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4年地方行政建制探析
摘 要行政建制体现着整个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体系的理念及其实践,也是一个国家上层建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1949-1954年我国的地方行政建制既包含着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地方行政建制的创新和发展,彰显了执政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建设方面的历史继承和现实考量,便于中央对地方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新探索和尝试。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中央如何对地方维持一种权威性关系,一直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应对的一套治理试题。基于当时的行政环境,在中央与省级政权之间便形成了一级大行政区建制,建立起大区—省—县—乡四级政权建制。这种行政建制对当时地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大行政区建制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1954年被撤销。今天,重新审视和梳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层级关系,特别是短暂存在过的大行政区建制对我国现阶段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依然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和总结。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2
二、1949-1954年我国地方行政建制形成背景和建立过程的分析 2
(一)大行政区形成背景条件 2
(二)大行政区的建立 3
(三)大行政区的特点 4
三、1954年我国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下的背景分析 5
(二)大行政区的撤销 5
(三)“高饶事件”背后存在苏联大国主义的背景 5
(四)地方行政建制制度化的确立 5
四、1949-1954年地方行政建制对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建制发展的启示 6
(一)有待于对集权分权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6
(二)对市管县体制进行重新思考 7
(三)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地方行政建制的层级 7
二、 结论与启示 8
三、 参考文献 9
四、 致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建制发展的启示 6
(一)有待于对集权分权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6
(二)对市管县体制进行重新思考 7
(三)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地方行政建制的层级 7
二、 结论与启示 8
三、 参考文献 9
四、 致谢...........................................................................................................10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统一领导,同时也作为战争时期军事领导体制的延续,先后成立了六大行政区,设立大区人民政府和军政委员会作为最高地方政权机关,同时也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全国共划分为华北、西北、华东、东北、西南、中南六个大行政区,它们代表着最高一级地方政权,每个大行政区又统辖着若干个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到1954年最终被中央撤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存在过的地方行政建制的看法不一。论文将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较系统地予以梳理和评析,以期能对当前的行政建制有所启迪。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在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一种新型的人民政权,必须创建起一种新型行政建制体制与之相适应。学术界的刘斌、刘文沛、董晶、张荆红等人对当时的地方行政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刘文沛认为新中国政制体系构成的制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基本要素,即来自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与制度遗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体的制度理论及其在中国早期的制度实践、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制度经验。而张荆红认为建国初设立的大区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初步取得国家政权时,在处理集权与分权、中央和地方等关系时的一种尝试。一方面来说,他们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大行政区制,因为对于当时全国政治局面的稳定、大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说,大行政区制度对后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改造,推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国外研究:国外学者直接对这一主题的系统论述并不多,只是在关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概念中有所涉及。在我国政治体制的探索实践中,曾经受到过苏联方面很深的影响。从德国学者韩博天的角度看中国体制,其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过程,当面临变化莫测的各种环境时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庞大,要以建立切实可行的行政建制来解决空间上和距离上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工作,当然也是对决策者和管理者政治思维和智慧的重要考验。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当时中央集权背景下的执政条件进行了全面客观地梳理,从政治基础和国外生态的影响层面阐述了具有过渡性特点的地方行政建制。但从总体来说,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没有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层面进行着重分析,因此,本文试结合这些层面进一步认识中共从革命时代向建设阶段、由局部执政迈向全面执政的历史过程,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大行政区建制的运行及其调整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当前行政建制的发展和完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整体把握1949-1954年的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经过,来阐述表明这一特定时期地方行政建制从设立的必要性到全部撤销的整个过程,从而构建起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框架,对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建制提供借鉴。
1.理论意义: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疏理,构建起对分析过程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对观察、分析类似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2.现实意义:我国疆域辽阔,如何通过地方行政建制来实现中央与地方的规范化管理,一直是党行政工作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行政建制的变化,既是面临当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情况下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某一特定时期问题的主观考虑。这一认识,对我国当前地方行政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都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书籍、期刊等素材的文献分析,了解地方行政建制的创制和变化背景。其次,用比较分析法对过渡时期的地方行政建制比较,与1949年前比,或者与1954年后比较。最后,针对这一时期特定历史阶段进行分析,从起源、发展的趋势对当时历史演变的过程进行把握,来揭示地方行政建制的演变规律。
