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苏帮菜文化的发展和推广研究
苏帮菜是苏菜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帮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凭借精湛的制作工艺、精致的食材配料、精美的菜品造型以及细腻偏甜的口感在餐饮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我国餐饮业高度发展的今天,苏帮菜却在与川、鲁、粤菜系以及同属于苏菜的金陵菜、淮扬菜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对苏州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苏帮菜在发展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广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绪论2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和传承2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3
(二)苏帮菜的历史起源和传承发展3
(三)苏帮菜历史的名人轶事和菜谱传说3
二、苏帮菜文化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4
(一)社会关注程度不够4
(二)苏帮菜餐厅缺乏文化内涵5
(三)餐饮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不够5
(四)外来餐饮文化的入侵6
三、苏帮菜推广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6
(一)加大饮食文化的宣传推广7
(二)注重饮食文化氛围的营造8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8
(四)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8
四、结语9
致谢9
参考文献 10
传统苏帮菜文化的发展和推广研究
引言
文化,论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理念层次。人类为了达到让生活更加便利的目的,发明了方便衣食住行的各种器具,形成了器物层次文化。器物层次文化往往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第二层,制度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约束人的自由,以及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过程中制定的制度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制度文化,一个社会不可能长期存在。第三层理念文化,指的是人类信仰的文化,器物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制度文化能够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但是只有理念文化能够满足人的精神追求。[1]
饮食文化是一种基本的器物文化,最初是为了满足人的食欲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但是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历史的浸润,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器物文化。有学者曾经将中国饮食文化归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十个层次: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约会以及独酌。实际上,果腹和饕餮尚属于器物文化范畴,聚会、宴请则属于制度文化,养生、解馋、觅食、猎艳、约会预计独酌则更像是食客的一种精神寄托,可以归为理念文化层次。[2]
苏帮菜文化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徐敏(2009)认为苏州历来尊师重教,文人学士特别是“吴门画派”,对苏州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促使苏帮菜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3]周欣(2006)认为在江苏省境内,能够称得上是菜系的仅有淮扬菜和苏锡菜两个菜系,苏锡菜的范围既涵盖苏州、无锡一带,又包括上海、松江、嘉定。苏帮菜就是苏锡菜的一个分支。[4]张宇(2012)在对目前苏帮菜的餐饮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苏州各界对于苏帮菜的关注度较低、支持力度不够,使得苏帮菜不仅在于川菜、鲁菜、粤菜等大菜系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与金陵菜、南京菜、镇海菜等省内菜系的竞争中也不占上风。[5]尤士洁(2009)提出,目前苏州当地的苏帮菜老字号是苏州餐饮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广苏帮菜文化的重要途径。[6]
本文以苏帮菜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历史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苏帮菜文化在推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公共管理和餐饮文化推广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和传承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园林、评弹、美食、丝绸闻名于世。苏帮菜具有“南甜”的口味特色,不但遵循选料精细,制作精巧的原则,而且根据食材及季节的的不同进行特色烹调,更是别具一格。烹饪技术以炖、焖、煨而闻名,特别注重汤料的烹调,保持汤汁的原有风味。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
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已然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器具、烹调史、饮食文化相关的礼仪史、饮食文艺学、营养学、食疗等。而一种文化的行成往往需要历史的沉淀,历经历史长河,饮食文化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的广泛概念。所以饮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如人们生产食物和饮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同时也反映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包含了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苏帮菜文化形成于苏州地区的人们在饮食活动中的行为和风尚。苏帮菜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公认的鱼米之乡。苏杭一带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物产,赋予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苏州菜肴,还催生了苏州本土独特的餐饮文化,苏州当地别具一格的餐饮民俗苏帮菜文化也由此诞生。
(二)苏帮菜文化的历史起源和传承发展
苏锡一带,地近太湖,物产丰饶,有“人间天堂”之誉。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苏州烹饪的历史更为悠久,从苏州、吴县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比如碳化谷粒、陶杆、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残骨、残骸以及诸多食器来看,食品的初加工对先民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吴地自古“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夏商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已十分发达。从西周成王开始,吴地的鱼就成为向皇室进献的贡品,吴地鱼撰,美名扬天下,苏州地区的烹饪技艺有着较高的水平,《吕览孝行览本味》载:“菜之美者,具区之等。”太湖古名具区,那时的佳蔬就很出名。战国时期的露鸡、吴羹等均是流传至今的美食。西晋时期,吴中张翰在洛阳任官,秋风起时,他因思恋家乡莼羹鲈鱼脍,于是便辞官归里,至今传为佳话;北魏时期,吴地咸鸭蛋、酱黄瓜已遍及民间;隋炀帝三幸扬州,苏州所献鲈鱼脍被隋炀帝誉之为“东南之佳味”,五代末北宋初,苏州地区所制“玲珑牡丹鲜”,即是以鱼片染色做成牡丹形蒸制而成,反映了苏帮菜刀工精细已达一定水准。明代,苏州已经成为江南大都市,原本供帝王享乐的游船已经遍及民间,于是精致的船菜船点成为苏帮菜新的传递形式。清代是苏帮菜正式成为一个菜系的朝代,也是苏帮菜文化定型的时代。主要体现在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例如“苏州好,莼脍忆秋风,巨口细鲈和酒嫩,双螯紫蟹带糟红,菘菜点羹浓”、“ 苏州好,鱼味爱三春。刀鲜去鳞光错落,河豚焙乳腹膨脾,新韭带姜烹”等等,都体现了苏帮菜的知名度。[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绪论2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和传承2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3
