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200411095517]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时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整个过程。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如何加快转移农村庞大的劳动力队伍,这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一直都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全面调查分析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现状,然后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寻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困难和壁垒,最后结合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全国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可能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加快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建议或措施。本文采用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多种角度开展分析探讨,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概括总结了目前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一些相关关键问题,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促进淮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1.1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1
1.1.2 有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1
1.1.3 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 1
1.2 相关研究现状 2
1.2.1 国内理论研究 2
1.2.2 国内理论研究 3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
1.3.1 研究的思路 3
1.3.2 研究的方法 4
第二章 淮安市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5
2.1 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5
2.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6
2.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 6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 6
2.2 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7
2.2.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7
2.2.2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 7
2.2.3 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意识 8
2.2.4 户籍制度的制约 8
第三章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率的几点对策 9
3.1 加强教育培训 9
3.1.1 引入市场化运作,提高培训效率 9
3.1.2 培输结合,科学发展 9
3.2 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 10
3.3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0
3.4 加大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的关注力度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城市开发区的初建等因素的影响,大批的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入城市务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形成了一股“民工潮”。从表象上看,借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企业的大量用工需求正好可以得到了弥补,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些现象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对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意义。
但是,我们逐渐发现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存在着诸多的阻碍,另一方面企业也存在着“招工难”问题。因此,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原因的深层次研究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合理对策,对于提高劳动力转移效率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1.1.1 研究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缓慢而又艰辛的过程。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管理模式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显然以个体劳动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中的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很难甚至不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然要求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随着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改革之后的现代农业对农村人口需求量的降低,农村剩余人口就会大量出现。因而,要想实现淮安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过度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亟须解决好淮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问题。
1.1.2 研究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当今,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了挑战,农村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如何更好的解决由农业、农村、农民合称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一座不可回避的壁垒。对此,党的十七大开会指示,我国下阶段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拉动农业,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新型道路。另外,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作为一项民生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1.3 研究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动力和未来居民扩大内需的增长点,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十分重要”[1]。所谓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其主要任务就是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落户市民化,主要体现为大力缩小城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2.57%,城镇化已成为国家持续快速的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农村不仅影响了农村本身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化建设。所以,如何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向周边城镇以及各大城市转移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快速实现。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的分析结论多在以严格假设为前提下对农村劳动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并不相符。不过,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限制条件被逐步放宽,虽然任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却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指导作用。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2],即用来诠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种理论模型。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阐述的主要是在以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为前提条件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象,对于国家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这一因素欠缺考虑,但该结构模型阐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系列转移过程和现象还是较为接近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真实现状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理论对于广大学者和有关机构采用一种新思维和方法研究本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3]是从动态的视角来分析探究工业和农业二者均衡增长的另一种二元结构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了因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农业剩余的出现是农业劳动力 转移进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强调对农业的重视。他们认为,在工业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才能增加农业剩余,并使得农村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与刘易斯模型相比,费景汉和拉尼斯两人认为保证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对避免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趋于停滞有着重要的影响(费景汉,C.拉尼斯,1989)。由此可见,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1970年左右发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等三篇文章,建立了所谓的“托达罗模式[4]”。托达罗在城市失业的基础上,引进了“期望收入”的概念来取代城市的实际收入,认为预期收入在乡城人口迁移抉择中起决定作用。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刘易斯认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方面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城乡之间的现实性收入差距。然而,此模型无法解释得了这一现象,即为何在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率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向城市大量转移。对此,托达罗否定了刘易斯的观点,并认为城乡之间的预期收入差异才是致使众多农村劳动者背井离乡迁入城市的最主要动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托达罗模型的贡献在于他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刘易斯的理论思想束缚,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开始关注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问题、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