二、1949-1954年我国地方行政建制形成背景和建立过程的分析
大行政区形成背景条件:
从政治上来讲,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的统治被瓦解。全国革命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到了1928年,中国国民党在名义上宣告了对全国的统一,但是因为其内部派系争斗,零散破碎缺乏凝聚力仍然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则通过瞄准各个军阀的混战不断、国家政治紊乱,经济发展状况极其不平衡的情况,在各个割据交叉地区及一些贫困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各个地方开始了局部执政。1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2
二、1949-1954年我国地方行政建制形成背景和建立过程的分析 2
(一)大行政区形成背景条件 2
(二)大行政区的建立 3
(三)大行政区的特点 4
三、1954年我国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下的背景分析 5
(二)大行政区的撤销 5
(三)“高饶事件”背后存在苏联大国主义的背景 5
(四)地方行政建制制度化的确立 5
四、1949-1954年地方行政建制对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建制发展的启示 6
(一)有待于对集权分权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6
(二)对市管县体制进行重新思考 7
(三)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地方行政建制的层级 7
二、 结论与启示 8
三、 参考文献 9
四、 致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建制发展的启示 6
(一)有待于对集权分权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6
(二)对市管县体制进行重新思考 7
(三)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地方行政建制的层级 7
二、 结论与启示 8
三、 参考文献 9
四、 致谢...........................................................................................................10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统一领导,同时也作为战争时期军事领导体制的延续,先后成立了六大行政区,设立大区人民政府和军政委员会作为最高地方政权机关,同时也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全国共划分为华北、西北、华东、东北、西南、中南六个大行政区,它们代表着最高一级地方政权,每个大行政区又统辖着若干个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到1954年最终被中央撤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存在过的地方行政建制的看法不一。论文将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较系统地予以梳理和评析,以期能对当前的行政建制有所启迪。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在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一种新型的人民政权,必须创建起一种新型行政建制体制与之相适应。学术界的刘斌、刘文沛、董晶、张荆红等人对当时的地方行政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刘文沛认为新中国政制体系构成的制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基本要素,即来自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与制度遗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体的制度理论及其在中国早期的制度实践、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制度经验。而张荆红认为建国初设立的大区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初步取得国家政权时,在处理集权与分权、中央和地方等关系时的一种尝试。一方面来说,他们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大行政区制,因为对于当时全国政治局面的稳定、大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说,大行政区制度对后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改造,推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国外研究:国外学者直接对这一主题的系统论述并不多,只是在关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概念中有所涉及。在我国政治体制的探索实践中,曾经受到过苏联方面很深的影响。从德国学者韩博天的角度看中国体制,其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过程,当面临变化莫测的各种环境时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庞大,要以建立切实可行的行政建制来解决空间上和距离上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工作,当然也是对决策者和管理者政治思维和智慧的重要考验。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当时中央集权背景下的执政条件进行了全面客观地梳理,从政治基础和国外生态的影响层面阐述了具有过渡性特点的地方行政建制。但从总体来说,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没有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层面进行着重分析,因此,本文试结合这些层面进一步认识中共从革命时代向建设阶段、由局部执政迈向全面执政的历史过程,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大行政区建制的运行及其调整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当前行政建制的发展和完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整体把握1949-1954年的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经过,来阐述表明这一特定时期地方行政建制从设立的必要性到全部撤销的整个过程,从而构建起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框架,对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建制提供借鉴。
1.理论意义: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疏理,构建起对分析过程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对观察、分析类似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2.现实意义:我国疆域辽阔,如何通过地方行政建制来实现中央与地方的规范化管理,一直是党行政工作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行政建制的变化,既是面临当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情况下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某一特定时期问题的主观考虑。这一认识,对我国当前地方行政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都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书籍、期刊等素材的文献分析,了解地方行政建制的创制和变化背景。其次,用比较分析法对过渡时期的地方行政建制比较,与1949年前比,或者与1954年后比较。最后,针对这一时期特定历史阶段进行分析,从起源、发展的趋势对当时历史演变的过程进行把握,来揭示地方行政建制的演变规律。
二、1949-1954年我国地方行政建制形成背景和建立过程的分析
大行政区形成背景条件:
从政治上来讲,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的统治被瓦解。全国革命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到了1928年,中国国民党在名义上宣告了对全国的统一,但是因为其内部派系争斗,零散破碎缺乏凝聚力仍然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则通过瞄准各个军阀的混战不断、国家政治紊乱,经济发展状况极其不平衡的情况,在各个割据交叉地区及一些贫困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各个地方开始了局部执政。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