(二)苏帮菜的历史起源和传承发展3
(三)苏帮菜历史的名人轶事和菜谱传说3
二、苏帮菜文化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4
(一)社会关注程度不够4
(二)苏帮菜餐厅缺乏文化内涵5
(三)餐饮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不够5
(四)外来餐饮文化的入侵6
三、苏帮菜推广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6
(一)加大饮食文化的宣传推广7
(二)注重饮食文化氛围的营造8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8
(四)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8
四、结语9
致谢9
参考文献 10
传统苏帮菜文化的发展和推广研究
引言
文化,论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理念层次。人类为了达到让生活更加便利的目的,发明了方便衣食住行的各种器具,形成了器物层次文化。器物层次文化往往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第二层,制度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约束人的自由,以及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过程中制定的制度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制度文化,一个社会不可能长期存在。第三层理念文化,指的是人类信仰的文化,器物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制度文化能够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但是只有理念文化能够满足人的精神追求。[1]
饮食文化是一种基本的器物文化,最初是为了满足人的食欲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但是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历史的浸润,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器物文化。有学者曾经将中国饮食文化归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十个层次: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约会以及独酌。实际上,果腹和饕餮尚属于器物文化范畴,聚会、宴请则属于制度文化,养生、解馋、觅食、猎艳、约会预计独酌则更像是食客的一种精神寄托,可以归为理念文化层次。[2]
苏帮菜文化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徐敏(2009)认为苏州历来尊师重教,文人学士特别是“吴门画派”,对苏州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促使苏帮菜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3]周欣(2006)认为在江苏省境内,能够称得上是菜系的仅有淮扬菜和苏锡菜两个菜系,苏锡菜的范围既涵盖苏州、无锡一带,又包括上海、松江、嘉定。苏帮菜就是苏锡菜的一个分支。[4]张宇(2012)在对目前苏帮菜的餐饮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苏州各界对于苏帮菜的关注度较低、支持力度不够,使得苏帮菜不仅在于川菜、鲁菜、粤菜等大菜系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与金陵菜、南京菜、镇海菜等省内菜系的竞争中也不占上风。[5]尤士洁(2009)提出,目前苏州当地的苏帮菜老字号是苏州餐饮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广苏帮菜文化的重要途径。[6]
本文以苏帮菜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历史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苏帮菜文化在推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公共管理和餐饮文化推广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和传承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园林、评弹、美食、丝绸闻名于世。苏帮菜具有“南甜”的口味特色,不但遵循选料精细,制作精巧的原则,而且根据食材及季节的的不同进行特色烹调,更是别具一格。烹饪技术以炖、焖、煨而闻名,特别注重汤料的烹调,保持汤汁的原有风味。
(一)苏帮菜文化的定义
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已然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器具、烹调史、饮食文化相关的礼仪史、饮食文艺学、营养学、食疗等。而一种文化的行成往往需要历史的沉淀,历经历史长河,饮食文化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的广泛概念。所以饮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如人们生产食物和饮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同时也反映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包含了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苏帮菜文化形成于苏州地区的人们在饮食活动中的行为和风尚。苏帮菜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公认的鱼米之乡。苏杭一带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物产,赋予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苏州菜肴,还催生了苏州本土独特的餐饮文化,苏州当地别具一格的餐饮民俗苏帮菜文化也由此诞生。
(二)苏帮菜文化的历史起源和传承发展
苏锡一带,地近太湖,物产丰饶,有“人间天堂”之誉。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苏州烹饪的历史更为悠久,从苏州、吴县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比如碳化谷粒、陶杆、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残骨、残骸以及诸多食器来看,食品的初加工对先民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吴地自古“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夏商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已十分发达。从西周成王开始,吴地的鱼就成为向皇室进献的贡品,吴地鱼撰,美名扬天下,苏州地区的烹饪技艺有着较高的水平,《吕览孝行览本味》载:“菜之美者,具区之等。”太湖古名具区,那时的佳蔬就很出名。战国时期的露鸡、吴羹等均是流传至今的美食。西晋时期,吴中张翰在洛阳任官,秋风起时,他因思恋家乡莼羹鲈鱼脍,于是便辞官归里,至今传为佳话;北魏时期,吴地咸鸭蛋、酱黄瓜已遍及民间;隋炀帝三幸扬州,苏州所献鲈鱼脍被隋炀帝誉之为“东南之佳味”,五代末北宋初,苏州地区所制“玲珑牡丹鲜”,即是以鱼片染色做成牡丹形蒸制而成,反映了苏帮菜刀工精细已达一定水准。明代,苏州已经成为江南大都市,原本供帝王享乐的游船已经遍及民间,于是精致的船菜船点成为苏帮菜新的传递形式。清代是苏帮菜正式成为一个菜系的朝代,也是苏帮菜文化定型的时代。主要体现在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例如“苏州好,莼脍忆秋风,巨口细鲈和酒嫩,双螯紫蟹带糟红,菘菜点羹浓”、“ 苏州好,鱼味爱三春。刀鲜去鳞光错落,河豚焙乳腹膨脾,新韭带姜烹”等等,都体现了苏帮菜的知名度。[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