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与公文写作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表述种类 2
2.1 时间性模糊语言 2
2.2 数量性模糊语言 2
2.3 程度性模糊语言 2
2.4 频率性模糊语言 3
2.5 范围性模糊语言 3
3 公文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3
3.1 公文作者的主观原因 3
3.2 公文本身的原因 5
3.3 语言方面的原因 6
4 模糊语对公文写作的作用 6
4.1 有利于表达不宜具体说明的内容 6
4.2 有利于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8
4.3 有利于避重就轻,突出重点 8
4.4 有利于公文表达更庄重得体 9
5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方法 10
5.1 公文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10
5.2 正确区分模糊语与歧义句的区别 10
5.3 注意模糊语的使用环境 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公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012年最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指出:“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1]但是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许多公文中,并未完全使用精确语言,而是使用了一定量的模糊语言。如:
“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制定食品安全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评议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督查考评力度,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2]
“今年以来,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少新亮点、新特点。”[3]
“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在双创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顺畅转换。”[4]
上面三则例文中“进一步”、“今年以来”、“一系列”、“不少”、“一批”等词都是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一种什么概念呢?伍铁平先生是这样给它定义的:“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5]模糊语言在公文中有着非常普遍的运用,其对公文内容的表述,提高公文实用性有着较大的益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交际沟通都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各类表述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公文尤其是规定类公文表述必须十分严谨,不允许有含糊不清的表述出现,但事实上,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公文都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以其弹性的表述、灵活的运用成为公文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根本原因在于模糊语言能使公文表述更加准确,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写作者的真实意图,使得公文更加严谨规范,同时提高其实用意义。
2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表述种类
2.1 时间性模糊语言
公文中有关时间的表述需要十分准确,但在特殊情况下,有的公文反而需要模糊语言来表述。如 :
“坚持正向激励。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提前退出的贫困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制定相应奖励政策,鼓励脱贫摘帽。”[6]
此意见中的“一定时期内”就是时间性模糊语言。除了“一定时期内”,还有“当前”、“近年来”、“这一段时间”、“今后一个时期”、“在过去的几天中”、“10多年来”等等,这类模糊语言都仅仅给出了一段大致的时间范围,并未具体指出为某年某月某天,在无法确定时间或无法明确指明时间的时候,恰当的运用此类词语能使公文表述更加合理,适应性更强。
2.2 数量性模糊语言
此种模糊语言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7〕11号)中: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个别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7]
此通知中的“一些”、“个别”就是数量型模糊语言,其并未精确的指出到底采取了多少措施,是一项还是十几项呢?而“个别”也表述模糊,到底多少能称为“个别”,在公文中并未具体表现出来。另外“一批”、“若干”“多项”都属于数量性模糊语的范畴,表述都相当模糊,让人捉摸不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3 程度性模糊语言
事物的变化以及发展很难进行精确的估算,因此使用模糊语比使用精确语言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就会涉及到大量程度性模糊语。此类词的类型就比较多了,例如“整体上”、“十分”、“极”、“较大”、“极多”、“增多”、“减少”等。在公文中,特别是一些有明确政策说明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中,适当使用此类模糊词,可以使该公文表述更具灵活性。
2.4 频率性模糊语言
通常情况下 ,当工作频率、节奏快慢、次数多少无法具体表示或无需具体说明时, 往往使用类似的词语来表示, 如 “时常”、“再三”、“连续”、“多次”、“频频”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户口登记管理工作,近年来对加强户口登记管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等问题多次提出明确要求。”[8]例文中就使用了“多次”来强调户口登记工作的重要性。
2.5 范围性模糊语言
在公文中,一些无法精确划分范围或者区分具体类别的事物,就可以使用“大多数”、“极个别”、“一小部分”等词语来表述。如:“争取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和部分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等。”[9]新兴经济体数量繁多,这里就使用“大部分”进行模糊表述,很好的规定了范围。
3 公文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3.1 公文作者的主观原因
3.1.1 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公文作者能力参差不齐,但都存在认知不全的通病,公文客观事实的表达要求公文作者将内容完整公正的表述,认知不全必然会导致公文内容表述的偏差,甚至影响公文主旨的表达。文字没有生命力,只是普通的笔画组合,表达也会较为生硬,为了能让文章更有情感,公文写作人员运用自己的天赋与创意,将客观事实进行表述,通过模糊语的修饰,使文章更为灵活生动,通过人的思维以及创造性,使文章拥有生命力,公文内容也能通过文字的表达反应出来, 因此写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公文写作的帮助十分巨大。但公文写作人员的思维以及认知都有所不同,会受到写作角度、思考方式、分析程度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模糊语言能最大化的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公文更为严谨。
