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

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20200101174048]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决策,大学生“村官”创业,可以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期推进。但大学生“村官”创业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发展遭遇了很多困境,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方面包括大学生“村官”自身创业意愿薄弱、创业能力缺乏,客观方面包括创业项目难寻、创业环境欠佳、创业资金短缺。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重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村官”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完善制度、加强扶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创业,困境,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 1
2.1 创业身份特殊 2
2.2 创业领域较广 2
2.3 创业模式多样 2
2.4 创业动机复杂 3
3 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因素 3
3.1 创业意愿薄弱 3
3.2 创业能力缺乏 4
3.3 创业项目难寻 5
3.4 创业环境欠佳 6
3.5 创业资金短缺 7
4 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7
4.1 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 8
4.2 深入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 8
4.3 强化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业项目 9
4.4 完善制度,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坏境 10
4.5 加强扶持,增加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供给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当前,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和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提出了大学生“村官”战略,取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近几年,大学生“村官”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炙手可热的就业选择,与此同时,日益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导致他们期满后的出路成为问题,因而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在农村自主创业便成了热门话题。国家在2005年6月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有序流动[1],从此拉开了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序幕。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才能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自主创业,不但可以解决自己期满后的出路问题,还可以带领农村人民脱贫致富,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在开发新项目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大学生“村官”创业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国内的许多学者对这方面都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研究,比如南京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聂邦军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村官”创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他认为必须要从建立健全制度、注重培养过程、保障物质经费、优化社会环境这四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取得成功[2]。张倩,邢大伟通过调查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对待创业问题的看法,了解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3]。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我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阻碍大学生 “村官”创业的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的关注却较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状的研究也大多都是一带而过,所以我在这篇文章中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将影响其创业发展的主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下面我将进行具体的阐述。
2 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
2.1 创业身份特殊
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创业,他们更有优势也更容易成功,在创业时更具有政治性和针对性。相比较当地的农民创业,他们受过比较高的教育,对推动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村官”拥有先进的理念和突出的文化素质,这使得他们能够比较到位得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客观辩证得分析和利用国家各项支持政策,理清自己创业发展的思路,能够认识到当地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运用当地的优势和特色资源,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好项目。在创业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知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在这方面,宿迁市大学生“村官”表现的比较活跃,有资料显示,该市837名大学生村官中有604人活跃在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总投资近7000万元,撬动民间资本15亿元,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4]。
2.2 创业领域较广
曾有学者对大学生“村官”所选择的创业领域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领域较广泛。不过种植业、旅游业这两项还是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其中种植业又可以细分为特色种植业和传统种植业,大学生“村官”作为有知识,有胆量的年轻人,选择特色种植业的人数明显多于传统种植业。旅游业和种植业都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特色的资源,也更容易吸引到投资商和消费者的目光,自然是大学生“村官”最愿意利用的有利资源。当然也会有一些大学生“村官”会选择比较新颖的项目进行创业,比如在手工制造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等领域内都不乏创业成功的典型。
2.3 创业模式多样
近几年,大学生“村官”创业在模式上趋于多样化,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主创业,这种模式对创业者的要求很高,但是其中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例如,江苏赣榆县沙河镇村官梁怀省,立志自主创业并带领村民致富,2012年他筹资七万元,种植了六亩大棚甜瓜,亩效益达3万元,目前,在他的引领下,当地已有十多户农民准备种植大棚甜瓜,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革新,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二种是联合创业,这种模式可以发挥群体优势,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合作完成创业。第三是参股创业,引导有意向的企业主吸引大学生“村官”进行投股,以现有项目的股东身份进行创业。如如皋市70%的大学生“村官”参股创业,郭园镇10名大学生“村官”以保息分红的方式,每人投资10万元参股和林鸽业有限公司,使该园年存栏4万对、出栏10万羽、产蛋250万枚,成为苏中地区最大的养鸽基地。目前,在这三种模式中,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到31.7%和68.3%[5]。
2.4 创业动机复杂
邵阳、陈晓莉、李上献等学者对温州市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进行过一次调查,在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动机进行调查时,选择“想通过创业积累资金和财富”的人数的比率达到18.9%,接下来依次就是“想通过创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想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独立”,“想通过创业解决个人问题”,“想通过创业挑战自我”,“想通过创业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想通过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想通过创业检验自己的创业与想法”。根据他们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温州市大学生“村官”并不想留在农村发展,他们创业的主要原因还是围绕在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满足。选择“想通过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这一选项的仅仅占到8.9%[6],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村官”创业动机并不是十分单纯,缺乏为农村服务的意识。
3 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因素
3.1 创业意愿薄弱
意愿是影响创业行为的本质和直接因素,大学生“村官”创业日益成为一种趋势,炒的风风火火,但是真正愿意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创业意愿薄弱。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学生“村官”的个性特征,而是他们的个体背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3.html

好棒文