特征 7
四、 改善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问题的对策 8
(一) 个案工作方法 9
(二) 小组工作方法 10
(三) 社区工作方法 12
五、 研究结论及反思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研究缘起
独生子女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结果,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的特殊群体,无论是自身的成长发展还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都十分值得探讨研究。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群体十分庞大,作为特殊时期下的特殊产物,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状态关系着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们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在今后人生中社会交往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易出现很多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中的一员,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虽然我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对于如何维护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最重要最珍贵的亲密关系,我们却几乎没有人真的做好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形是,不论我们的初衷是多么真挚,为这段关系付出了多少努力,亲密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和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无奈、压抑。独生子女经历着混乱、相互排斥、交流不畅、情感疏离等一系列人际关系中的挣扎,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就是亲密关系的破裂。笔者想要通过该研究,引导处于亲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系中的独生子女群体学会如何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进而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本研究将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为切入点,探讨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独生子女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在处理亲密关系上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在专业的视角下,通过社会工作特有的综融性的工作方法介入这一问题并提出专业有效的对策。
二、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状况分析
(一)当前城市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
目前学术界关于独生子女成长状况的探讨,主要围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来进行比较,由此探讨独生子女在心理及行为上的差异。
早期的一些学者对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持消极的看法,认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非独生子女的先天状况和成长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成长状况的不同则使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也与非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差异(((。
日本学者山下俊郎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并无特殊性,但家庭构成类型不同,则显示出特异性。家庭和环境的差异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真正原因(((。
而学术界早期对于独生子女的评价也导致整个传统大众——尤其是中国,对于独生子女产生刻板印象。
但近年来,学者们关于该问题的研究逐渐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且在很多特质方面,独生子女要优于非独生子女。
美国学者苏珊纽曼在《独生子女:快乐与挑战》一书中表明,交往的需要以及许多社会化的设施,使得独生子女更容易融入到大集体中,在集体中获得成长。而独生子女被大众诟病的以自我为中心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出现的特征,而早熟则是更为理性的一种表现,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成人社会(((。
这两种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促使笔者理性看待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在独生子女群体中确实存在两个极端。由于没有和兄弟姐妹相处,一部分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常独来独往,对于同伴的依恋性较低;另一部分独生子女则更容易对同伴产生依恋心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愿意与对方建立起亲密关系,更关心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在笔者看来,独生子女成长状况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常态或偏态。任何一个人的成长状态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使独生子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也是受相同的影响因素作用,造成独生子女成长状况出现较大的差异的原因是相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差异导致的结果。
就笔者所在的这一代独生子女来看,独生子女家庭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因此独生子女身心发展都较好。但由于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都是双职工,从幼儿时期,独生子女大部分时间和爷爷奶奶等长辈相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较少会注意到孩子的心理情绪。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状况从侧面反映了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状况,隔代教育、相似的同辈群体、被忽视的精神状态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笔者这一代城市环境中的独生子女更为敏感,且不易也不愿被人发觉。而一旦与他人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则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迷失自我或者发生冲突而导致亲密关系破裂。
(二)城市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自我概念的形成,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于与他人结成的人际关系、他人的认可等外部因素。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他们期待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当外部评价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独生子女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开始与他人争辩,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朝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当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时,便会影响独生子女对于人际关系,进而是亲密关系的认知,紧接着就会影响其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独生子女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便会出现一些问题。
1.亲密关系中的极端化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尚未掌握处理亲密关系的度,导致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两个极端化的表现。一种是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对象极端依赖,无原则底线的妥协,只为能够保证亲密关系的延续。面对亲密关系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往往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处理,即当作冲突从未发生,但无形之中影响亲密关系的种子已经种下,积累到一定时期便会爆发。另一种则是在亲密关系中表现的十分独立,亲密关系态度冷漠,或者说即使这部分独生子女内心很在乎这段亲密关系,但往往外在表现出来的则是毫不在意。对这部分独生子女来说,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以及冲突严重后所导致的亲密关系的破裂更加印证了他们心中认为的亲密关系的脆弱性。
目录
一、 研究缘起 1
二、 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状况分析 2
(一) 当前城市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 2
