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小说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反思

历史进入21世纪,未来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也说明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儿童教育诉诸笔端,毕淑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研究她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题材的小说对儿童教育的反思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从毕淑敏小说凸显的儿童教育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探析、毕淑敏小说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三方面来阐述,以研究毕淑敏小说文本为出发点,对影响儿童教育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希望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对儿童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 当代小说,毕淑敏,儿童教育,反思 目 录
1 引言 1
2 小说凸显的儿童教育问题 1
2.1 家庭教育的不当 2
2.2 学校教育的缺憾 4
2.3 社会教育的忧患 6
3 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探析 6
3.1 家庭温暖的缺失 7
3.2 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端 7
3.3 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8
4 对现实儿童教育的反思 8
4.1 父母言传身教,科学教导 8
4.2 学校与时俱进,寓教于乐 11
4.3 社会正能量传递,促进发展 12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毕淑敏,出生于1952年的10月,出生地为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是当今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在海内外文学奖项上获奖达30余次。”[1]
截止到目前,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作品按其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藏北军旅生活的反映;二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医生的生活状况;三是她作为女人和母亲的天性使然,反映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的小说。毕淑敏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题材的小说有很多,这些作品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品通过简短生动的小故事揭示了儿童教育百态,集中反映了启蒙(小学)教育时期的各种教育问题。
毕淑敏在其作品中集中反映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启蒙教育时期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藏北军旅生活的反映;二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医生的生活状况;三是她作为女人和母亲的天性使然,反映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的小说。毕淑敏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题材的小说有很多,这些作品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品通过简短生动的小故事揭示了儿童教育百态,集中反映了启蒙(小学)教育时期的各种教育问题。
毕淑敏在其作品中集中反映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启蒙教育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纵观当下我国的儿童教育,也可以归纳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家庭来说,我国现下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二是离婚率的攀升导致的家庭温暖的缺失,三是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就学校来说,因为学校之间存在的竞争性,最能反映学校优势地位的就是升学率,孩子的分数。所以尽管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在学校的教育中,并没有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而且家长对重点小学的推崇,也导致学校在学生分数上卯足了劲。就社会来说,因为儿童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下老人摔倒不敢扶、金钱至上的处事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给儿童的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毕淑敏除了从作家的角度出发将儿童教育问题诉诸笔端,还以一贯的睿智、平易,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在书中还有很多篇幅对各种心灵问题进行剖析、解答,将人类的思想意识揭示出来,希望以此引起人们对自己心灵深处更准确的认识。”[2]因此,研究研毕淑敏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题材的小说对反映和解决现下存在的儿童教育问题很有帮助。
2 小说凸显的儿童教育问题
毕淑敏作品中涉及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对这些孩子造成影响的有父母、有老师,还有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些作品通过简短生动的小故事揭示了儿童教育百态,每一个事例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分析整合可以发现,儿童教育的三大主体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每一主体在对儿童教育上都存在些许问题。
2.1 家庭教育的不当
2.1.1 重分数,轻德育
尽管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我国的儿童教育也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反而重视分数、忽视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是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深刻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步入社会时有优于同龄人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儿童时期就体现在分数上,所以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惜一切。近几年,被炒出天价的学区房和儿童教育培训市场的火爆也凸显了这一问题。
毕淑敏在其作品中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在《捉刀》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担任宣传干事的父亲,为了儿子能够出类拔萃,给他起了四字名,叫王永战平。偏偏儿子的作文,常被老师批成三类文。为了让孩子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父亲口述,儿子记录,完成了一篇优秀作文,这篇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准备把它当作范文。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善良诚实,他向老师说清楚了一切。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虽是好心,希望提高孩子的成绩,但是他教给孩子的却是虚伪、作弊。成绩差可以勤能补拙,但是一旦道德出现问题再高的分数也掩盖不了。
在《跳级》中,母亲朱叶梅与儿子小约的一段对话也反映了这个问题。母亲朱叶梅对儿子小约说明自己为了他的学习付出很多,希望以此让儿子明白自己的辛苦,从而好好学习,可是小约听了之后,并不领情,儿子小约不仅没有对母亲的付出心怀感恩,还认为是理所应当,说得理直气壮。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不正是缺少德育的表现吗?
我们可以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能够明白学习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然而孩子的成才不仅仅是分数,家长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最好的成长。
2.1.2 父母包办,代替孩子成长
如今的家庭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在家里,这些孩子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的宠着,家长承担了他们所有的事情,甚至连叠衣服、削铅笔这样的小事都由父母代劳,他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丧失了动手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成长。
在《跳级》中,母亲朱叶梅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顺利跳级,事事为他准备妥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铅笔都不让孩子动手,连伙食也都提升了。可是这样事事包办孩子就没有动手的机会,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他自己学会成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身心也得到放松,比一直机械地学习更事半功倍。
在《妈妈福尔摩斯》中,13岁的也也是成绩很好的孩子,邻居维娅的母亲对他信任有加,让维娅和他一同上学。可是当也也挨了打,13岁的他不会处理了,回到家只会向妈妈哭诉。后来问题得到解决,也是得益于妈妈。“掩卷深思,也也的生存能力低下,遇事慌乱,不正和也也妈妈长期的过分呵护和越俎代庖有关吗?”[3]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作为孩子的家长,你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你们如果事事为儿童包办,最终只会害了他们。
2.1.3 忽视课外阅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就我国公民每年阅读纸质图书数量做过一项调查,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