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1
3 新媒体舆论的特点 2
3.1 传播的迅速性 2
3.2 传播的多元性 2
3.3 开放性与共享性 3
3.4 虚拟性与匿名性 3
4 新媒体的研究方法 4
4.1 研究对象 4
4.2 数据分析 4
4.3 研究结果 7
5 新媒体舆论的影响 8
5.1 新媒体舆论的积极影响 8
5.1.1 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面 8
5.1.2 对价值内容的深化和丰富作用 9
5.1.3 体现社会关爱,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谐社会 9
5.2 新媒体舆论的消极影响 10
5.2.1 责任意识淡漠 10
5.2.2 歪曲价值观 11
5.2.3 误导日常生活行为 12
6 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13
6.1 外部因素 13
6.2 内部因素 13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为支撑体系的新型媒体形态大量出现,如手机短信、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即凡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智能技术,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借助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都是新媒体[1]。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而自从新媒体登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逐步向我们展示了其无可争议的力量,其全面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如今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新媒体舆论平台上,一些大学生对于现实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偏差,这些都说明新媒体舆论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注意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仅对新媒体进行界定,更多的研究关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影响,透过问题看本质变成了当今的主要研究方向。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新媒体的内涵及新媒体舆论的特质;其次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在2004年9月举行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这里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型媒体”(简称,新媒体)?新媒体一词最先源于美国某电视网络技术研究所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提到新媒体一词,新媒体的提法开始流传。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越来越广,上海交大的蒋宏和徐剑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他们认为,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并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可以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形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了光纤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计算机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等等,这个定义在最广阔的范围内描述了新媒体。而简单的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而新媒体舆论,则是以新媒体为媒介传播的社会舆论。
新媒体舆论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舆论观念。因此研究此课题也将有助于管理机构更好地把控当今新媒体舆论方向,为广大受众服务,努力消除舆论中的不实及负面信息,发挥积极影响,更好的关注大学生身体和心里的健康,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3 新媒体舆论的特点
3.1 传播的迅速性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依托的舆论也得到快速的传播,让人们能第一时间捕获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就舆论传播速度相比较,其传播速度大大得到了提高,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当新闻热点一出现,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的接受与传播”[3]。2015年4月15日甘肃临洮发生4.5级地震,大多数人关注灾情等相关情况,但有一些人则借此制造舆论,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大肆宣扬最近几周甘肃某地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的虚假消息。这些消息一经传出,在短时间内被当地民众广泛传播,造成人心惶惶,为此不得不由官方出面辟谣。当然,新媒体舆论传递爱心的速度更是非比寻常。一个例子便能说明问题。刘某原计划在2015年5月4日举办婚礼,但却在1日突发车祸住进重症监护室,且其血型是稀缺的“熊猫血”,这样一则为他寻找“熊猫血”的新闻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传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得到很多好心人的救助,挽救了他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舆论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比如这时你在美国发布一条消息,下一秒我就可能会在中国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阅读并且传播此消息。
3.2 传播的多元性
新媒体舆论之所以可以快速的传播,那是因为新媒体舆论传播的系统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其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新媒体舆论传播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并且科技含量都很高,比如有手机,电脑,电视等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了解与传播,因为与看报纸,听广播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一些看起来更先进更时尚的方式来接受信息”[4]。此外,在进一步了解中,也发现当今大学生都会采用微信,微博,QQ以及贴吧等渠道参与到社会热点的讨论中,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对新闻传播的垄断格局,完善了社会公共领域话语系统,但是诸多问题也突显出来,大学生可能从这个开放多元性的舆论系统中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3.3 开放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宽阔的信息海洋,在这信息海洋中所有信息都是对大家开放的,我们可以投其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论你在何方,你都可以轻松分享信息,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可以更便捷地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实现信息共享的全球化”[3]。“如今的社会已经渐渐进入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谁都可以在新媒体上面发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个事件的制造者,见证者和传播者”[5]。2015年5月3日下午,网上突然曝出一段男司机痛殴女司机的视频。女子受伤住院。一开始,网络舆论一边倒,都谴责打人男子。但当该男子行车记录仪中的有关该女子多次变道的视频曝光后,舆论突然反转,有些网友甚至人肉出被打女子所有信息,舆论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此事件就体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在新媒体上快速传播突发事件,制造舆论消息。而新媒体的开放性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如滥用人肉搜索。就女司机被打这件事而言,被打女司机竟被人肉出一些个人隐私,使其承受更大的心里的伤害。所以,一旦新媒体空间陷入混乱,不受约束的不良行为对现实社会将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1 引言 1