(二) 城市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3
三、 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问题的影响因素 5
(一)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 5
(二) 独生子女自身特征 7
四、 改善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问题的对策 8
(一) 个案工作方法 9
(二) 小组工作方法 10
(三) 社区工作方法 12
五、 研究结论及反思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研究缘起
独生子女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结果,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的特殊群体,无论是自身的成长发展还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都十分值得探讨研究。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群体十分庞大,作为特殊时期下的特殊产物,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状态关系着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们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在今后人生中社会交往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易出现很多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中的一员,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虽然我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对于如何维护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最重要最珍贵的亲密关系,我们却几乎没有人真的做好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形是,不论我们的初衷是多么真挚,为这段关系付出了多少努力,亲密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和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无奈、压抑。独生子女经历着混乱、相互排斥、交流不畅、情感疏离等一系列人际关系中的挣扎,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就是亲密关系的破裂。笔者想要通过该研究,引导处于亲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系中的独生子女群体学会如何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进而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本研究将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为切入点,探讨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独生子女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在处理亲密关系上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在专业的视角下,通过社会工作特有的综融性的工作方法介入这一问题并提出专业有效的对策。
二、城市独生子女亲密关系状况分析
(一)当前城市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
目前学术界关于独生子女成长状况的探讨,主要围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来进行比较,由此探讨独生子女在心理及行为上的差异。
早期的一些学者对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持消极的看法,认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非独生子女的先天状况和成长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成长状况的不同则使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也与非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差异(((。
日本学者山下俊郎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并无特殊性,但家庭构成类型不同,则显示出特异性。家庭和环境的差异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真正原因(((。
而学术界早期对于独生子女的评价也导致整个传统大众——尤其是中国,对于独生子女产生刻板印象。
但近年来,学者们关于该问题的研究逐渐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且在很多特质方面,独生子女要优于非独生子女。
美国学者苏珊纽曼在《独生子女:快乐与挑战》一书中表明,交往的需要以及许多社会化的设施,使得独生子女更容易融入到大集体中,在集体中获得成长。而独生子女被大众诟病的以自我为中心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出现的特征,而早熟则是更为理性的一种表现,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成人社会(((。
这两种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促使笔者理性看待独生子女的成长状况。在独生子女群体中确实存在两个极端。由于没有和兄弟姐妹相处,一部分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常独来独往,对于同伴的依恋性较低;另一部分独生子女则更容易对同伴产生依恋心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愿意与对方建立起亲密关系,更关心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在笔者看来,独生子女成长状况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常态或偏态。任何一个人的成长状态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使独生子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也是受相同的影响因素作用,造成独生子女成长状况出现较大的差异的原因是相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差异导致的结果。
就笔者所在的这一代独生子女来看,独生子女家庭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因此独生子女身心发展都较好。但由于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都是双职工,从幼儿时期,独生子女大部分时间和爷爷奶奶等长辈相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较少会注意到孩子的心理情绪。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状况从侧面反映了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状况,隔代教育、相似的同辈群体、被忽视的精神状态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笔者这一代城市环境中的独生子女更为敏感,且不易也不愿被人发觉。而一旦与他人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则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迷失自我或者发生冲突而导致亲密关系破裂。
(二)城市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自我概念的形成,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于与他人结成的人际关系、他人的认可等外部因素。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他们期待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当外部评价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独生子女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开始与他人争辩,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朝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当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时,便会影响独生子女对于人际关系,进而是亲密关系的认知,紧接着就会影响其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独生子女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便会出现一些问题。
1.亲密关系中的极端化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尚未掌握处理亲密关系的度,导致独生子女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两个极端化的表现。一种是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对象极端依赖,无原则底线的妥协,只为能够保证亲密关系的延续。面对亲密关系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往往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处理,即当作冲突从未发生,但无形之中影响亲密关系的种子已经种下,积累到一定时期便会爆发。另一种则是在亲密关系中表现的十分独立,亲密关系态度冷漠,或者说即使这部分独生子女内心很在乎这段亲密关系,但往往外在表现出来的则是毫不在意。对这部分独生子女来说,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以及冲突严重后所导致的亲密关系的破裂更加印证了他们心中认为的亲密关系的脆弱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