1 引言 1
2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表述种类 2
2.1 时间性模糊语言 2
2.2 数量性模糊语言 2
2.3 程度性模糊语言 2
2.4 频率性模糊语言 3
2.5 范围性模糊语言 3
3 公文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3
3.1 公文作者的主观原因 3
3.2 公文本身的原因 5
3.3 语言方面的原因 6
4 模糊语对公文写作的作用 6
4.1 有利于表达不宜具体说明的内容 6
4.2 有利于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8
4.3 有利于避重就轻,突出重点 8
4.4 有利于公文表达更庄重得体 9
5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方法 10
5.1 公文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10
5.2 正确区分模糊语与歧义句的区别 10
5.3 注意模糊语的使用环境 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公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012年最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指出:“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1]但是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许多公文中,并未完全使用精确语言,而是使用了一定量的模糊语言。如:
“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制定食品安全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评议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督查考评力度,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2]
“今年以来,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少新亮点、新特点。”[3]
“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在双创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顺畅转换。”[4]
上面三则例文中“进一步”、“今年以来”、“一系列”、“不少”、“一批”等词都是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一种什么概念呢?伍铁平先生是这样给它定义的:“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5]模糊语言在公文中有着非常普遍的运用,其对公文内容的表述,提高公文实用性有着较大的益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交际沟通都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各类表述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公文尤其是规定类公文表述必须十分严谨,不允许有含糊不清的表述出现,但事实上,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公文都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以其弹性的表述、灵活的运用成为公文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根本原因在于模糊语言能使公文表述更加准确,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写作者的真实意图,使得公文更加严谨规范,同时提高其实用意义。
2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表述种类
2.1 时间性模糊语言
公文中有关时间的表述需要十分准确,但在特殊情况下,有的公文反而需要模糊语言来表述。如 :
“坚持正向激励。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提前退出的贫困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制定相应奖励政策,鼓励脱贫摘帽。”[6]
此意见中的“一定时期内”就是时间性模糊语言。除了“一定时期内”,还有“当前”、“近年来”、“这一段时间”、“今后一个时期”、“在过去的几天中”、“10多年来”等等,这类模糊语言都仅仅给出了一段大致的时间范围,并未具体指出为某年某月某天,在无法确定时间或无法明确指明时间的时候,恰当的运用此类词语能使公文表述更加合理,适应性更强。
2.2 数量性模糊语言
此种模糊语言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7〕11号)中: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个别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7]
此通知中的“一些”、“个别”就是数量型模糊语言,其并未精确的指出到底采取了多少措施,是一项还是十几项呢?而“个别”也表述模糊,到底多少能称为“个别”,在公文中并未具体表现出来。另外“一批”、“若干”“多项”都属于数量性模糊语的范畴,表述都相当模糊,让人捉摸不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3 程度性模糊语言
事物的变化以及发展很难进行精确的估算,因此使用模糊语比使用精确语言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就会涉及到大量程度性模糊语。此类词的类型就比较多了,例如“整体上”、“十分”、“极”、“较大”、“极多”、“增多”、“减少”等。在公文中,特别是一些有明确政策说明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中,适当使用此类模糊词,可以使该公文表述更具灵活性。
2.4 频率性模糊语言
通常情况下 ,当工作频率、节奏快慢、次数多少无法具体表示或无需具体说明时, 往往使用类似的词语来表示, 如 “时常”、“再三”、“连续”、“多次”、“频频”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户口登记管理工作,近年来对加强户口登记管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等问题多次提出明确要求。”[8]例文中就使用了“多次”来强调户口登记工作的重要性。
2.5 范围性模糊语言
在公文中,一些无法精确划分范围或者区分具体类别的事物,就可以使用“大多数”、“极个别”、“一小部分”等词语来表述。如:“争取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和部分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等。”[9]新兴经济体数量繁多,这里就使用“大部分”进行模糊表述,很好的规定了范围。
3 公文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3.1 公文作者的主观原因
3.1.1 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公文作者能力参差不齐,但都存在认知不全的通病,公文客观事实的表达要求公文作者将内容完整公正的表述,认知不全必然会导致公文内容表述的偏差,甚至影响公文主旨的表达。文字没有生命力,只是普通的笔画组合,表达也会较为生硬,为了能让文章更有情感,公文写作人员运用自己的天赋与创意,将客观事实进行表述,通过模糊语的修饰,使文章更为灵活生动,通过人的思维以及创造性,使文章拥有生命力,公文内容也能通过文字的表达反应出来, 因此写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公文写作的帮助十分巨大。但公文写作人员的思维以及认知都有所不同,会受到写作角度、思考方式、分析程度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模糊语言能最大化的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公文更为严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