2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1
3 新媒体舆论的特点 2
3.1 传播的迅速性 2
3.2 传播的多元性 2
3.3 开放性与共享性 3
3.4 虚拟性与匿名性 3
4 新媒体的研究方法 4
4.1 研究对象 4
4.2 数据分析 4
4.3 研究结果 7
5 新媒体舆论的影响 8
5.1 新媒体舆论的积极影响 8
5.1.1 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面 8
5.1.2 对价值内容的深化和丰富作用 9
5.1.3 体现社会关爱,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谐社会 9
5.2 新媒体舆论的消极影响 10
5.2.1 责任意识淡漠 10
5.2.2 歪曲价值观 11
5.2.3 误导日常生活行为 12
6 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13
6.1 外部因素 13
6.2 内部因素 13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为支撑体系的新型媒体形态大量出现,如手机短信、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即凡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智能技术,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借助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都是新媒体[1]。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而自从新媒体登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逐步向我们展示了其无可争议的力量,其全面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如今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新媒体舆论平台上,一些大学生对于现实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偏差,这些都说明新媒体舆论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注意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仅对新媒体进行界定,更多的研究关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影响,透过问题看本质变成了当今的主要研究方向。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新媒体的内涵及新媒体舆论的特质;其次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在2004年9月举行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这里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型媒体”(简称,新媒体)?新媒体一词最先源于美国某电视网络技术研究所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提到新媒体一词,新媒体的提法开始流传。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越来越广,上海交大的蒋宏和徐剑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他们认为,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并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可以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形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了光纤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计算机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等等,这个定义在最广阔的范围内描述了新媒体。而简单的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而新媒体舆论,则是以新媒体为媒介传播的社会舆论。
新媒体舆论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舆论观念。因此研究此课题也将有助于管理机构更好地把控当今新媒体舆论方向,为广大受众服务,努力消除舆论中的不实及负面信息,发挥积极影响,更好的关注大学生身体和心里的健康,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3 新媒体舆论的特点
3.1 传播的迅速性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依托的舆论也得到快速的传播,让人们能第一时间捕获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就舆论传播速度相比较,其传播速度大大得到了提高,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当新闻热点一出现,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的接受与传播”[3]。2015年4月15日甘肃临洮发生4.5级地震,大多数人关注灾情等相关情况,但有一些人则借此制造舆论,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大肆宣扬最近几周甘肃某地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的虚假消息。这些消息一经传出,在短时间内被当地民众广泛传播,造成人心惶惶,为此不得不由官方出面辟谣。当然,新媒体舆论传递爱心的速度更是非比寻常。一个例子便能说明问题。刘某原计划在2015年5月4日举办婚礼,但却在1日突发车祸住进重症监护室,且其血型是稀缺的“熊猫血”,这样一则为他寻找“熊猫血”的新闻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传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得到很多好心人的救助,挽救了他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舆论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比如这时你在美国发布一条消息,下一秒我就可能会在中国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阅读并且传播此消息。
3.2 传播的多元性
新媒体舆论之所以可以快速的传播,那是因为新媒体舆论传播的系统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其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新媒体舆论传播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并且科技含量都很高,比如有手机,电脑,电视等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了解与传播,因为与看报纸,听广播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一些看起来更先进更时尚的方式来接受信息”[4]。此外,在进一步了解中,也发现当今大学生都会采用微信,微博,QQ以及贴吧等渠道参与到社会热点的讨论中,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对新闻传播的垄断格局,完善了社会公共领域话语系统,但是诸多问题也突显出来,大学生可能从这个开放多元性的舆论系统中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3.3 开放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宽阔的信息海洋,在这信息海洋中所有信息都是对大家开放的,我们可以投其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论你在何方,你都可以轻松分享信息,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可以更便捷地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实现信息共享的全球化”[3]。“如今的社会已经渐渐进入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谁都可以在新媒体上面发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个事件的制造者,见证者和传播者”[5]。2015年5月3日下午,网上突然曝出一段男司机痛殴女司机的视频。女子受伤住院。一开始,网络舆论一边倒,都谴责打人男子。但当该男子行车记录仪中的有关该女子多次变道的视频曝光后,舆论突然反转,有些网友甚至人肉出被打女子所有信息,舆论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此事件就体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在新媒体上快速传播突发事件,制造舆论消息。而新媒体的开放性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如滥用人肉搜索。就女司机被打这件事而言,被打女司机竟被人肉出一些个人隐私,使其承受更大的心里的伤害。所以,一旦新媒体空间陷入混乱,不受约束的不良行为对现实社会将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